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知识创新布阵联营”系列报道
最想为国培养纳米研究生力军
——访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筹建组组长杨辉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6-09-19 【字号: 小  中  大   

    杨辉 1961年生于天津市,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筹建工作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副所长,香港大学荣誉教授,国家“863”计划光电子主题两届专家组成员。

    □本报记者 郑千里

    《科学时报》:请介绍一下你接受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筹建组组长一职的过程,你对这一工作调整有何感想?

    杨辉:一个人的经历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的痕迹,一个人的进步和发展必将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同步。

    我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毕业后考取了中科院半导体所的硕士研究生,从事硅基和III-V族化合物,即元素周期表里3价元素硼、铝、镓、铟、铊与5价元素氮、磷、砷、锑、铋组成的化合物半导体的材料生长、物理分析以及器件研究。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1993年由中国科学院选派赴德国Paul-Drude固体电子所工作,1996年回国。曾于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来苏州任职前是中科院半导体所副所长。

    让我做新所的筹建负责人很突然。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目前承担的多项科研任务如何完成,以及我在氮化镓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的诸多新的设想如何实现。院领导就成立纳米所的重要意义和我深入交谈后,我意识到该项工作意义重大、事关全局。作为祖国培养的科技工作者,我别无选择。

    我最主要的考虑是如何在完成自己肩负的科研任务的同时,为比我更年轻的人搭建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为国家培养出一支纳米技术和纳米仿生研究的生力军。感谢组织上对我的充分信任,给予我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科学时报》:请简要介绍苏州纳米所主要的研究领域。

    杨辉:根据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及中科院创新能力建设的需要,院地双方为苏州纳米所确定了四大学科方向。

    第一个是纳米器件及相关材料,主要开展结构与智能协同效应及规律研究,开发具有特定性能的纳米结构和纳米材料;开展仿生智能材料特异物性机理与相关制备技术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利用纳米加工与组装技术,开展用于生命科学的新探测方法及器件研究;开展纳米电子学研究,开发与高分辨成像和生物传感等方面相关的纳米器件与系统。

    第二个是纳米生物技术与纳米医学。主要开展相关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效应及在外场中的响应研究,探索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现象;开展亚细胞水平追踪单分子或功能复合体构象变化研究;发展生物医学器件与微电子、光电子技术兼容的界面技术;开发用于疾病早期诊断治疗的纳米药物载体及新剂型、微型智能化医疗器械等。

    第三个是纳米仿生技术。主要开展仿生关联存储系统研究,开发新型高密度存储器与基于仿生原理的关联读写技术;开展能够辨别或能够自主学习辨别图形、文字、声音等信息的自组织机;开展基于新型纳米器件的人造神经纤维、人造神经元、人工记忆神经元等研究,组成仿生神经网络;开展仿生计算机研究,开发可能突破硅基集成电路极限的新型纳电子器件及仿生电路逻辑系统。

    第四个是纳米生物安全技术。主要开展纳米技术自身安全性研究,重点是纳米材料与技术对环境、健康及安全的影响,纳米材料、纳米器件加工与系统集成过程中的安全性及生物学效应等研究。

    《科学时报》:请问现在研究所的基础建设、人才招聘等各方面工作进展如何?与初期院地双方设定的进程是否一致?

    杨辉:学科规划方面,在汇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按照院领导的多次指示和共建协议的要求,已起草了《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学科规划》、《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建设规划》、《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章程》等多项确定我所学术方向、建设方案、管理体制的文件,待所理事会批准后,即以此制定我所各部门的管理办法,目前已经起草了科研管理、人事、财务等多项管理办法。

    基础建设方面,苏州工业园区已就我所建设用地做好了征地和“七通一平”等前期工作。目前将进行建设监理单位招标。路甬祥院长来苏州为我所基建工程奠基,我所基建即进入实际建设阶段。

    人才招聘方面,在中科院南京分院和院内诸多单位的帮助下,管理部门的主管和负责人已基本到位,使我所人、财、物管理渐入正轨。

    按照院领导提出的“边建设、边招聘、边科研”的要求,我所增加了“边建设、边育人”的举措。先后与五个和我所专业相关的老所开展合作,并由它们代招研究生。今年我所已招收研究生9人,2007年拟招68人。我所成立了“信息与战略研究中心”,深入工业园区以及长三角地区的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在条件成熟时承接纳米科技的开发项目。

    《科学时报》:此次中科院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新研究院所,均选择在原有布局较为薄弱的地区,你认为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什么?筹建中最大的困难又是什么?

    杨辉:苏州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全市的五个区县在全国经济发展的排行中全部名列前茅。在创建和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对自主技术创新发展充满渴望。苏州市工业园区有一系列吸引人才和支持创新项目的优惠政策,我所要充分利用这些政策,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我们要注意的是尊重地方领导,与地方政府共同推进研究所的建设。

    目前,我们的最大困难是人才,要建立由高质量学术带头人带领的学术团队,由高水准的管理人才带领的高效率的管理团队。为此,我们一方面争取中科院、南京分院、院内相关研究所的支持,另一方面筹建组领导亲自负责人才招聘的工作,广揽天下人才。

    作为筹建负责人,我所要做的是以身作则,要求大家做到的,我一定先做到。

    《科学时报》:中科院领导对知识创新三期新建一批研究所有全面、深刻的调研和规划。你将如何用其指导工作?

    杨辉:我们在工作中特别要处理好三个关系,首先在学科建设中要处理好纳米科学和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交叉的关系;其次要处理好立足苏州、辐射于长三角、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关系,即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吸引、培养人才和建立创新体制、机制、文化的关系,优秀人才的大量引入,会促进创新体制和机制的逐渐完善,形成良性循环。

    《科学时报》:新所建立后,你打算将研究所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哪个方面?

    杨辉:我参与筹建新所基于对祖国的回报,我个人的进步与发展与祖国的发展同步。我既然身当此任,如果研究所建不好,不仅我个人事业毫无发展可言,更重要的是耽误了中科院三期创新的重要部署,我现在的心情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我要不断认真领会院领导和地方领导建所指示的重要意义,将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不断加强我所的核心竞争力上。核心竞争力,既是研究所实力的核心、研究水平的精华,也是我所竞争力的所在。要建立和发展我所的核心竞争力,我的办法有两条:一是以身作则,二是依靠群众。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