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中国现代化亟待生态转型 > 生态社会与生态建设
神东矿区创新科技建设生态改善环境
  文章来源:世界水土保持协会、水利部前司长 发布时间:2007-08-06 【字号: 小  中  大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当前,能源供求关系紧张,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目前国内外人们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

煤炭工业发展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煤炭采空区地面塌陷,矿井涌水,矸石排放,地表植被破坏,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以及煤炭燃烧大气污染物排放导致的“温室气体”增加,气温升高,气候变暖,高山冰雪溶化,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生命财产的威胁,等等。

上述问题引起了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关注。山西省副省长牛仁亮在一次会议上讲话说,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山西省约开采煤炭50亿吨,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水资源、生态环境被破坏、采煤区沉陷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陕西省政协艾丕善主席指出,在煤炭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同时,应该正视其中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综合利用差;二是资源管理滞后,损失浪费严重,一些企业“采肥弃瘦”,进行掠夺式开采;三是生态环境脆弱,采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四是水资源不足,影响煤炭大规模开发;五是安全投入不足,导致事故频发;六是资源勘探滞后,有效资源供给不足。

面对矛盾和问题,如何站在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既要发展煤炭产业,又要做好环境保护,科学发展,怎么办?神华集团神东矿区为我们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二、世界一流的神东矿区

神华集团神东矿区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北有毛乌素沙漠,南有黄土高原,是生态环境极为敏感、极为脆弱的地区。特别是露天矿的开采,对生态和环境造成的破坏更为明显。生态环境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一是气候干旱,水资源贫乏。干旱的气候、贫乏的水资源成为制约矿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二是植被稀疏,土壤贫瘠。特别是在矿区外围的风沙地区,原始植被种类单调,覆盖度低,有的甚至基本无植被覆盖。三是水土流失严重,风蚀和水蚀交互作用。神东煤田总面积31172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2236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30%,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

神东分公司大柳塔等矿区自1985年开发建设,1990年提出“高起点、高质量、高技术、高效率、高效益”的建设方针,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的新道路,特别是从1998开始,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原煤产量从1998年的713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8575万吨,2005年突破1亿吨,是国内第一个亿吨级现代化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矿区的全员工效、矿井年产量、掘进最高月进尺、平均百万吨死亡率等主要技术指标居全国第一、世界一流水平。

神东煤炭分公司现代化高产高效率建设的成功实践,得到了煤炭行业的广泛认同,获得了国家环保总局、煤炭工业部、全国绿化委员会、林业部、人事部和和水利部一系列的表彰和奖励。2003年,神东矿区现代化建设和生产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公司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水利部2005年8月主持召开了神东煤田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会议,认为该工程水土保持设施符合国家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规定,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质量总体优良,同意通过竣工验收。

“绿色东方”中华环境奖启动仪式,2005年8月20日在神东分公司胜利举行,全国人大蒋正华副委员长、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中华环境奖组委会主任曲格平和国家环保总局王玉庆副局长等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温家宝总理于2006年6月视察了神东矿,充分肯定了神东矿各级领导和干部职工多年辛苦工作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引导形成若干产能亿吨级的企业”和温总理的希望,神东矿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样板。

事实说明我国第一个亿吨级现代化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产环保煤炭,建生态矿区”取得了重大进展,标志着我国西部大开发与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环境是可以做到同步进行的。

作者在近20多年的时间里,有幸直接参与了该矿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实践,亲历了它的发展变化,从中受到许多教育和启示。这个过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诞生,从一个侧面创造了条件;是我国开发建设项目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由不认识到认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同时为我国第一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的出台,逐步完善提高,创造了经验,做出了贡献。

三、自主创新的“神东亿吨级矿区生态环境综合防治技术”及其环境效应

如何实现大规模煤炭开采与脆弱生态环境的互利、互动的良性循环? 神东矿区通过多年的实践,自主创新研发并成功实施的亿吨级矿区生态环境综合防治技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对生态环境综合防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井下生态环境保护性绿色开采。

——地面生态环境适应性治理。

井下保护性开采技术与地面生态环境建设技术相互结合,上下呼应,相辅相成,形成了神东矿区生态环境综合防治的显著技术特色。

神东矿区委托北京绿色东方环境资源咨询中心和北京东方环境研究院共同完成的《神东矿区环境中期评估及生态环境综合防治技术评估报告》(以下简称《神东环境评估报告》)显示,这个系统工程的六项关键技术有如下的主要环境效应。

(一)取消矸石山——井下无岩巷布置与矸石处理技术

(二)减少地下水流失——薄基岩浅埋煤层保水开采技术

(三)污水零排放——矿井水采空区过滤与净化复用技术

(四)采空区不发火——浅埋易自燃煤层防灭火技术

(五)矿区采前生态功能圈构建技术

(六)矿区采后生态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构建技术

四、以科学数据检验神东矿区生态和环境综合防治成效

根据《神东环境评估报告》的结论,可以看出目前神东矿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状况。

(一)环境状况

1、空气环境质量状况

2、水环境质量状况

3、固体废弃物

4、噪声

(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状况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

按照构建外围防护圈、周边常绿圈、中心美化圈三大生态功能圈的生态环境治理思路,神东矿区成功实施了风沙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源地治理保护、防风护岸、道路防护等一系列工程。

根据水利部2005年《关于印发神府东胜煤田大柳塔等七矿区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意见的通知》,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质量总体优良。矿区七大煤矿的工程建设范围内,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6.0%,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4.1%,弃渣的拦挡、利用率达到95.3%,水土流失控制比为1.5,植被恢复系数达到93.6%,林草覆盖率达到59.4%。

2、以遥感监测的科学数据反映神东矿区上生态的变化

根据矿区委托黄河中上游管理局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所完成的遥感监测成果,通过对矿区1987年、1997年和2004年三个年度的遥感卫星影像解译,综合结论是:全矿区3837.56km2的大范围遥感监测表明,矿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五、几点启示和建议

煤炭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目前煤炭工业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神东矿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先进理念、思路、技术路线和经验,解决了困扰许多大型矿区的突出问题。

神东矿区贵在科技创新,重在应用推广,矿区生态环境综合防治六项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系统工程的实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方面;在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改善生态方面;在节约保护土地、防治荒漠化方面;在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再利用方面,为我国煤炭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创出了煤炭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积累了经验,实现了依靠科技进步,支撑发展的目标,给我们以很多启示,同时也有一些建议。

(一)启示

1、煤炭开采产生的环境问题应该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目前,煤炭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煤炭开采造成地表裂缝、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等问题是国内和国际行业上的共性问题。但神东分公司领导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采取措施,对局部采空区地表塌陷和裂缝,一是开展科学研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二是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规定,采取回埋、补偿等措施,积极给予恢复治理,把所产生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2、神东矿区领导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神东矿区的领导对煤炭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充分的认识,他们在开发煤炭资源的同时,十分重视矿区的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和保护工作,把环境保护,当作自己的一种必须履行社会责任;把环境保护工作,看作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一,抓环境综合治理规划。

第二,主动投入资金,矿区从吨煤成本中提取0.45元的环保资金,专项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目前矿区产量达到亿吨,每年提取环保资金近5000万元。几年来,公司集中治理投入的环保资金累计已达5亿元,其中环保水保投资21499万元,生态建设投资17560万元,塌陷裂缝封堵533万元,地表塌陷补偿10486万元。

第三,组织专业队伍,开展集中、连续的综合治理,加强管护。

第四,开发研究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技术和措施,特别是矿区开发研究和应用成功的亿吨级矿区生态环境综合防治六项关键技术,一方面以井下治理为基础,井上井下互动治理,实现矿区环境保护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以控制外围风沙侵蚀为前提,内外围结合治理,实现矿区整体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这项技术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的技术特点,在技术方面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应用于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护改善了区域环境,是开展节能减排、促进持续发展的一项创举,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提供了保障。

3、必须坚持依法推进,政府主导,企业和地方联手,综合防治环境污染的方针。

神东的经验说明,必须坚持上述方针,才能实现互利共赢。搞好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支持。神东分公司的生产建设和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持,互相促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于1991年颁布实施,坚持预防监督、保护环境和综合治理、建设生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国家于80年代中期开始在这个地区先后启动了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等多个专项工程,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和示范小流域建设工程。1999年在神东矿区还树立了上湾小流域、石圪台水源地、马家塔露天矿土地复垦开发利用等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工程。上湾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清水长流,造福群众,保护矿区,发展生产”的目标。从2001年起,国家在这个区域还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在工程区内全面实施封育保护,封禁区内的植被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同时建设了淤地坝和基本农田,营造了以灌草为主的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以及小型水土保持工程等,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我国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和占补平衡政策。矿区在综合防治沙化、退化土地方面做出了成绩。

国家重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国家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基础上,从1998年起,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

陕西省榆林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先后出台了“封山禁牧、舍饲养畜”和“围栏封育、休牧轮牧”等有关政策,有效遏制了乱放乱牧的现象,为矿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神东分公司生态建设的成果以及大规模生态建设创造的近50万个就业工日的社会效益,调动了当地政府和群众参与矿区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增加了矿区生态建设的力量。由于坚持了互利共赢原则,为矿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促进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做出贡献。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和陕西省神木县,都由穷变富,成为经济强县(旗)和财政大县(旗),造福当地群众。

(二)几点建议

防治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工作重点。神东的做法和经验说明,我国的环境保护防治战略,正在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点源治理向流域和区域综合治理转变,从简单的企业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煤炭企业:

1、以人为本,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重视煤矿开采区的人口环境容量,特别是要吸取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教训,应当未雨绸缪。

2、加强组织领导和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加大《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及《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教育广大群众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保护意识,做到群众知法,矿山企业懂法。要把法律法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把引发的灾害解决在萌芽状态。

3、加强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有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做到有章可循。

4、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解决防治的投入问题。为防治地表裂缝、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等环境问题,从国家财政方面出台有关政策,以利于企业筹备并使用资金。

5、国家建立煤炭开采生态补偿基金。谁用煤,谁补偿,用于煤炭产地的生态恢复和建设。建立煤炭工业的补偿机制,制定改策,从法律上明确企业治理的内容,合理确定煤炭企业环境补偿费标堆,逐步将煤矿开采造成的矿区生态破坏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等费用纳入煤炭成本,促进环境治理和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

防治煤炭开采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等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所需经费多的系统工程。山西省(煤炭产量占全国的1/4)已经决定设立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一部分用于产地的生态恢复和建设,一部分用于资源枯竭型城镇的产业转型等,其经验值得借鉴。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