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中宣部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典型:知识创新工程 > 28日
光明日报:改革 裂变 升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亮点背后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3月28日 发布时间:2006-03-28 【字号: 小  中  大   

    繁星点点的成果,创新活力的迸发,得益于不拘一格凝聚培养人才,得益于科研布局、人员结构的大力度改革创新,这种大裂变难免产生残酷的触及灵魂的震动。不论上岗,还是下岗,每一个中科院人都为改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中科院的能量就在这裂变中积蓄,中科院的队伍就在这裂变中升华!

    长镜头之一: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知识创新工程中,中科院打破陈规,出了不少新鲜事。

    新鲜事之一: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外籍华人神经生物学权威蒲慕明在众多科学家的举荐下,担任中科院神经研究所所长,开创了国立科研机构由外籍人士担任所长的先河。

    新鲜事之二: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的神经生理学家FraserWilson,看中了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灵长类实验中心,主动留在动物所长期从事研究。2005年,他的研究项目成为我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首位外国学者。

    新鲜事之三:年轻人的论文登上国际一流期刊。2005年7月1日的《细胞》杂志,刊登了饶子和团队历时3年多的一项攻关成果,这是25年来我国本土科学家的原创成果首次在生命科学领域国际顶尖杂志亮相。在这篇论文署名中,博士生孙飞是第一作者,饶子和是通讯作者。

    新鲜事之四:26岁的孙飞刚毕业,就被破格聘为研究员。梁栋材院士说:“要是在过去,这种破格完全不可能,他实际上是连破三格,跳过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直接被聘为研究员。”

    8年里,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702人,其中,90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1人担任研究所所级领导职务,18人担任国家或院重点实验室主任,13人成为“973”首席科学家,44人担任“863”项目负责人。同时,年轻人接二连三作为第一作者登上国际一流期刊;中青年成为创新队伍的主体,2万多创新岗位中,45岁以下的占77%。

    长镜头之二:放眼未来谋布局

    “创新一号”小卫星于2003年10月21日发射成功,但就在2001年前,主持研制这一卫星的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还是上海冶金研究所。从搞冶金,到放卫星,该所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而这得益于知识创新工程的一项改革:凝炼科研目标,调整科研布局。该所就是在凝炼科研目标中进行了成功的转型。

    原有的123个研究所整合为89个研究所,这也是众多科技创新成果诞生的前提条件之一。8年来,中科院放眼世界科技发展的未来,进行了建院以来涉及面最广、意义最为深远的科技布局调整,合并、整合了一些院所,新建、组建了一批研究机构。布局调整中,较大幅度凝炼了科技创新目标,超前部署了前沿研究课题,大幅增强了自主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了一批起点高、方向新的科技创新团队,孕育了一大批新的科技生长点,催生了一个个创新成果。

    与凝炼科研目标、调整学科布局配套进行的,是改革资源配置制度和改革研究所评价体系。资源配置上,发展快先支持,发展好多支持,彻底改变了资源平均分配、条块分割、分散重复、自我循环、只重公平忽视绩效等弊端。评价体系上,研究所评价以创新任务完成情况、重大创新贡献、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基础指标评估为基础,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到所实地考察与信函评价相结合。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各所经费,并且与所里创新经费、法人代表的年薪挂钩。评价靠后扣减10%至20%的经费,涉及金额可达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元。

    长镜头之三:体制改革冲击波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体制改革是突破口。

    在人事制度、资源配置制度、研究所评价体系、科技奖励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中,冲击最大的是人事制度改革。

    纪事之一:人员压到1/3

    改革势在必行。中科院副秘书长曹效业回忆:当时,世界科技发展变化很快,我国传统科研规划布局、体制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科研发展需要,同时中科院出现了人才断层,人才结构老化,论资排辈严重,且职称与福利挂钩,成为影响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院领导痛下决心,变革人们习惯了的科研人员终身制。

    改革力度之大,被誉为“地震”、“核裂变”。知识创新工程中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改传统的职称评定为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择优上岗、动态更新。各研究所按1998年在编人数的1/3设置创新岗位,其中从外部引进人才不低于20%。改革中,6万科技人员缩减成2.3万人,行政管理人员比例从20%-25%减少到7%。创新岗位人员年更新率保持在5%以上。

    纪事之二:“研究员下岗”

    第一批进入试点的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原有160名研究员、95名博士生导师和13名院士,改革后只有60人被聘为研究员。“研究员下岗”曾掀起轩然大波。

    研究员是高级人才,为什么要这么做?原中科院人教局负责人回忆:某所改革中,19个60多岁的研究员被免去课题组长一职,一起找他讨说法。他解释说,按照人力管理学,人才创新能力的峰值有两个,最高峰时是40岁左右,其次是55岁到60岁。人一生经过知识积累、创新、传播三个阶段。人老了,难免保守一些。让年轻人当课题组长,可以出更多的成果。下岗了,按国外做法,可以进行知识传播,这可以避免人才的浪费,对健康也有好处。在家庭中,人老了要有接班人,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掌权。科研事业发展同样如此。4个小时的对话,得到了研究员们的认同。

    纪事之三:重学历而不唯学历

    中科院改革,并非一味只是引进、看重国外大腕科学家,优秀的本科生也受到重用。曾在加拿大做过4年访问学者的41岁的马小军,因条件具备被聘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用材料题目组组长,虽然只有本科学历,却当上了三个高级研究人员、两个博士后和几位硕士生的当家人。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