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科学思想库——中国科学院创新案例 > 《科技创新案例》摘录
黄土-释环境演变的“天书”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11-17 【字号: 小  中  大   

刘东生 生于1917年11月,天津市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第四纪地质学家和环境学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早年从事脊椎骨生物研究,填补了我国鱼化石方面的空白。1954年开始从事黄土研究,提出关于黄土--古土壤序列250万年来古气候多旋回学说。开辟了地球上大陆与海洋沉积环境的对比,为全球变化提供了依据。参加和领导了希夏邦马峰、穆朗玛峰、迦巴瓦峰的登山科学考察,填补了我国在高山科学史上的空白。20世纪60年代末开创了我国环境地质研究,推动医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互相渗透。1991年在南极长城站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黄土堆积》、《黄土与环境》、《环境地质学的出现》等。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最近,刘东生院士以他在黄土古环境研究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了美国颁发的2002年泰勒(Tyler)环境成就奖,在诺贝尔奖中未设环境奖的情况下,人们把泰勒奖看成是环境科学的诺贝尔奖,这是中国大陆学者在国际上获得的环境科学最高奖。联想刘先生60年来艰苦奋斗的科学生涯,人们自然想到,研究黄土是怎么拿到金牌的?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他从未间断对黄土的研究,大体经历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性升华三个阶段。早期,通过对黄土高原的实地考察,查明了黄土时空分布,划分了黄土类型和黄土地层,提出了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等新概念,把不同地区分布的黄土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开展黄土研究奠定了基础。进而分析了黄土和古土壤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确立了黄土风成理论,探讨了黄土的成因机制,发现黄土区明显地受东亚季风影响,在受从海上来的东亚季风影响强时,以古土壤沉积为主;而受西风带影响强时,以黄土沉积为主。黄土和古土壤代表着不同的气候环境,前者指示干冷,后者指示暖湿,于是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分布状况可以追溯季风的轨迹,从而发展了东亚季风学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交流的增多, 黄土研究已经远远超出黄土本身的意义,它与环境和全球变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调查发现,黄土高原有数十层黄土和古土壤,它们交互出现,表明从260万年以来,黄土地区至少经历了近40个干冷和暖湿气候旋回,这些旋回具有周期性。刘东生先生在他的“黄土与环境”等一系列著作中,详细论证了黄土--古土壤多旋回性是气候干冷--暖湿周期变化的表征,这种周期变化印证了米兰科维奇提出的气候变化的地球轨道周期学说,也使从研究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芯得到的科学认识在陆地沉积物中找到了依据,从而,黄土,特别是中国广泛分布的厚层黄土成为与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芯并驾齐驱的研究全球变化的三部自然档案。这部自然档案连续记录了自然环境演变历史和人类活动的印记。但如何解译黄土中所包藏的环境信息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科学问题。刘东生先生和他的同事一道,通过研究黄土古土壤的沉积特征、磁性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生物化石特征和测量其中的同位素和宇宙成因核素等途径,建立了气候环境演化的时间序列和转换函数,利用转换函数,恢复某一时段、某一地区的气候环境,例如通过碳氧同位素的分析,可以反演当时的温度、降水量和C3、C4植物类型,通过沉积物中植物孢粉和硅酸体等分析,恢复当时的植被类型,于是可以重建气候环境演变历史和演变规律,为认识现代气候环境,预测未来演变趋势找到科学依据。这种认识上的飞跃,对全球变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黄土成为解释环境演变的一本天书,构成内容丰富的黄土学,从荒山僻壤进入科学的殿堂,被国际同行誉为黄土学研究者的“麦加”,吸引着国际同行对中国黄土朝圣般的向往。

刘先生在科学上做出的杰出成就, 除了他个人的努力,也与他有着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发挥团队精神分不开。早年,刘先生就高瞻远瞩地提出要立业先树人,抓队伍建设的目标。他创建了西安黄土研究室,培育了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现在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环境研究室就是一支由从中国、比利时、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青年科学家组成的‘联合国’兵团, 是国内外同行中一支富有战斗力的生力军。 这个研究集体有着广泛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能随时掌握国际学术动态,因而,他们的研究工作起点高,创意新,始终处于国际先进行列,做出国际一流的成绩。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的群体中,才有可能培养出世界顶级的科学家。而要形成一个好的群体,除了学术上的互惠以外,人格的魅力十分重要,越是强人集聚的地方越需要团结合作,否则,即使有梧桐树也引不来凤凰。在这方面,刘先生给大家做出了榜样,他礼贤纳士,握发吐哺,给人以亲近,使人愿意与他共事,愿意与他合作,这比多几篇文章还重要。正像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没有盛赞她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辉煌成就,而是说她“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她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在今天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才能诚宝贵,精神价更高。

(撰稿人:刘嘉麒)

点 评:

刘东生先生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研究看似普通黄土却取得世界级的科学成就。论证了黄土-古土壤多旋回性气候干冷-暖湿周期变化的表征,印证了米兰科维奇提出的气候变化的地球轨道周期学说,也使从研究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芯得到的科学认识,在陆地沉积物中找到了依据。这一案例给人们的启示是:

科学需要精神。刘东生先生执著专注,踏遍五湖四海,亲濒三极,博览群书,才能从浩瀚的科学海洋中获得真知。科学需要人才。今天的科学靠单枪匹马去拼搏很难成大器,刘东生先生立业先树人,与时俱进构建学术团队,培养了一批人才,自己也在这片沃土中滋生得根深叶茂。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