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可持续发展:奏响南南合作新乐章
发布时间:2012-09-20 来源:中国科学报 吴昊 【字号:  

中国,天津。第23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大会上,一场发展中国家科技部部长的论坛讲演正酣。

在中国科技部、印度科技部、巴西科技部等部长的报告中,“绿色”、“可持续发展”、“气候与生态”、“合作共同面对挑战”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词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共同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南南合作的新起点。

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凭借自己快速崛起的科技实力和一如既往的满腔热情,不断助力发展中国家的健康和谐发展,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渐渐明晰。

农业为本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名言道破了人类世界的生存法则。农业,是束缚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2009年,世界上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口可能超过10亿。

为了帮助第三世界国家解决饥饿问题,除了直接援助粮食,中国政府还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先后帮助50多个发展中国家掌握了杂交水稻高产技术。

在菲律宾、利比里亚、喀麦隆、多哥等国,连片种植的中国杂交水稻实现每公顷增产3吨以上;在越南,杂交水稻的产量较常规增长20%;在尼日尔、几内亚、马里、安哥拉等国,一支支中国水稻专家队伍活跃在当地农田里,亲自指导培训当地农技人员…… 

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现代化绿色一体农业,实现合作共赢,也是中国政府农业援助的新探索。

一座集热带农业科研、生产、观光和服务接待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农业示范中心即将在刚果(布)呼之欲出。

在它身上,承载着更多的功能:示范农产品深加工、建立覆盖周边国家的热带农业科技研究,以及完整的热带农业可持续发展培训体系。

在南太平洋岛国,来自中国的科技特派员为库克群岛、斐济、纽埃、汤加等地带去了发展农业园艺作物、畜牧生产、水产养殖等大量的技术支持。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帮助不发达国家解决贫穷问题,推动全球共同繁荣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政府一直遵循的原则和使命。

“中国是好伙伴”,“中国科学家带来了新技术、工作努力勤奋”,“中国人是真正帮助我们的”……这些看似朴实的话语,恰恰是中国对外援助的真实写照。

资源为重

中国经济三十年的腾飞,堪称奇迹。然而,高速发展的背后,也逐渐显现出其与各种自然资源的不和谐之处。

如何让发展中国家避免再走弯路?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在科技援外过程中,中国试图将逐步探索出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倾囊相赠。

9月10日,举办多次的“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培训班”再次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顺利开班。来自老挝、柬埔寨、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学员通过几天的学习,聆听了中国具有实践经验园林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就学员所属国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发展中国家森林可持续经营官员研修班、生态环境长期监测研究和野外站管理技术国际培训班、热带/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跨国界保护研究及管理研修班……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在各个领域举办各种发展中国家培训班数以百计,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先进管理技术源源不断地“输出”。

这些形式多样、内容扎实的培训,将我国的成熟、适用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发展中国家学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受援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既要“务虚”,还必须“务实”。

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是很多发展中国家亟须解决的问题。正因如此,水利枢纽建设、水资源的综合调控设计一直是中国援外的重要内容。在贝宁、尼日尔、喀麦隆等国家,一座座凝聚着友谊的现代化高质量的水利枢纽系统,洒满了多少中国工程师的汗水……

应对挑战

哥本哈根、德班、坎昆……在一次次与发达国家的气候谈判中,在一次次发展与压制的交锋中,拥有共同利益和感受的发展中国家,很自然地“抱团”,一起应对挑战。

事实上,发展中国家才是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

不幸的是,由于各国不同的发展阶段、历史政治背景和利益诉求,联盟并非牢不可破。几次谈判,偶尔出现的内部松动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利益。

因此,中国清楚地看到,加强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南南合作是形势所需,更是发展中国家长远的战略所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大援外力度,在南南合作框架下,重点帮助那些最不发达国家和易受不利影响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成套设备援助、技术合作项目、教育培训、联合研究、资源调查、专家培训、技术示范、援建科研机构、仪器设备捐助……一项项务实的计划得以实施;在灾害监测、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中国不断加大援外投入力度,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

中国和非洲的合作,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中国没有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双方不断加深的感情,也使得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中非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直面的危机。随着与日俱增的影响力,中国的对外援助将在可持续发展这条路上,走得更加久远。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2-09-20 A1 要闻)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