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中科院“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现况
发布时间:2016-11-08 来源: 【字号:  

  2012年以来,中国科学院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第23次全体会议在天津胜利召开为契机,通过积极谋划和着力推动,在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从科技创新、战略咨询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成效显著。这些行动和举措直接有效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更为支撑“带路”建设和共同解决共性科学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起步早、规模大、已初步构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体系 

  中国科学院自2013年以来率先打造“人才、平台、项目”相结合的“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体系,先后启动实施了“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和“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行动计划,率先在发展中国家启动建设海外科教基地,建立和运行了一批CAS-TWAS(中科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卓越中心,设立了CAS-TWAS院长奖学金,部署了一批“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培育项目,是国内最早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开展系统性、实质性国际科技合作的部门。 

  目前,中科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规模超过2万人次/年,累计引进优秀科技人才近300名,资助“带路”国家博士留学生超过600人,几乎覆盖中科院所有学科领域。此外,中科院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建设了7个海外科教基地,设立并运行5CAS-TWAS卓越中心,开展了大量的南南科技合作,有效地推动南北科技合作,累计投入超过7亿元人民币。 

  (二)成效显著、影响深远,“一带一路”合作成果逐步显现 

  中科院“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工作得到了相关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多次见证了中科院与“带路”国家签署有关合作协议;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国际场合提及中科院海外科教基地工作;泰国、智利、肯尼亚、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等国元首或领导人,均高度重视与中科院共同推动的科技合作并多次出席相关活动。可以说,中国科学院围绕“一带一路”所打造的科技合作网络和平台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地标”和“新名片”。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成果不断涌现,在服务我国自身科技创新需求、服务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和能力建设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依托海外科教基地,已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申请专利17项,组织了野外科考近百次,采集样品上万份。其中,中斯科教中心已经成为协助斯里兰卡政府应对其国内不明原因慢性肾病(CKDu)的关键科技力量;加德满都科教中心在尼泊尔大地震期间组织国内一流专家团队赶赴现场,为其灾后重建、减灾和防灾提供了亟需的关键技术支撑;-非联合研究中心启动编撰《肯尼亚植物志》,是中国科学家首次牵头编撰的非洲国家植物志中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哈、塔、吉等国设立了与国内联网的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与研究站和数据中心,填补了我国在中亚区域资源环境系统研究的空白。中亚药物研发中心已完成30多种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启动1种原料药和制剂的境外报批,为中科院在民族药研究和转化领域保持优势、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南美天文研究中心为我国天文学家获得了宝贵的顶级观测资源,已获取望远镜机时(包括ALMAVLT等大型望远镜)价值超过300万美元,体现出极高的投入产出比。 

  中科院CAS-TWAS卓越中心在气候变化与环境、饮用水安全、生物技术、绿色能源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等发展中国家共同关注的领域,积极发挥平台作用,打造了一批国际品牌会议,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专业咨询报告,培养、培训了近千名“带路”国家科技人才,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培植了广泛的人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互信关系,并与海外科教基地形成“内外呼应、有序衔接”的优势集成平台。在培育“一带一路”重大科技合作项目方面,由中科院科学家牵头发起的“第三极”环境计划,已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区域性国际大科学计划。该计划围绕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合作研究,积聚了大批该领域全球一流科技人才,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发现,为该地区各国的学科发展、能力建设和政府决策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立足长远、长效布局,积极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共同体 

  面向“十三五”,中国科学院把“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作为全院国际科技合作重点工作予以推进。中科院将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国家科学院/国立科研机构科技论坛,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合作长效机制和合作网络,形成科学家联盟,以科技合作为纽带大幅提升我国在“一带一路”地区的治理能力和话语权。下一步,中科院将依托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既有的双多边合作机制和区域合作平台,重点围绕基础科学、绿色技术、生命健康、气候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领域,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和渠道,形成综合、立体、全方位的“一带一路”合作架构,成为牵引“带路”地区科技合作和创新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 

(责任编辑:麻晓东)
关闭窗口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