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中国现代化亟待生态转型 > 生态社会与生态建设
高龄社会生态养老与生存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7-08-06 【字号: 小  中  大   

    摘要:近60年来,中国大陆的家庭结构、户居模式、养老模式有所改变;国民各年龄段人群,其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有所变化。

    在家庭结构与户居模式方面,传统的大家庭“四世同堂、三代同院”族居模式逐步淡出城乡。家族多代人紧密相联的家庭结构与户居方式可称之为“代际集居”模式。自1949年建国至今,“代际集居”模式已经发生变化,逐步分化瓦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模式已经过渡到“两代一单元、一代一单元”代际分居的家庭结构和户居模式。

    随着家庭结构和户居模式的演变,在养老结构及样式变化上,城乡居民也由过去的以“土地养老、家庭养老、退休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逐步演变为以“社会保险、自我养老、家庭养老”为主的城市化养老模式。

    各年龄段人群的社会经济生态功能方面也在发生变化。社会、经济、生态方面的功能代偿、功能补偿问题不断提出。“养育后代用于养老”的功能,将会由“自我养老”的功能所补充、所取代。

    家庭子女的数量,关系到两个以上的代别在家庭养老方面的基础条件厚薄。独生子女们要以一比二的比例人数去面对长辈群体,面对家庭成员养老问题,独生子女们的负担将会是沉重的。因此,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们,需要提前着手应对薄弱的家庭养老条件与低水平的退休保险待遇所构成的潜在风险;因此,“自我养老”就是未来退休者们要面对的一种考验,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的应对选择并将成为发展趋势。这一历史性考验和未来趋势,必定需要几代人的养老实践去经历、探索的。

    在人口的年龄分布上,不同组距的人群,有着不同的代际背景和社会经济生态功能。

    设以1900年至2020年为一个区间,从1900年算起,至2020年分为六个年龄组。1950年至1969年这个年龄组人群将首先面临自我养老的现实挑战。这个年龄组人群的独生子女问题使他们必须考虑应对自我养老的战略规划及行动措施。

    进入人口高龄高峰期,对于未来几代人来说也必须考虑应对自我养老问题。在社会保障覆盖面广泛、保障水平较低的状况下,自我养老是未来中国几代人重要的社会责任,自我养老是稳定社会的经济生态功能。

    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及阶段的生态状况是不同的。生态禀赋丰厚度的变化会影响经济社会进程。以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为特征为主体经济形式的社会,维系人与自然的互相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人为因素的作用对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亦不断加重。因此,在国民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中抑制不协调因素及遏制不可持续趋势,调整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成为一种必然。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的变迁与转变,需要代际生态选择与高龄人群生态养老,高龄人群不仅需要自我养老而且更需要生态养老。

    自我养老模式也是一种再就业模式,是再就业模式与社会保障模式的联动。当前在人口结构中即将进入40岁至60岁年龄组的人群,他们需要做出一种选择,付出一种代价,率先创造、陆续实践“人与整个环境”的生态再就业,而逐渐淡出中青年阶段的高强度高紧张度的工作与生活环境那种生存方式,进入自我养老、生态养老的新阶段,构筑并形成一种新型的生存模式。

    文章提出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中长期设想和远景构想及代际社会分工基本假设。

    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由于经济的持续较高较快的增长,我们的环境遭受严重的污染,我们的生态遭受严重的破坏,环境持续污染失治,生态长期失衡失调。针对人口对于生存资料的需求压力,和即将进入高龄社会的现实以及未来的老龄人口高峰态势,特别是高龄人口对于生态环境的高品质需求,中国必须更加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更加重视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更加重视在生产生活中对于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的供给保障。这就是说,经济增长和高龄社会发展必须考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禀赋,人口问题和养老问题必须考虑自然生态因素。这就是生态养老的基本背景与内涵,这就是经济社会生态功能的基本理念。

    基于此,从人口龄别需求和人口代际关系上,考虑城市化出纳与生态化出纳,考虑中青年人口的大城市流向,考虑高龄人口的城市化流出与生态流向,以及考虑他们的分布与调节。从经济角度考虑增长方式的转变,考虑生产方式、生存方式调整。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考虑生态恢复与生态化进程的战略开创。

    在生产方式上选择两个层次的代际社会分工经济运行模式。即在常规层面的生产活动之外,开辟以高龄组人群为中心的生产活动,构建模式、开拓空间;在常规层面经济活动的同时,开辟功能社区,开展以高龄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特征的,为高龄人群服务为中心的,专门处理处置经济外部问题的“绿色”经济活动。

    关键词:高龄社会自我养老、生态养老再就业、生态养老功能社区、生存方式代际变化

    当前,中国正逐步进入高龄社会,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随之增长。在高龄(60岁至120岁以上)人群中,年龄区间有着60年的跨度,其区间内亦可以有“高老、中老、轻老”之分别。60岁养老问题、70岁养老问题、80岁养老问题、90岁养老问题、百岁以上高龄养老问题等养老细分化将随之而来。对于老年人的养老照顾不仅需要中青年的支持帮助,也还需要开展“轻老、中老、高老”等老年人之间的护理关怀和援助互助。

    同时,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老年人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节奏、频率、紧张度、作息时间与活动空间,老年人越来越不适应污染的环境及脆弱的生态,他们需要亲近大自然,他们越来越需要自然养老、生态养老、环境养老。在这样的需求态势下,我们应该着手考虑构建城市中的自然养老、生态养老、环境养老功能区域社区,或者在城市之外构建自然养老、生态养老、环境养老基地社区。

    在轻老、中老老年人之间还可以摸索开展生态养老再就业模式,60岁、70岁的轻老健康老年人可以为80岁、90岁、百岁老人提供某些类型的生产生活服务。生态养老、养老再就业将成为一种代际延续、代别互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

    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曾经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厚、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20世纪,这曾成为经济发达国家的重要殖民地和资源地。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利用,中国大陆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世界各发展中国家一样,自然资源大量被消耗、生态环境渐趋脆弱。同时,高龄人口的基础生态与生存条件受到严重冲击和侵扰。当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之时,中国的经济外部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与繁荣做出的贡献不仅付出了内部成本,更做出了经济外部的牺牲,承担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巨大代价。在代际贡献中,这集中体现在“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中年”又“贡献了子孙”的高龄群体身上。

    人类社会要发展,但是首先要保障有一个可持续性的基本生存基础。这需要我们尽力恢复生态环境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及科技应用。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改变生活方式甚至调整养老模式,运用科技自主创新,切实走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民经济中总供求关系的核心在于总需求。而需求和消费的形成变化中重要的变量是人口及其数量质量。人口规模决定着社会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规模以及潜在消费需求规模。而人口结构及其变化可以影响劳动力的持续供给与代际需求。在高龄社会向我们走来的今天,联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联系生存方式及发展模式的调整,构想未来生态养老和生态再就业的恢复生态代际工程是一项可持续性战略任务。

    一、50~60年间的家庭、养老变迁与各年龄段人群的社会经济功能问题

    (一)家庭结构与户居模式变化

    从1949年至今57年间,我国大陆的家庭结构发生了类型模式上的演变。由传统的四世同堂、三代同院,过渡到两代、一代一单元的家庭结构和及户居模式。

    1、1950年代~1960年代,多为多子女家庭结构和四世同堂、三代同院的户居模式。

    2、1970年代~1980年代,过渡到两个子女家庭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和两代一单元、一代一单元的户居模式。

    3、1990年代~2000年代,步入独生子女家庭或无子女家庭结构,和两代同住一单元、一代独住一单元的户居模式。当前流行的是,核心家庭子女成年后各代际分居,各代独住的户居模式;即家庭代际住房分解,三四代人各自立户分住的“代际分居”户居模式。





    家庭户

    一人户 二人户 三人户 四人户 五人户 六人户 七人户 八人户 九人户 十人户

    5286554 567455 1294464 1577147 1014177 538035 199448 58212 22028 8383 7205





    (二)养老结构及样式变化

    近60年来,我国大陆的养老结构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城乡居民由过去的以土地养老、家庭养老、退休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逐步演变为以社会保险、自我养老、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

    子女多少关系到几代人家庭养老的基础条件厚薄,独生子女一比二的面对长辈家庭成员养老问题,负担沉重。独生子女的父母要应对薄弱的家庭养老条件与低水平的退休保险待遇,自我养老就是一种必然选择并将成为趋势。

    人口的年龄分布上,以20岁为组距的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有着不同的代际背景及功能。如以1900年至2020年为一个区间,从1900年算起,至2020年就有六个年龄组。前三个年龄组人群是以传统的养老模式维系养老的,后三个年龄组人群是以现行的养老模式开展养老的。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国际化的推进,随着人口高龄化的提升,后三个年龄组人群所面临的自我养老问题会逐步显现出来,特别是1950年至1969年这个年龄组人群将首先面临自我养老的现实挑战。这个年龄组人群的独生子女问题使他们必须考虑应对自我养老的战略规划及措施。

    (三)各个年龄段人群的社会经济功能变化

    1、家庭结构中“上有老、下有小”状态人群,需要承负赡养长辈和抚养下一代以及自身生存发展的社会责任与经济负担。

    2、“上无老下无小”状态人群,需要承负自身未来生存保障的社会责任与经济积累。

    3、由于核心家庭的变化,由于家庭结构与户居模式的变化,由于养老结构及样式的变化,各个年龄组、各个年龄段人群的社会责任经济功能亦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份的转变而变化。

    如果,下一代人对于上一代人养老过程的参与度在某一时段下降;那么,即将进入养老进程的人群群体,就需要考虑增强自身抵御生存风险的能力与选择可行的方式方法,以弥补社会经济功能的不足和欠缺。

    进入人口高龄高峰期,在社会保障覆盖面广泛、保障水平较低的状况下,自我养老是未来中国几代人重要的社会责任与经济功能。

    二、生产方式、生存方式变迁与转变,需要代际生态选择与高龄人群生态养老

    工业布局上考虑沿海和流域生态环境优良、交通便利的区域。重化工业轻纺工业企业分布其间,形成并隐含着严重的外部问题,即自然资源的耗损、生态的失衡与环境的污染。

    产业分布变化中,农用资源、土地面积、农业耕作面积在缩减,基本农田被分割、包围、侵蚀和污染;农业生产向闭塞、边远区域转移;农村被工业和城镇所利用、改变着功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或做城镇化转变。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由初级阶段步入中期阶段,过去原生态的城市模式已经被钢筋水泥构筑物柏油路面城市模式所取代;农村的城镇化推进也发生着类似的生态变化。

    在超大城市、大中型城市和中小城镇建设推进中,1000万~2000万、数百万、数十万、十数万不等的城市城镇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人口压力势不可挡;区域城市群、城市带的形成出现,自然区划、经济区划、行政区划的有待进一步协调理清;都市经济圈的扩展与区域生态圈的异变等等,不断给经济社会提出优化调整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随着高龄的增长,老年人越来越不适应竞争型的生存方式和变化多端的生态环境。

    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提升,生产,经济规模庞大,城乡居民在基础设施得以建设的同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城乡生态需要寻找新的平衡点、环境治理的工程越来越庞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协调性不易掌控。人类作为强者的生态复杂脆弱。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同时,生存方式自觉不自觉地在转变。

    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及阶段的生态状况不同,生态禀赋丰厚度变化会影响经济社会进程。以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为特征、为主体经济形式的社会,维系人与自然的互相关系更为重要。人为因素的作用对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所产生负面效应在加重。因此,在国民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中抑制不协调因素及遏制不可持续趋势,调整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成为一种必然。

    调整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需要建立相应的方式空间或功能区,需要构建养老功能区,需要构建生态养老功能区。以协调发展的眼光看待高龄人群的生态生活与传承作为。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更长远目标,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需要定位于适合自身生理特征的生态环境,需要分层定位于各自的“生物龛、生态位”区域空间。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和代别,定期不定期地在“生物龛、生态位”区域之间串联交流,以经济、文化、医疗卫生等各种方式体现现代服务、尊老爱幼、传递亲情。古老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需要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载体的禀赋和谐与质量保障;现代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亦需要传承与创新共进。因此,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事关经济协调、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和谐发展,事关重大长远。

    三、转轨转型中的代际关系及协调、持续发展

    经济学考虑经济周期、长期远期问题,有10年、20年规划;人口学研究的时间尺度,有一两代人或者一个生命周期,70年以上;可持续发展既考虑当前又预想几十年、百年、千年未来。

    转轨转型中的代际关系及协调、持续发展,需要就业模式与社会保障模式和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的调整整合。

    (一)就业模式与社会保障模式及其调整构想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轨转型期,正处于经济相对稳定增长期,正处于人口高龄化的准备期,此时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口的代际关系有待发生一种养老再就业变革,即探索自我养老模式。具体所指人口层面是即将进入40岁至60岁年龄组的人群,他们需要做出一种选择,率先创造、陆续实践自我养老模式。

    自我养老与就业相关。高龄社会的就业模式可以在常规就业模式之外开辟高龄人口再就业渠道和再就业模式。就业模式上细分常规就业与高龄就业两种性质的就业人群。与社会保障相联系,高龄人口中某一年龄组群体再就业,以增加收入适当提升退休后生活水平。

    高龄劳动力和高龄人力既是可资利用的资源、要素,而且更使可供开发的一种或一类具有自我保障功能的可持续性资源。

    高龄社会高龄人口中的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经过几十年工作实践的锻炼、磨练和经验积累,高龄人口中的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触类旁通的悟性,具有较高强的综合素质。虽然他们的生理状况已经发生着退行性变化,但是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尚强。面对着人口寿命的预期提升,高龄者必须思考如何度过十几年、几十年的退休生涯。当身体状况基本健康的条件具备时,劳动和文体活动就是一种必须,甚至是生命的第一需要。当自己的退休经济状况处于社会贫困线附近时,通过自身的知识积累、技能积累、经验积累,将产品和服务提供、出售给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从而获得报酬、弥补经济不足、增强自我养老实力。

    国家政府有规划、科学地组织高龄人口“上山下乡”“植树育林”“涵养水源”“绿化祖国”,成建制、群体性实施不同代别的易地养老、生态养老、环境养老,尝试实施高龄就业与自我养老相结合的社会保障模式很有必要。在某个时期,从大城市分流出高龄人口的1/3、1/2比例开展易地养老、生态养老及高龄就业;有利于提升城市化质量,有利于促进区域生态恢复,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持续发展。

    基于高龄社会两个层次的就业模式与社会保障模式的探索推进;人口的年龄分层分布与生态结构调整环境功能发挥;高龄人口基本环境的调整、生活自理能力的保持与自我保障能力的培养;生活各个年龄组人群的代际服务交流和经济功用互补,将体现国家策略的力量。

    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高龄人口的增加和集中促进了代际社会分工经济运行模式设想的提出。高龄人口的增加和高龄社会需求的潜在量及其涌现,将引发专门劳作形成分工部门。在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时期,以某一年龄组人群为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生产要素之一,要他们群体性地投入到国家的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恢复、国土整治的大规模长期建设当中去。在国土开发与整治的地域设计上,即在国土规划中,以流域为重点,科学做出自然、经济、行政的区域划分,明确各层面各类型的生态功能区与养老功能社区,立出工程建设项目。在当今38岁至57岁年龄组人群,需要做出一种代际决择,陆续率先投入代际社会分工。

    (二)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中长期设想和远景构想及代际社会分工基本假设

    针对人口对于生存资料的需求压力,和即将进入高龄社会以及未来将到来的老龄高峰,中国应该慎重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从人口代际关系上考虑中青年人口的城市流向与高龄人口的生态流向分布与调节。从经济角度考虑增长方式的转变,考虑生产方式、生存方式调整。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必须考虑生态化进程的开创。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上升期,正处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问题高发期,正处于人口高龄化的准备期,此时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口的代际关系有待寻求一种变革,在生产方式上的选择两个层次的代际社会分工经济运行模式。

    即在常规层面的生产活动之外,开辟高龄组人群的生产活动;在常规层面经济活动的同时,开辟开展以高龄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特征的,专门处理处置经济外部问题的绿色经济活动。

    常规层面经济活动以高频率、紧运行高度紧张为特征;高龄层面经济活动以低频率、适度运行和谐舒缓为特征。

    常规层面经济活动以城市和城市群为中心运转;高龄层面经济活动以自然生态恢复区为中心运行。

    两个层次的代际社会分工经济运行模式可以做到互惠互利、相互服务协调。与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相联系,作为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的改进类型、实验模式,这是一种向着可持续发展方向推进的方式型中长期设想和远景构想基本假设。

    这一蓝图假设,可以与国家2020年、2050年、2070年各阶段战略目标及构想相联系,做进一步的研究讨论。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