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创新风采录
张懿:开拓的勇气源于正确的判断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5-01-24 【字号: 小  中  大   

据有关方面统计,全世界70%的污染是由化学工程造成的。为此,世界各国曾掀起一场环境革命:发展绿色化学。美国、日本、欧洲、拉美地区纷纷制定绿色化学与技术的研究计划。然而,在这场国际“绿色化学”风暴之前,我国“绿色化工”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懿院士,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敏锐地洞察到发展“绿色化工”的意义,并积极着手这方面的研究。

所谓“绿色化工”,张懿的解释是,对于新建企业从工艺源头上就开始运用环保的理念,进行全新设计,实现绿色的目标;对现有企业主要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集成,充分了解物流走向后进行能量的梯级利用和废物的再利用,变废为宝。

尽管张懿的科学思想和技术路线在今天看来理所当然,但在20多年前的中国,工业界普遍不考虑环境成本只追求高经济增长的时代,迈出这一步却并非多数人能够理解和支持。

据张懿回忆,当时学科交叉研究尚未被广泛认识,她提出的资源再生循环与无害化技术相结合的经济发展与治理环境并举的思路,需要从事资源材料化学化工的人去研究组分极为复杂、提取分离极为困难的毒性工业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而当时搞环境科学的人是不涉及资源回收利用的。她既要带头开展研究,还要组织不同学科的技术人员将其思想理论付诸实施,没有勇气是不行的。但她坚信自己的信念不会错,知识的积累和综合判断支撑着她下定决心,突破传统。

上世纪80年代,她在国内率先将资源—材料化学化工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方法融合渗透到环境工程学领域,提出资源再生循环与无害化技术相结合的积极治理路线;90年代,她又率先由工业污染的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污染控制研究,以化工—冶金系统突出的严重污染行业——铬化工为突破口,开拓了铬化工清洁生产工艺与集成技术,并促其成为我国攻关立项的第一个清洁生产项目,使1000吨/年中试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世纪之交的时刻,她的技术进入万吨级产业化示范阶段;目前,她的绿色化学技术正在国家计委西部开发高技术产业化计划中实施。

张懿在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间,在基础研究方面,承担多项基金项目,在国内最早建立了超微粒表面络合平衡—吸附特性的研究方法与计算机模拟,成为纳米材料和环境化学的重要基础;首次开展了碱金属亚熔盐—高浓介质的系列元素多元相图与反应—分离特性研究等,被同行誉为优化分离操作的范例,为相关工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将技术拓展为处理两性金属多种矿产资源的普适性新理论和平台技术。目前,该研究作为清洁生产前沿技术进入“十五”国家“863”的第一个项目。

她说:“科技人员要有前瞻性战略家的眼光、开拓者的勇气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创新研究不是线性加合或重复别人的工作。”

“创新的思路并不一定得到成功的结果,但优秀的科学家必须具备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科学研究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信念,一种常常会冲破物质条件限制的追求,并从中获得快乐和幸福感。”这正是她在贵州实验现场中试时,患了黄疸而依然没日没夜工作的动力。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