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党建专题 > 2005年“两会”专题 > 创新话题
科技创新,企业是基础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5-03-11 【字号: 小  中  大   

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3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大会,韩忠朝委员作大会发言时表示,我国要把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

韩忠朝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进入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然而,我们面对的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经济发展中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矛盾,以及资源环境瓶颈的制约。为解决矛盾、克服困难、战胜挑战,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战略,走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之路。

“科技创新,企业是基础。”韩忠朝的这一提法和不少人的原有观念并不一致。他支持这一论断的论据是:在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业中完成,大量技术专利为企业所拥有。而我国2001年全国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全国的发明专利授权中,3/4为外国人所拥有。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因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韩忠朝认为,导致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首先是因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0.7%以下徘徊,2002年也只到0.83%,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到2.5%~4%;2001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为574.2亿元,其中企业仅占7.2%;此外,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同等技术设备后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韩企业的0.7%。

其次,我国企业高级科技人员不足、流失严重。尽管国家每年毕业工科博士上万名,但从高级科技人员最密集的30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来看,仍有84家没有一名博士。全国192家中央级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也只占总数的2.1%,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16%。此外,还存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国家相关优惠政策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等问题。

要克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出现的上述问题,韩忠朝提出:一要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真正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要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将自主创新列入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三要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和留住尖子人才,规范人才流动秩序;四要积极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研发中心,建立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促进企业组建技术联盟;五要设立针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专项基金,为自主创新和对引进技术再创新提供优惠,在重点产业领域制定限制重复引进的政策。

在记者稍后的采访中,另一位政协委员李昌也表示,科技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否则就很有可能变成单纯的营销公司。他认为,制约我国企业创新的一大原因,是因为我国还没建成“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因为它们开出的条件,“甚至比银行投资的门槛更高”。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