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传媒扫描
【中国新闻网】专访中科院外藉院士艾思本:我帮助了中国,中国也成就了我
发布时间:2016-06-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梁晓辉 【字号:  

  “我帮助了中国,中国也成就了我”,作为中国两院院士大会上少有的外国面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中科院外籍院士艾思本(Richard Lawrence Edwards)在大会期间对中新社记者如是说。

  这位63岁的全球顶尖地球化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从出身到专业研究,都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顶尖研究者的“终极困扰”

  身在21世纪的我们,如何能对60万年前的天气“了如指掌”?这个看起来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却是艾思本一生研究的课题。

  作为世界顶级的地球化学家,艾思本一直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与过去气候变化的研究。由他建立的质谱铀-钍测年技术模型,能成功追溯到60万年前的气候变化情况,更可以精确到以10年为单位。

  “这个思路很早就有了”,艾思本说,但却缺少“实战”经历,这也成为他研究的“终极困扰”。直到1999年,中国科学家汪永进拿着研究数据,到艾思本所在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求助。

  艾思本觉得,“机会来了”。

  与中国科学家的“一拍即合”

  “当时兴奋极了”,艾思本回忆初见汪永进时的感受,仍难掩惊喜之情。

  汪永进当时是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在中国牵头做着与艾思本相同方向的研究,并且已掌握对中国溶洞石笋测年和测试的大量数据。

  “我提供模型,他提供数据”。艾思本说,与汪永进的合作“一拍即合”。

  随后,双方团队通力合作,共同确定了高分辨率洞穴石笋的新纪录,成功延长了现代气象观测记录。

  有了这次“美妙经历”,艾思本开始与不同的中国团队继续合作。“我提供测年技术以及人员培训,中国合作者提供许多新思路,他们给了我很多启发,”艾思本说。

  近20年来,艾思本为中国25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提供了关键技术和实验条件,无偿测样12000余个。他也于2015年成为中科院外籍院士。

  “我帮助了中国,中国也成就了我。”艾思本说。

  中文名背后的“中国情缘”

  其实,在专业领域的合作之前,艾思本与中国结缘已深。他母亲是出生于厦门的中国人,后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并在那里遇见了艾思本的父亲,随后定居美国。

  艾思本的父母给他们的4个孩子分别取名“思华”“思美”“思本”“思德”。“自然而然,我对中国有着天然的接近感”,艾思本说。为延续这一情感,他也给自己的一双女儿取名为“爱华”“爱美”。

  尽管从小有着中文名,但艾思本第一次来到中国却是在1980年,中美正式建交的第二年。

  “那时的中国科技水平远没有今天这么高,科学家也没有今天这般自信”,艾思本回忆道。他认为,使中国科技面貌发生巨变的原因,在于中国领导人对科研的一向重视,并且选择了正确的开放道路:科研人才大规模走出去和引进来。

  “这对中国科技发展至关重要,”艾思本说,“让中国的科研实力和科学家都更加自信。”

  这正如他此次来中国的另一个深刻感触:“从前中国街边跳舞的人都是寥寥几个在角落里,”艾思本笑着说,“而如今,他们都走上了广场的中央。”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