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创新专题 > 创新的脚步 > 武汉分院
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创建一流文献情报体系 优质服务知识创新工程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5-07-04 【字号: 小  中  大   

成立于1956年的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即将迎来它的五十华诞,50年孜孜不倦的探索、几代人励精图治的辛勤耕耘,造就了一个生机焕发、蓬勃发展的文献情报中心。特别是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试点后,按照“服务我院、面向社会、开放联合、服务一流”的指导思想,组织实施了学科发展战略——强化学科特色建设,以工程技术科学、长江流域资源生态环境为特色,进行信息资源的集成服务;信息技术提升战略——加强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与网络条件建设,通过技术进步带动服务发展和质量提升,提高服务效率,提高专业用户满意度;人才兴馆战略——人才保证进步、管理创新,以人为本,促进多功能、高素质管理、经营和专业人才加入服务创新队伍,保障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实现,使得中心的各项业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目前,该中心已成为我国及中国科学院科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信息支撑系统和中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综合性科技图书馆,同时它也是湖北省科学图书馆、中国科技网武汉网管中心、中科院武汉查新咨询检索中心和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文献信息中心。

文献资源十分丰富 信息服务热情周到

作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科技图书馆,武汉文献情报中心馆藏资源十分丰富。进入创新后该中心进一步优化馆藏结构,增加电子资源所占比例,实现了与院内外大型图书馆的互联共享,建立开放、协同、共享的文献服务与保障机制,提高文献信息保障能力。截至2004年底,该中心累计馆藏文献230多万册(件),其中中文现刊10000多种(包括中文电子期刊),外文现刊近3000种(包括外文电子期刊);拥有包括SCI、EI等在内的大型网络及光盘数据库50多种、自建数据库10多种;形成了以工程技术、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等领域为重点的文献收藏,为国内外相关科研与管理部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是武汉文献中心不懈努力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心倡导以“读者至上,服务为本”的服务理念,致力于追求为读者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并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为其提供保障。通过完善首问负责制、建立质量记录和统计分析制度、建立投诉和建议制度、建立读者意见及时跟踪和反馈制度,使中心的各项服务规范深入到每位员工心里,提高了员工的服务水平,强化中心员工服务的品牌意识。该中心实现了全年365天,每天8:00~21:30对外开放。全部馆藏面向社会开放服务,形成了“查、阅、借、藏”一体化模式的书刊流通。

在认真做好传统借阅服务的同时,中心不断探索服务模式的创新,开展各类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服务,取得了良好成效。该中心根据读者需求变化,结合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以及中心的实际情况,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将中心创新岗位全部设置为学科馆员,开展学科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结合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学科布局和国家重点科研方向、科技发展领域,以及中心现有人员素质和知识储备,部署了工程技术、理化生、资源环境、社科4个大综合方向,分步实施,分期到位。目前,中心已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国家大型(重点)工程、能源科学、光电子、先进制造等领域开展了学科馆员工作,取得一批成果,受到了广大科研人员和用户的好评。

随着以上措施的采取,中心到馆服务的业务量也不断攀升。据统计,2004年该中心书刊流通10万余册次,解答了近2万多个读者咨询,完成参考咨询7000人次,全文传递2800篇,完成科技查新232项,信息检索5000余项次。根据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项目管理中心的安排,该中心负责武汉、广州及长沙地区的文献信息“服务百所行”活动,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网络建设日新月异 学科领域不断拓宽

进入创新试点以来,武汉文献中心积极实施信息技术提升战略,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协调建设和快速发展,加大电子资源建设力度,同时注重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增强网上信息提供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全面升级中心网络信息平台,新阅览楼实行综合布线,信息点达到400个,购买使用先进的思科网络交换设备,网络主干带宽达到1000M,并专门配备了16kW APC长延时UPS系统,确保网络安全不间断的服务。

中心主页是网上资源服务的重要平台,通过在网上对数字资源深层揭示,提供给用户多种途径搜索所需资源。中心着重加强数图平台系统和联机联合文献服务系统建设,构建网格资源共享平台,统一管理分布于网上的多种异构数据库,提供跨库的引文连接和检索、内容定制、定题推送等功能,开展网络参考咨询服务台服务,读者点击率高达90多万次/年。

另一方面,围绕中心工程技术和长江流域特色定位,中心自建了一系列学科信息门户以及网上信息导航系统,包括“工程技术创新信息门户平台”、“长江信息网”、“中国环保产业信息网”等科技网络平台,汇集工程技术学科领域和长江资源环境领域最重要的资源,并根据其科研动向和最新成果随时进行更新,为相关研究所集中提供原始数据及第一手资料,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一站式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工程技术信息平台的建设,集中和浓缩了信息资源。已建和在建的门户包括:长江流域资源生态环境、新生传染性疾病、中国环境保护、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冷原子物理信息、SARS、网络技术、禽流感、食品安全、光电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文献借阅服务逐渐被基于网络的电子化服务所取代。为满足新形势下的用户需求,中心非常重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中心建立了包括CNKI清华全文期刊、维普中文全文期刊、万方科技资源系统等镜像站点,提供了Elsevier全文期刊、Springer全文期刊、WEB OF SCIENCE、EI、CA、ACM、ACS、BP等几十种中外文数据库的服务,目前可提供近12000种中外文期刊全文浏览和下载服务,形成了信息容量超过10TB的网络数字化资源体系。目前已经在为20多个研究所提供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服务范围除武汉分院外还覆盖到广州、南京、贵阳、长沙等地。

中心通过地区网络运行工作与文献信息保障工作业务的整合,将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拥有大量数字资源的优势,借助高速稳定的网络平台,开展诸如网上信息推送、网络科普、网络专题服务等一系列信息服务,服务水平得到大大提升,在服务网络化、资源数字化、人员专业化等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中科院武汉分院地区各所科研人员以及广大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网络平台和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目前,中国科技网武汉网管中心为武汉分院地区9个单位提供网络服务。

该中心还积极参与以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为代表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相继完成了“中国数理科学文献数据库”、“长江流域资源生态环境信息门户”、“新生传染性疾病信息门户网站建设”、“中国科学院高水平学术期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学术期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网络参考咨询服务系统建设”、“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等项目的建设。

情报研究硕果累累 编辑出版影响日盛

武汉文献情报中心通过设立学科咨询馆员、采用团队化服务方式积极开展情报研究,围绕我国、我院的重大目标和重大需求,围绕中心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特别是围绕中心建设工程技术创新信息平台的总体部署,以巩固为前提,以创新为手段,以效益为目的,取得了累累硕果。

该中心积极把握我院、我国的重大目标和重大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决策情报研究,深入调研并撰写分析报告,面向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院办公厅开展信息报送工作,服务领导决策,成果呈逐年增长趋势。2004年,武汉文献中心共有《禽流感为何在亚洲迅速蔓延?》、《中国公民境外安全及其对策》、《当前我国煤炭资源保障分析与对策》、《世界能源观察》等16篇专稿被中办、国办和中国科学院专报信息等各级内参采用,其中前两篇被国家领导人批示。积极参与院科学决策工程(SDP)和创新基地建设,顺利完成了“重大能源技术国际研究计划及进展”、“国际主要先进制造技术研究计划及进展”、“世界生物安全与生物防御对策”、“新材料领域国际研究计划与技术进展”、“国外大型水利工程生态调度信息研究”、“光电技术发展态势的战略情报研究”等多项课题。

该中心积极开展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委托的“国外大型水坝工程生态与环境管理”情报研究、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委托的“大型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情报研究、中国科学院武汉郑店实验室建设工程前期资料搜集分析。积极参与“973”项目“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建成“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控制”专题信息网站,使学科情报研究切入国家重大项目。

文献计量学研究是武汉文献中心情报研究的又一大亮点。2004年8月,该中心对我院在1998~2003年间发表的基础科学领域的SCI论文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完成了《中科院基础局1998~2003年科研论文产出统计表》,该项工作得到了中科院基础局领导的高度评价。自2004年4月起,该中心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的科研论文产出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国内部分高校和国外相关机构比较,完成《中国科学院科研论文产出的比较分析》报告,其中的数据被《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进展报告(1998~200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关键事实与数据》以及《改革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巡礼》采用。

武汉文献情报中心编辑出版的公开发行学术刊物《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多次荣获全国环境优秀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目前,该杂志同时被国内全部5个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被全球6大检索系统中的化学文摘(CA)以及俄罗斯文摘杂志(PЖ)收录。2005年,《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作为中国科学院300多家学术期刊的代表,首批受到“中国科学院高水平学术期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助,建立了新的网站,开通了“刊物编辑出版管理系统”、“网络投稿系统”,为刊物进一步提高学术质量与影响、走向国际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服务区域实行强强联合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先进的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或地区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历来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和人才优势,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力量。该中心联合武汉地区公共图书馆和武汉高校图书馆成立了区域性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网络——武汉市科技图书馆协作网,在武汉地区开展书刊采购协调和馆际文献服务,开展学术交流会,共同探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相关问题,为服务地方经济出谋划策。

该中心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与武汉东湖开发区共建共享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文献信息中心”,长期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中心与武汉市各科技、高校、公共图书馆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服务对象包括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邮电科学院、701所、709所、国家地震研究所、红桃K集团、天奥药业、江汉油田、湖北农学院等等,为推动湖北省、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本着“以人为本、人才兴馆”的理念,通过推进新型用人制度,采用新的分配制度,大力培养现有人才,积极吸引优秀人才,支持骨干人才能力提升,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初步建成了一支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以中青年业务骨干为主的创新人才队伍,为中心的跨越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心拥有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情报研究、数字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等领域的博士3人、硕士13人,在读硕士2人;拥有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16人、硕士生导师5名。通过竞聘上岗,让能打仗并愿打仗的业务骨干肩负起中心持续跨越发展的重担,集思广益谋发展,凝聚人心搞建设。目前,进入创新序列岗位人数为31人,平均年龄36.7岁,大学毕业以上学历者占87.5%。该中心还加大人才引进力度,2004年引进7名优秀硕士、本科毕业生,2005年又引进硕士7人,这些年轻人的加入为中心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构建优美和谐氛围

武汉文献情报中心通过大力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对于该中心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建设优美的园区环境

2004年投入使用的新阅览楼总建筑面积4213平方米,园区新增绿化面积5100平方米。在综合阅览楼的建设及书库楼和园区改造过程中,我们本着“树形象、重功能、促配套、上台阶”的思路,坚持合理布局,注重区域性、功能性的合理组合,建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布局合理、文明整洁、安全舒适、设施齐全、服务便捷、环境优美、形象鲜明的文化园区。

2.精心设计形象标志

经过反复讨论和评选,中心职工自行设计确定了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徽标。其寓意为:以C、W、L代表中国科学院、武汉、图书馆的英文首写字母,组成“e”型;标志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特点,象征该馆对信息、知识、网络的把握和追求;同时“e”也是湖北省的简称“鄂”。定位在C型上的圆球和L组成I字母,表征该馆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的重要节点,是资源丰富的数字化、网络化专业文献信息中心。徽标中的字母C、L分别演变为长江和一本打开的书,并巧妙地组合成字母W,图形以蓝色和绿色为底色,表征该馆是中国科学院长江流域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文献信息保障中心。打开的书则演变为一只向外展翅高飞的黄鹤,寓意该馆立足武汉、服务我院、面向社会、开放联合、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3.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根据创新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并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武汉文献中心制定印发了《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规章制度汇编》和《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员工手册》。汇编和手册中不仅规定了中心职工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还要求大家从职业道德、行为处世、言谈举止讲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塑造中心良好的行为风尚。

4.实行中心政务公开

通过电子馆务网建设,以知识管理为核心,注重资源共享与信息再利用,使之成为促进馆务公开和提高管理效率的有力工具。目前,电子馆务网分布有“中心简介”、“办事指南”、“业务工作”、“规章制度”、“工作计划”、“会议纪要”等板块。凡文件出台、会议纪要、规章制度等均及时在内部网上发布,充分尊重职工的知情权并接受监督。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管理,奉献智慧和力量,有效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管理的公开和透明度,民主监督管理,使领导与广大职工的交流更加顺畅。

5.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不断提升

中心设立了创建文明单位领导小组,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做到年年有布置、有活动、有成效,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从2000年~2004年连续5年被评为“武昌区文明单位”,2003年中心光荣入选为“湖北省企业工委级文明单位”。目前中心正在进行“湖北省文明单位”的申报工作。

6.加强党组织建设

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党委及各级组织充分发挥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全体职工为完成中心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中心党委鼓励和支持定期开展以支部为单位的党群活动,每年组织“红色之旅”等类似活动,组织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观了“八·七”会址、井冈山革命摇篮、将军县红安、韶山毛泽东故居、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志士,使同志们亲身感受革命历史的文化沉淀,加深了对党的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理解。中心定期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激励青年求真创新、开拓进取,并吸纳其中的优秀分子入党。

7.科普教育成绩显著

中心是正式挂牌的“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和“湖北省科学图书馆”。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拓展科普教育功能,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的青少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坚决与封建迷信、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做斗争,致力于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正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全省人民提供了一座科学知识的宝库。

8.蓬勃开展文体活动

武汉文献中心组织举办了建国55周年、建院55周年武汉分院书画展活动;参加了建国55周年、中科院建院55周年歌咏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中心先后组队参加了武汉分院第二届和第三届职工田径运动会,并选派优秀运动员参加了中科院第二届和第三届职工田径运动会,这些运动健儿努力拼搏、奋勇争先,全面展示了中心良好的精神风貌。中心还自筹资金建成了功能齐全的的职工活动室,配备了跑步机、哑铃、乒乓球等娱乐运动器材,成为名副其实的“职工之家”。

9.热心参与公益事业

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成立了“吴天祥小组”,开展扶贫帮困、爱心捐献、义务献血等公益活动:为中心职工李崴、蔡秀成同志捐款,解决医疗费问题,先后共捐款1.7万元;积极响应国家无偿义务献血的号召,年年组织参加湖北省红十字协会的义务献血活动,从2002年至今共有40余人次参与其中;2004年东南亚海啸捐款中,中心职工秉承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参加捐献活动。

创建一流文献服务体系 努力实现创新跨越发展

2004年4月13日,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新阅览楼正式落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亲临大楼落成典礼并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知识创新”。该中心正按照路院长“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流的文献情报服务工作的支撑”的指示,举全馆之力,努力为武汉分院各研究所和其他兄弟院所提供一流的文献信息服务,并致力于建设一个国际先进,服务国家创新体系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

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在中长期规划中确立了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前后,建成一个服务全院、面向全国、资源丰富、技术先进、功能强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工程技术、长江流域资源生态环境的专业文献信息中心与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情报研究与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科学普及与科学文化传播中心。以技术带动战略和人才提升战略,建设数字化的数据产出和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水平知识服务。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十一五”期间,武汉文献中心人将齐心协力,披荆斩棘,为中科院的知识创新工程、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