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创新的脚步 > 武汉分院
前进中的武汉植物园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5-07-04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始建于1956年。40多年来,武汉植物园针对我国华中地区兼具南北气候过渡带的植物区系特点,在植物分类学、地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遗传学、资源植物学等方面,为我国生物学基础研究、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已成为我国在区域植物资源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的植物学研究机构。

1998年,科学院启动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植物园的改革进程。1999年以来,植物园模拟院一期创新试点办法,进行了自费创新的努力,先后在科研、管理、开发、后勤四大系统和植物园进行了改革与学科调整,为建立与知识创新工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2年1月武汉植物园正式进入中科院二期知识创新工程,按照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发展模式,武汉植物园进入了全新的创新发展阶段,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肩负了国家战略植物资源保护的国家植物园建设使命。

武汉植物园现有职工150人,其中科技人员114人,具有植物学博士学位和植物学、生态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优势学科领域为:植物保育遗传学与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植物生物学与内陆水体植被恢复、农林复合生态学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植物园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和植物迁地保护的综合研究基地。

武汉植物园占地面积70公顷,作为国家战略性植物资源储备基地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库和东亚最大的水生植物资源圃;还建有两个植物迁地保护附属园地即“三峡植物园”和“华中地区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基地”。本园共引种栽培植物7000多种,是华中地区最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种质资源保存基地,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教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以及湖北省、武汉市科普教育、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三大基地。

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一)调整学科布局,促进科技创新

在中科院二期创新阶段,武汉植物园实现了由传统的按学科分类为依据的布局向国家战略需要和科技发展前沿结合的布局转变,构建了与国际植物园体系接轨的“所园一体,以园带所”的发展格局,取消了原有的9个所园分离的学科布局,整合调整为所园一体的3个功能中心:研究中心、研发中心与园艺中心,分别承担武汉植物园植物资源保护原理等基础性原创研究,植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与开发、物种资源收集及新品种开发利用等前瞻性战略任务,重点开展植物保育遗传学与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植物生物学与内陆水体植物恢复、农林复合生态学与区域生态环境整合的研究。

(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各项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随着植物园创新工作的不断进行,植物园的各项创新研究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是在植物资源保育、水生植物生物学研究及内陆水体植被研究、农林复合生态等基础性研究上实现了优势的突破,取得了一些原始科学创新成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植物园的科学普及功能的发挥上,植物园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承担国家科技创新任务的能力日益增强,各类奖励及成果较大幅度上升。植物园承担有国家、地方、中科院、国际合作、院地合作等各类项目135项,比前期增长了40.6%。二期创新以来,武汉植物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云南省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专利申请51项,获得专利授权21项。2004年度,在湖北省科研事业单位中,武汉植物园专利申请总数名列第一位,植物新品种审定7个,制定湖北省地方标准1个,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个,发表学术论文350篇,其中SCI收录40篇。与地方签订合作协议58项。

猕猴桃遗传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处于国际国内同等领域的领先地位。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的研究和产业化优势已经成为引领国际国内猕猴桃科研动态与产业模式的主导力量。

武汉植物园目前收集56种猕猴桃资源(变种,变型),占世界猕猴桃现有资源总数66种的85%,80余品种资源,万余杂交后代,是世界上该属植物收集最齐全的种质圃。在猕猴桃濒危物种的收集上,植物园收集到8个濒危物种中的6个。武汉植物园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涵盖量最大、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种质基因库。在猕猴桃新品种选育研究方面,已经成功选育了系列品种,如武植3号、金霞、金早、金桃、磨山4号(♂雄株)等,其中金桃、金霞已经报国家级品种审定,金桃在南美获得国际专利。2004年,武汉植物园在HortScience上发表了中国猕猴桃资源和产业化的综述,“金桃”果及照片被选为该刊的封面,为我国在园艺学领域国际权威刊物HortScience的首次。2004年,植物园就有关猕猴桃分子系统学研究在Systematic Botany刊物上发表文章,实现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突破。

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研究小组成功地选育出了国际公认的猕猴桃新品种“金桃”,影响着世界猕猴桃产业的格局。

植物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被列为国家“十五”重大专项课题的“抗癌一类新药冬凌草甲素的研究”已经完成中试生产、主要药效学、一般药理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将于2005年完成全部临床前研究,并申请国家一类抗癌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批件和按照国家新药注册一类药整理文件并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冬凌草甲素抗癌一类新药的研制,将为食管癌等癌症的防治提供一类新型的良好药剂。

基础性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植物园对中国本土植物资源保育的有关策略研究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引起了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植物保护国际(BGCI)主席Wyse Jackson评价该论文对目前全球植物保护战略具有重要贡献。

园林植物研究及开发是植物园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果之一。利用植物园保存丰富的物种资源的优势,通过植物的野生转栽培、植物品种的改良和选育、驯化,获得一些较高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前途的新品种,更好地运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战略植物资源储备基地的建设基本完成

植物园作为国家植物资源的重要储备库之一,将为提高国家生物安全的科技储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贡献。以中国—日本植物区系亚域植物多样性活体种质保育为主体,兼顾收集东亚区域主要植物资源,使迁地保护的植物种类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增加到7000种,形成能保育15000份战略资源的“活体种质迁地保育系统”以及体现现代高科技保育“DNA BANK”系统,在基因、物种、群落不同层次构成完整的植物多样性种质保育体系。

植物迁地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武汉植物园收集物种数量达到7479种(包括部分园艺品种),其中物种5110种、品种1369种,中国本土维管束植物达到7179种(包括部分园艺品种)。同时武汉植物园十分注重稀有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工作,保存珍稀濒危物种246种,单科单属植物50种,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及开发潜力物种800种,遗传多样性含有量多的物种98种。

作为重要的植物迁地保护基地和植物资源储备库,武汉植物园重点专类园建设已初具规模。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圃、野生林特果专类园、华中古老孑遗和特有植物专类园以及药用植物保育园已经成为在国际国内同领域资源储备中具有一定地位的专类园。

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圃目前占地近100亩,目前是全国第一,也是东亚最大的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圃。

野生林特果专类园包括藤本果树园区、核果类果树园区等。目前,该专类园共保存物种达300余种,是当今国内保存野生果树种质资源较多的资源圃和国际最大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库。

华中古老孑遗和特有植物专类园所有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目前,本专类园实现植物园各类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基本完成预定目标,成为收集保育华中地区珍稀植物物种最多的专类园和科研、科普基地。

药用植物保育园建设已经完成岩石药用植物保育园、林下植物种植区及荫生药用植物保育区等药用植物主要保育区。已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药用植物保育基地,为国家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源头。

创新文化建设迈上崭新台阶

自武汉植物园被确定为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以来,园领导与时俱进、团结一心,带领全园职工以实践“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努力提升创新文化内涵,凝聚了人心,使武汉植物园员工团结一致,稳步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在创新文化的实践过程中,武汉植物园不断推进可视层面建设、制度层面建设和精神层面建设,随着植物园创新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植物园创新文化建设已从园区建设和制度建设逐步转移重点到精神层面的建设上来。

(一)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凝练创新文化建设总体目标

植物园在制定的《武汉植物园创新文化建设实施意见》中,提出了武汉植物园创新文化建设总目标为:文明高尚的人文精神、优美和谐的园区风貌、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开拓创新的时代特征。经过全园职工的充分讨论和酝酿,确定植物园的园风为:求实探索、敬业奉献、诚信团结、开拓创新。同时开展了武汉植物园人品格情操的讨论,凝练成形象简炼、便于记忆、有植物园特色的十六字:小草胸怀、莲花品德、松柏雄姿、红梅风采。

加强作风建设,倡导奉献精神

园党委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全面推进知识创新工作的意见》。在工作上,引导职工把个人价值取向与园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在一起,倡导奉献精神,通过培育文化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崇尚学习风气,加强党性教育,倡导做学习型干部

植物园每年均举行各种有关党性教育的讲座,运用适当形式进行爱国爱园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要求党支部组织本部门职工大力开展读书活动,教育干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适应知识创新工作的要求。

大力传播科学知识

近年来,武汉植物园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和丰富的植物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如成功举办了“湖北省首届兰花博览会”、“荷兰名花博览会”、“罂粟花禁毒展”等科普活动。每年接待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约30万人次,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随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创新的新体制、新机制已经基本走上正轨。

创新制度建设

在制度建设上,结合植物园的实际,先后对综合办、科研、人事、财务、国资等原有制度进行清理、调整,制订并实施各项规章制度50余项,形成有章可循、科学民主、高效有序、团结协作的良好管理体系。

目标管理

对各部门和党支部进行目标管理,确保植物园的创新工作任务完成。年初,由各部门和各党支部根据创新工作的要求,制订年度工作计划,要求有明确完成任务的时间表以及具体实施的方式、方法、措施等。

完善所务公开制度

重视园务公开制度的实施,将实施园务公开制度纳入年度党委工作要点和创新文化建设实施意见之中,并在全园各部门进行讨论,广泛征求广大职工群众意见和建议。

(三)园区建设

武汉植物园是国家三大核心园之一,植物园按照国际一流植物园的标准和要求对园区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和设计,建筑布局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极富当地特色及时代气息。

工作区。基础设施建设创历史最好水平,完成了实验楼、行政楼、研究生公寓、生态停车场、全园道路系统、管道煤气等大规模的建设和装修改造;水、电、暖等基础设施进行彻底根治。

生活区。植物园集资筹建4500平方米的青年科技人员宿舍楼,进一步改善了职工居住条件,为引进人才提供了物质保障。美化绿化西岗生活小区的生活环境,建立社区居委会,成为文明、安全、舒适的生活小区,形成了为植物园AAAA景点服务的餐厅、招待所(冶园居)、会务、车务等服务体系。

创新专项建设

植物园创新专项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按照中科院党组“两所三园”的战略部署,建设具有东方特色、国际一流植物园的总体规划,自2003年开始,武汉植物园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全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改选拉开了序幕,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已圆满完成基础设施、引种驯化设施和50%的科普、景观项目的建设任务,大型景观温室和科普服务中心大楼年底即将竣工。

形象标志建设

依据武汉植物园园风精神和科研活动的特征,植物园设计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单位形象标志,同时,还将文件稿纸、信封、信纸、茶杯、手提袋等实用性的办公用品都做出了形象标志。编辑出版了武汉植物园新的中英文画册。

交流与合作打开崭新局面

(一)国内合作

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武汉植物园利用自身在农业资源开发领域的优势,本着科研与开发并举的原则,积极参与国家与地方的经济发展布局重大决策的策划与建议,特别是在西部开发与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上充分发挥植物园的技术优势。

加强与地方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武汉植物园不断加强与地方合作的力度。到2005年5月,植物园已经与湖北、江苏、云南、山东等6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创了院地合作的良好局面。

与地方共建植物保护与研究基地。植物园已经与宜昌市政府共建三峡植物园,并建立了三峡珍稀濒危植物、库区特有植物保育基地,与姊归共建了库区消涨带植物保育基地,与湖北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合作建立了华中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与特有植物保育基地,与武汉市政府合作在和黄陂素山市建立了亚热带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保育基地,与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共建“神农架植物园”等等。

选派科技副职,加强与地方人才合作。武汉植物园积极开展科技副职的选派工作,促进院地人才合作。到目前为止,共向湖北省五峰县、江苏泰州市等地方政府和企业选派3名科技副职,同时也接纳了一批从事农业的地方干部到植物园深造。

加强与企业合作,推动成果产业化,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武汉植物园利用已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圃这一优势,选出了武植系列猕猴桃新品种,既走出了国门,也在国内得到了大力发展,推广面积达6.2万亩,遍及14个省市,总产44.3万吨,新增产值18.9亿元,并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新标准与湖北省中博安居集团建立万亩猕猴桃出口基地,以此为龙头带动了产业化的发展。

武汉植物园率先在水生植物的利用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武植二号莲藕已推广到我国十余个省市,在美国也得到了应用。睡莲等新品种的应用,在其栽培技术上进行了革新,成功地进行了反季节栽培,在北京市得到了良好的应用。该品种还远销荷兰等国。

通过湖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湖北省地道药材GAP的研究”,与河南濮阳泓天威药业集团和武汉市鹏凌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各1000万元的“植物天然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共建华中天然药用植物园”项目协议。同时,将合作建立中药材饮片厂和药用植物提取物工厂。

发挥植物园在园林景观上的优势,积极参与园林绿化等行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竞争。武汉植物园利用在植物园景观设计与工程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顺利中标参与社会公开竞争以来的最大一个项目——校园环境建设规划投资6000万至7500万元人民币的“湖北中医学院新校园环境设计工程”。

(二)国际合作

二期创新试点工作以来,武汉植物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使植物园已经逐步成为国际植物园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步入国际一流的植物园的行业。

发挥成果优势,开拓成果推广国际化

武汉植物园经过多年的资源收集和研究积累,在果树资源特别是猕猴桃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上一直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新选育的系列猕猴桃优良品种正逐步实现成果转化,特别是“金桃”品种。2000年金桃(JINTAO)猕猴桃品种以17.2万美元实现了品种繁殖权在欧盟国家的转让。2003年与意大利金色猕猴桃集团公司续签该专利品种在欧洲产业化期限和南美市场的专利转让合同。2005年,再次与该公司就亚洲市场的专利转让进行了洽谈,并将于今年7月赴意大利签订总价150万元的转让合同。

发挥研究特色,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

武汉植物园利用在品种资源研究与开发的优势,继续加强与欧洲、新西兰等国家的合作。随着人才的引进,植物园积极拓展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科技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另外,植物园还与植物园保护国际(BGCI)、美国Missouri植物园、英国Kew植物园等国际植物保护机构和国际一流植物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Missouri植物园的Peter H Raven(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聘为植物园名誉研究员。

广泛参与国际交流,努力扩大国际影响

武汉植物园通过积极组织与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扩大植物园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每年选派20余人次参加植物研究及植物园领域的各种会议,宣传植物园的科研成果。2004年4月,武汉植物园黄宏文主任作为大会组委会、科学委员会成员应邀组团赴西班牙参加了第二届世界植物园大会,并作大会主题报告。同时,报告团代表中国科学院向大会提交了在中国举办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的申请。2005年3月,BGCI通过专家评议和考察,确定2007年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在中国举行,武汉植物园获得承办权。在2005年4月举行的东亚植物园大会上,植物园主任黄宏文当选为东亚国际植物园总协调员。

科普开放工作成绩斐然

按照中国科学院 “以公众服务为主,兼有研究保护功能”新的发展定位来建设的武汉植物园,加强了科普方面的硬件与软件的设施,并成立了专门的科普部门发展公众科普教育事业。

武汉植物园的科普工作按照“发挥优势、突出创新、体现特色、创造规模”的方针组织实施,努力创造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普体系。2003年初武汉植物园被国家旅游总局授予“国家AAAA级旅景点”。目前,国家正筹备启动“AAAAA级旅游景点”,武汉植物园被武汉市政府作为两个主推景点之一,正积极准备首批进入“国家AAAAA级旅游景点”,各类工作已经基本准备就绪。

科普展示系统建设已初见成效。园区的展示体系,包括导览与科普展示两大系统。目前已完成导览系统的路标系统建设工程,科普展示系统已完成植物名牌、科普解说牌等一期工程。按照植物名称、产地及用途制作植物名牌10000余块,并配有条型码查询系统。结合专类园特色,制作科普展示及解说牌700余块,建设的水生植物生态群落展示区、古老孑遗和特有珍稀植物展示园、中华医药植物及文化展示园、野生林果观光实验园也成为独具特色的科普展示基地。

科普景点建设已颇具特色。以植物为主体,已建设景点十余个,如“沉水植物展示”区“丛林迷雾”,“三峡库区模拟消涨带”等,同时,即将竣工的科普综合楼及景观温室,将以各自独特的效果成为植物园新的科普景点和展示平台。

科普网络建设已经在国内形成一定影响。对植物实行条形码的“户口”式管理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包含“身临其境”、“本园活动”、“园区新貌”等9大主栏目,以及“园区导航”、“相关专题”众多分栏目的科普网站系统“虚拟植物园”(www.whbg.org/xn)建设成功,中国科学院生物局与中国科学院科普办公室决定,将“虚拟植物园”立项升格为全院植物园科普网站。完成了全国首家以植物学科普工作为核心内容的专业网站“绿网之园”(http://www.hast.org.cn/hbkx/zw/green-net/index.htm)的建设。

武汉植物园每年接待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约30万人次。依托知识创新工程的不断发展,武汉植物园在科普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先后被国家、省、市授予科技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武汉市旅游定点单位、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先进单位等称号。通过植物园科技人员辅导的中小学生在各项生物大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获奖情况如下:

1. 国家、省市奖励

2002年全国科普先进集体;2003年武汉市导游大赛优秀组织奖;2004年4月,被共青团授予湖北省“青年文明号”称号;2004年7月,被湖北省科技厅、科协、宣传部授予2004年科技活动“优秀活动奖”;2004年湖北省旅游局授予优秀景区;2005年被《武汉晚报》授予湖北省十大最美景区之“最佳生态博览景区”。

2. 个人及集体科普先进工作称号

2002~2004年度湖北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03~2004年度武汉市科协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