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2006年“两会”专题 > 创新话题
自主创新难在哪 技术无保护谁还敢创新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6-03-09 【字号: 小  中  大   

“企业花几百万、上千万研究出来的技术,轻而易举就被别人拿走了。在现在的法制条件下,专利技术得不到保护,谁还敢创新?”3月7日下午,在山东团的小组讨论上刘锡潜代表一提出企业自主创新的难处,马上引起了其他几位代表的共鸣。

说起这一点,刘锡潜自己就有深切的体会。他所在的企业研制了一种从大豆中提取蛋白的新技术,使每吨蛋白质成本降低4000元。2003年起我国从蛋白质进口国变成出口大国。可是就是这样一项技术却在专利申请公示后遭到众多的模仿者和侵权者。不到3年时间,20多家使用这项技术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面对侵权,刘锡潜根本无计可施。

法院要求原告提供证据,可是这对中小企业谈何容易?

“现在我真是不敢再创新了,'傻子’才创新。我也想看谁有新技术,直接拿来用好了。”说到这里,刘锡潜像是在跟盗用技术的人赌气。法制环境不规范,创新者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似乎只是在给违法者提供快捷的赚钱机会。气归气,他的公司还是在北京成立了研究院。“企业肯定要创新,才能棋高一步,才能获得最大效益。可是法制不规范,大量投机倒把的企业随便盗用技术,企业哪还有创新的积极性?”

连续两年,他向全国人大提出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专利法》的议案,但是目前的情况还没有明显的改善。

“一定要把投机倒把的行为堵住,让每个企业都被'逼出创新的习惯’。”刘锡潜希望人大立法中能把对自主创新企业的保护落到实处。

面对侵权,束手无策的还有湖北代表团的林宗寿代表。这位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历经十年寒窗,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出的“水泥生料率值控制系统”,使传统的水泥企业能耗下降10%%以上,而且质量提高、成本下降。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仿冒者、侵权者马上冒了出来。有的是拿他研制的软件拷贝后做成盗版,有的干脆就假冒他的名字招摇撞骗,花样百出。

定价本来是15万元的软件系统,被没有任何研发成本的假冒者压到5万元,甚至更低。而且这些仿冒者经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钱赚够了就马上转行。原本红火的市场突然间就天昏地暗了。拥有专利权的林宗寿,不知道这巨大的损失该找谁偿还?

林宗寿代表一直做产学研结合的工作,面对没有规范的市场环境,熟悉市场的他也有些不知所措的感觉,是否还继续进行创新?似乎也变成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专利遭侵权让创新的风险变得更高,现在很多公司都不敢搞创新了。要提高创新能力一定要从知识产权保护做起,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影响到高新技术的发展进程。”林宗寿说。

刘锡潜和林宗寿代表的无奈,绝不是个案。仅从去年向全国人大提交的议案来看,61位代表提出关于修改专利法的议案共2件,196位代表提出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议案6件。

采访结束前,刘锡潜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的企业还有创新的技术,但是不敢申请专利了。一公布肯定马上就被模仿,可是不申请又在法律上得不到保护。政府工作报告把企业的自主创新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他觉得看到了问题解决的希望:创新型国家不是单靠科学家和企业就能建成的,需要整个社会有崇尚创新、尊重创新的大环境,不要再让创新者成为别人眼中的“傻子”。(本报北京3月7日电)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