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中宣部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典型:知识创新工程 > 27日
农民日报:名副其实的科研“国家队”——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报道(一)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3月27日 发布时间:2006-03-27 【字号: 小  中  大   

    为了祖国的强盛,中国的科学家们正做着不懈的努力。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科研队伍的主力军,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他们在思考、在行动。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2006年度工作会议,会上发布了《中国科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分析未来5—15年我国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科技的需求,以及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后,他们立下誓言:到2020年,要使中国科学院的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三名。

    科研“国家队”不负众望

    长期以来,作为科研机构“国家队”的中国科学院,担负着基础研究和战略高科技研究的重任,尤其是1998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8年奋战,硕果累累,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在战略高技术创新方面的成果:圆满完成“神六”载人航天应用系统的研制和实施;成功研制“龙芯”通用CPU芯片,结束了我国信息产业“有机无芯”的历史;研制出“曙光”、“深腾”系列超级服务器、计算机,打破了我国超级计算机依赖进口的局面;在全球能源紧张的今天,掌握了“煤合成油”的核心技术等等。

    在重大公益性科技创新方面,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人口健康、资源环境等领域,分离鉴定了水稻分蘖基因和脆杆基因,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抗病虫害、抗倒伏、提高秸秆利用率等,具有重要意义;群体体细胞克隆牛获得成功,对优质高产奶牛品种的培育,影响深远;取得新疆棉花可持续优质高产技术,推广“双层双株”棉花栽培新模式,在试验田中创造了亩产棉花257.8公斤的世界纪录;在粮食估产和农情监测中,创造了系统综合因素预测法,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等等。中科院用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多次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以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近年,中科院取得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上述实实在在的物质成果中,更值得关注的是取得成就的深层原因,这就是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进行了建院以来规模最大的组织结构布局调整,以及人们思想观念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更加自觉地肩负起“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对记者说:“科技创新需要体制、机制和管理的保证,没有体制、机制的创新和一流的管理,就不可能造就一流的人才,涌现一流的成果,创造一流的效益。”中科院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人事制度改革带动整体改革,在全国科研机构中率先进行了“按需设岗、择优上岗、动态更新”的岗位聘任制,形成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人事机制导向,增强了人们的竞争创新意识。在知识创新工程一期完成队伍建设、二期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抓住“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主题,全院制定的科技规划,从国家战略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出发,确定重点科研领域,组织重大项目攻关。在资源配置上坚持“发展快先支持,发展好多支持”,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促进一批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进入市场。目前,中科院已与27个省、市、自治区建起全面合作关系,实现产、学、研结合,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对此,中科院曹效业副秘书长形象地比喻:“把中科院的树苗,种进社会的土壤,吸取水、肥,成长壮大,实现双赢。”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