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路甬祥院长七月北京行 > 媒体报道
风雷动 旌旗奋 起宏图(中篇)
路甬祥副委员长中科院北京地区研究所调研纪行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8月2日 1版 发布时间:2005-08-02 【字号: 小  中  大   

龙心赤诚:做人做事做学问

7月14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调研,听取了龙芯CPU、曙光服务器、网络存储等课题组的情况介绍。

在研制龙芯CPU的办公楼道上,可以看到“做人做事做学问”、“爱国爱家爱龙芯”的一副对联。龙芯CPU研制的负责人胡伟武介绍说:“龙芯2号CPU500Mhz加上套片成本才不到20美元,性能已经达到21世纪初的国际先进水平,现在他们正和兄弟单位一起,设计主频为1Ghz的64位信息处理器及基于该处理器的服务器及万次计算机。”路甬祥高兴地说:“现在人们都承认CPU国内做得最好的还是中科院计算所,希望你们做更多原创性的工作!”

网络存储器研制的负责人徐鲁介绍说:“一旦发生战争,敌人可能实施病毒攻击让我们的服务平台瘫痪,但我们能够及时切换服务器,恢复版本,‘飘移’到新的服务平台。”路甬祥点头说到:“你们具有综合的创新能力,这种综合创新能力也是中科院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路甬祥和计算所的领导班子和科研骨干进行了座谈,并认真听取了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对计算所创新进展的总结和三期知识创新规划的报告。李国杰院士解读网络型研究所的社会责任,认为,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中,包括计算所在内的中科院的各个研究所,应该形成“大循环的价值观”,有责任扶植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科技成果辐射面应成为国立高技术科研机构的主要指标。李国杰说:“弥补国家创新体系中间环节目前的缺位,到2010年,计算所应形成一个本部核心和分布在全国的若干个分部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型研究所;为我国实现低成本信息化和建设新一代网络提供核心与关键技术,起到‘引领’和‘骨干’的作用;通过技术辐射扶植一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针对座谈会上计算所提出的人才及分部建设等问题,路甬祥指出,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整体有效的队伍,这是中科院以目标为导向的科研工作更有成就、更有水平、更有贡献的重要保证。今后研究所的岗位调整,要有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技师以及经营管理等岗位,形成多序列的人才体系与评价体系;同时,要创造相应的精神与文化的氛围,保证不同岗位序列人员的人格、创造性、贡献、劳动等都能得到公平对待、得到尊重。

路甬祥认为,计算所在苏州等地建立起来的几个分部比较符合中国特色,是技术转移和技术辐射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如果能够利用分部的资源,分担计算研究所高端、核心科研的后续产业化等工作,其对国家的巨大贡献将不亚于龙芯CPU和曙光服务器。从服务西部开发考虑,今后计算所也可以考虑到祖国的西部地区建立一个分部。

计算所党委书记邓燕提及,分部里可能存在创新岗位指标问题,正在和中科院院地合作局联系,希望给一个分部核拨10个创新岗位的指标。路甬祥院长表示,中科院对计算所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会继续加强做好对计算所的服务和支持。下一步,人员的项目聘用中科院要放开,人员聘任不会造成冗员的沉淀,计算所可以考虑多用一些项目聘用人员。计算所既有国家重点重大项目,现在还有了创新体制,难能可贵。

路甬祥说:“培养人才队伍,除了从政治思想方面加以引导,还要考虑新时期人员结构动态稳定的机制。社会要稳定、要和谐,但建立和谐社会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做老板,每个人都是局长、处长就是和谐社会,更不能说每个人符合一个既定的‘标准’就是和谐。社会是多层次结构的,但是每个人都能快乐地工作和生活,各得其所,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也要允许人才有序地合理流动。”

胡伟武说,他总是害怕明年、后年如果没有了国家对课题组的经费投入该怎么办?路甬祥回答:“我想,这主要看我们自己有没有信心,对计算所有没有信心,对中科院有没有信心,对国家有没有信心,对自己有没有信心。我们应该有自信心。另外,也要适当控制合理的经费收入和支出结构比例。无论是计算所还是中科院,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只可能是‘大起’,但肯定不会‘大落’。起码我们搞人员的项目聘任没有大的风险。”

路甬祥对计算所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两点希望。

路甬祥说,计算所筹划未来的发展,能够利用已有的特点与优势难能可贵,下一步要继续考虑与院内外有关单位的交流与合作,考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比如深刻理解用户的需求,发明一些专用的大型计算机,加强国家气象部门、地震预报部门等交流与合作;加强与生命科学的交流与合作等。加大与中科院软件所、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合作,空间也非常大,但不能局限于中科院内的这几个研究所,对全国、全球资源的整合也要做深层次的思考。在产业化的下游,计算所已经有些部署,但还有一些上游,如大学里也有一批值得注意的人才和交流合作的项目,如数据处理、计算方法,逻辑方法等的新思想,要和他们建立合作创新的伙伴关系。国外有许多新的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在我们从事的领域里面也有其独到的创新,要为我所用。也可以考虑计算所和软件所联合起来搞些创新科技论坛,每次有专题,有目标,深入讨论,而不是开“骡马大会”,或每人念一篇论文后就不了了之。可以请国内外的优秀科学家或者对计算机有创意的才俊,利用计算所的平台,一方面传播新的知识,一方面请他"攻击"我们的系统,研究并分析我们的新系统。比如访问一个星期,我们介绍三天,其它几天让他批评和“攻击”,这样对我们的“未雨绸缪”有好处。对苏州、宁波的分部,也应该每年定期选择一个点,集中起来交流体制创新的经验和技术创新的经验。

“计算机科学中的硬件的学科基础和核心在哪里?虽然计算所在曙光服务器、龙芯CPU、IPv6相关的核心技术上取得了成功,但在对计算机影响更大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方面,我们也应该多做些战略思考,包括要不要搞专用机。”路甬祥说,“专用机牵涉计算机结构和算法的问题,当然有的人认为搞神经网络、仿真计算机、基因计算机等,可能是比较遥远的事情,是现在的这种独立机型模式更新,还是找一些过渡到新模式的某个中间状态?是否在模仿大脑工作、模仿生命现象中,我们可以有局部仿生的新算法?新的计算机模式能产生出来,由串行到平行,转了一个大弯,到平行之后也可能有更新的概念产生。在硬件结构上,我们在理论方法上也应该做些前瞻性的思考,考虑系统的集成创新、关键技术的突破、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

从计算所的“龙芯”,我们看到龙的传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那一颗颗鲜红搏动的心,从计算所的“曙光”,我们看到了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中,曙光初步呈现后那必将云蒸霞蔚的灿烂美景。

格物致知:风流人物看今朝

7月15日上午,路甬祥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参观了低温和高磁场下的量子现象研究项目,听取了对非晶态“金属塑料”的研制和潜在的应用背景情况介绍。

通过前几年的知识创新,物理研究所凝聚了一批学术骨干,形成了一种合力,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先后有5个“创新研究群体”入选国家自然基金委设立的“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分别是王恩哥和薛其坤的“纳米结构薄膜生长机理和原子尺度控制的研究”群体、闻海虎的"非常规电子态物质性质研究“群体、张杰的”超短超强激光物理研究"群体、汪卫华的"亚稳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和物性"群体、高鸿钧的“纳米物理与器件研究”群体。这些团队取得的一系列令人振奋的创新研究成就,呈“面上开花”之势。

座谈会上,物理所所长王恩哥介绍说,研究所自行研制的“超真空低温强磁场双探针”扫描隧道显微镜,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Oscheroff给予了高度评价,说:“这是我多年想做而没有做出来的,想不到在你们这儿做出来了!”王恩哥自豪地说:“物理研究所作为科研国家队,在原子分子与化学物理、应用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方面,已经比世界相应领域的平均水平高,可以与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的影响力媲美,‘在世界相关领域的赛场上,哪匹马跑得快我们都大致知道!’”

王恩哥介绍物理所近几年的SCI论文已经达到500多篇,其中,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达到20多篇。“从总体看来,物理研究所这些年的发展态势很好,但从中央领导同志以及历史赋予我们中科院的使命和要求看,则还要努力再上一个新台阶。”路甬祥语重心长地告诫说:“仅仅以发表论文的篇数看研究所的实力和水平,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过了线性的发展阶段就起不到太大作用。无论是500多篇SCI论文,还是20多篇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都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而是要有原始性的创新成果、能够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成果才行。近现代物理的历史表明,凡是其理论和方法上有重大突破的,无不直接或间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物理研究所作为中科院的骄子,也应该思谋多年之后我们回眸,留下一些真正称得上是在物理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贡献。”

物理研究所的老所长杨国祯院士建议,进入知识创新工程第三期,中科院“1+10基地”的建设,应让搞基础研究的一些研究所也能够参加到“10”个基地里的一些项目,路甬祥对他的建议完全赞同。

“美国正在抓紫外探测器的研究,我国毫无疑问地也要抓下一代关键器件的研究,要结合国家的瓶颈组织攻关。”听到赵忠贤院士的这一建议,路甬祥说:“我们筹划的‘1+10基地’建设,其中‘10’是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来组织,但这并不意味着在‘10’个基地里,只开展一些近期迫在眉睫的工作,而不作一些科学前沿的基础性的布局。如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里,我们不能与农科院抢着做一般育种的事,可能要考虑用转基因设计做作物抗逆的研究,以及其它一些更前瞻性、基础性的研究,‘10’个基地里都会有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的布局,而不是将所有的前瞻性、基础性研究都放在‘1’的基地里。总而言之,没有前瞻性和基础性,就没有战略性,大家只能去搞‘短、平、快’,那就与中科院作为国家队的定位不符。”

许祖彦院士说:“借助研制的那些创新仪器设备,往往才可能有些新的科学发现。作为知识创新的战略思考,对创新仪器研制工作我们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正向的思维,如陈创天院士搞人工晶体要我与他合作,我们找人做,做出来就是世界第一。逆向的思维,则是科学家需要什么仪器,我们就要千方百计去满足科学家的需求。”

听了许祖彦的这番话,路甬祥说:“的确,有了创新的仪器设备,我们可以打开更多了解未知世界的窗口。过去人们不太重视仪器设备的创新,这是与小生产的传统观念与文化有关。进入知识创新第三期,我们对自行研制仪器设备的经费投入不但不会减少,肯定还会有较大增加,特别是在‘小科学’上投入的创新仪器设备经费要增加,也会在大科学装置中,考虑适当调整核心装置与用户装置经费投入的比例,解决创新仪器设备的短缺问题,也解决'大科学'与'小科学'之间的协调。”

物理所领导班子及科研骨干与路甬祥的思想交流,可谓知无不言,意犹未尽。最后,路甬祥就物理所未来的定位与发展作了总结,他说:“物理研究所新、老两位所长及诸位院士对创新的一些看法,符合物理研究所的实际,也符合近现代科技发展的总体规律。科学家孜孜探求未知世界,并且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过去我们认为一是出于科学家自身好奇心的驱动,另外一个是社会需求的推动,现在看起来还要加上一条,那就是科学家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我们要从科学的本源、技术的本源考虑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式。物理研究所作为中科院的一个核心研究所,必须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引领’、‘骨干’、‘示范’和‘带动’的作用。物理所目前的科研目标比较‘广谱’,还要继续加以进一步的梳理和凝练。”

“有人说目前的时代是IT的时代,也有人说是生命科学技术的时代,我认为,物质科学永远需要研究、需要探求,而且是需要蓬勃发展。比如极端条件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现象,目前我们对它的认知还比较少,能源、环境、生命遗传信息等背后,还潜藏着许许多多的物理研究工作,物理科学家完全可以大有作为。”路甬祥分析说:“只要我们的研究战略正确,研究方法得当,不仅在目前有优势的领域可以继续扩大研究成果,在暂时没有优势的领域,也可以不断创造出新的优势。物理所如果不做出‘引领’和‘骨干’的工作,在国内已经没有意义,而基础研究本身,也没有‘国内第一’的概念,只有‘世界第一’的概念,所以,一定要按国际的标准、国际水平来对待自己的工作,SCI论文不能被引用十来次就沾沾自喜,至少要被引用50~100次才值得一提。”

路甬祥说:“我们要打破学科和研究所画地为牢的界限,要打破基础研究与战略高技术分割的樊篱,处理好实验物理与应用物理的辩证关系,‘小科学’与‘大科学’有机联系,改变过去大科学装置中重建造、轻应用的弊端,将我们感兴趣的物理研究与能源、环境、生命科学技术进行交叉,加强研究所核心团队与大学及国内外合作伙伴的协作,真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要改变过去个别PI带几个研究生,分散、串行搞自由探索的管理模式,必须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主攻方向,不是一两个研究组,而是要有一批研究组,在价值取向上达成共识,形成集团作战能力。”路甬祥援引了他多次提及的一个典型案例,说:“以团组的组织形式搞研究,是个复杂的系统,也可以平行作业,德国马普的分子发育研究所以斑马鱼作模式实验材料做发育生物学实验,过去是串行式的研究,一条条地做斑马鱼实验,现在是并行式的研究,几个团组一起上,一做就是用上千条的斑马鱼,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这种并行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现代工业的经验的移植,这种做法也值得我们在科研中借鉴。有道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靠‘并行’取代‘串行’才能出高效能,否则你这边还没有做出研究结果,人家的研究就已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与'世界第一'失之交臂,那就悔之晚矣!”

“现代研究所不是PI简单结合体,也不是单中心的研究团体,最好是以科学和重大应用目标牵引的矩阵的组织形式出现,内部的有序结构与外部的网状结构结合,亦即与大学、国外科研团体、企业合作,富集创新的要素与能力。"路甬祥强调,"我们要学习国内外科研机构先进的管理经验,认识现代科学研究的规律,在创新组织的模式上也要有战略眼光,努力探求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格物致知”,通过对大千世界孜孜不倦的探求,人类获得了生存与发展,如今,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纵览世界风云变幻,将在建设创新型的国家中再攀高峰!

不竭动力:激情燃烧化彩虹

7月20日上午,路甬祥到中科院电工研究所调研,参观了应用超导实验室、生物电磁实验室、蒸发冷却技术实验室。

在新型高温超导限流器前,路甬祥伫立良久,认真询问其性能和特点,电工研究所副所长肖立业介绍说,其响应速度快,飞弧速度短,使用和维护更方便,已经在娄底变电站并网使用。我国的应用超导相关研究,用4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国外10多年的路程。路甬祥说:“应用超导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还要继续制定战略,加强关键技术的创新与集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观了电磁场镇痛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研究项目、强脉冲磁场对生物的影响研究项目等,研究员宋涛介绍说,他们现在正与国际科研机构合作,做趋磁性细菌、磁小体与生物的趋磁响应,路甬祥建议,还可以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利用自己在电磁场方面的研究优势,在生物医药、靶向治疗上做些文章。

在参观李家峡400兆瓦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组和三峡840兆瓦水内冷改制为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组1:1汇流环实验装置时,路甬祥向主持该研究成果的顾国彪院士致意,并勉励他和研究组的同志继续和企业通力合作,"这些项目,是我们工程技术方面为数不多的核心组创新技术,希望今后还要有新的重大突破,向由水力发电继续向火力发电推广。但要制定出我国的技术标准,不能搞出一个机组就向中央领导再写封呼吁信"。

听顾国彪院士说他们正在制定相关技术标准,路甬祥高兴地说:“标准制定出来,推广工作就要看机械工程学会和电工联合会等的积极参与了!”他还建议,今后可以将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组的型号序列化,同时多用一些项目聘用人员;参与研制的科技人员条件成熟时,也可以带着已掌握的技术到工业界图谋发展;可以考虑为电站多搞几期技术培训班。

参观结束后,路甬祥听取了电工研究所所长孔力的工作汇报。孔力介绍了研究所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电动汽车驱动等研究工作,介绍了研究所将进入知识创新三期的战略思考和工作部署,亦即以应用电磁场科学技术和先进能源电力技术两条主线,以及主攻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新型电力代替传统电力、电气交通替代燃油交通的"三个替代"。

路甬祥在与研究所的科技、管理骨干进行座谈时,传达了7月19日召开的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精神,以及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讲话,路甬祥说,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在基础科学研究、战略高技术创新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和经验,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的"试点"两个字已经可以去掉;转入知识创新第三期后,中央财政将继续给中科院经费上的稳定支持,中科院的所有同志应该在感到振奋的同时,以更加饱满的信心、昂扬的姿态投入工作。

路甬祥肯定了电工研究所在凝练科技目标、调整组织结构等方面做的大量工作,希望今后电工研究所认真研究分析国家需求,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及创新电工设备的研究,努力提高机电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电工科学技术在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国防建设等方面多做贡献。路甬祥说:“我们国家现在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离不开电气化的基础,如果没有现代交通、没有清洁能源,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宏伟蓝图就可能是海市蜃楼。电工研究所在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要从电气工程的学科特点出发,加强与大学和企业的合作,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将电气科学技术、电磁场理论及工程化和工业化应用推向广度和深度。”

路甬祥认为,“包括电工科学技术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故此,电工研究所的未来发展,逻辑思维中的理论推演、实验室试验和计算机虚拟现实应该‘三足鼎立’,三者不可或缺。计算机虚拟不仅可以缩短我们的实验周期,还可以完成一些实验室里不能完成的工作,故此,在建立相关重点实验室时,应该考虑超级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的应用,可以配些计算机工作站和工具软件,应该让计算机应用这条腿也粗壮起来。”

路甬祥对电工研究所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厚望,他说:“我们是一个能源、电力等资源短缺的国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了13亿人口,电工研究所要思考在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中,如何为国家的战略需求作出更大的贡献。顾国彪院士领衔的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技术可以减少能耗、增加电的出率,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研究所的电磁场理论与技术研究等学科布局,是否还可以考虑节能、燃煤的除尘,以及工业企业的污水、废水处理等。要有发展战略的统一部署,对那些很有苗头的研究,一定要强化对它的人力和财力上的支持当量。既不能东边放一枪,西边放一炮,也不能今天打了麻雀,明天就去打乌鸦。思想混乱和精力涣散,肯定打不了天上高飞的大雁。”

电工研究所的发展历史上,曾有过为三峡水库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为国防和国家安全提供科技保障的诸多辉煌,如今他们依靠创新精神的不竭动力,投身知识创新的激情,将化做民族振兴的绚丽彩虹!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