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

发布时间:2023-12-22

来源:【字号:

“新”星之火,可以燎原

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研制团队

“全球首张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天图“、”我国首幅太阳过渡区图像“、“国际迄今最亮伽马暴”、“国产量子磁力仪首次全球磁场勘测”……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的“创新X”系列科学试验卫星的首发星—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在轨不断传来惊喜。在这颗重量只有620公斤的卫星上,搭载了中国科学院的20余家单位研制的16套载荷,自发射以来,已完成了44项空间新技术验证。部分技术产品已实现推广应用,现已转入常态化观测模式,仍在持续产出大量科学数据。

创新!开启“众筹卫星”新范式

随着航天科技、空间科学的快速发展,科研领域希望上天观测、验证的新技术新想法呈井喷式增加,但通过争取国家项目上天的机会却“一票难求”,通过“众筹”方式获得太空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机会或许是未来基础研究向产业转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力箭一号”首飞工程的立项,将“众筹”卫星的计划再次推进。经过遴选,最终确定搭载46.5nm极紫外太阳成像仪、龙虾眼X射线望远镜等16个新型载荷,涉及天文、量子、遥感、在轨制造等不同领域,参与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20多个不同单位。这颗卫星取名‘创新X’,是创新交叉、创新无极限之意,突破了原有的专星专用模式,这种众筹式、航班式的空间科学与新技术试验的新范式顺应了创新需求。作为一种适应科技发展的新生事物,搭建太空中的“中试平台”也成了众望所归的全新探索。

破题!制定因“星“制宜新模式

在一年时间内将如此数量繁多,类型迥异的新型载荷“凑”在一颗卫星上发上天,这给卫星研制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追求高可靠性的航天人眼里,“创新”意味着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面对“新”团队、“新”模式,短周期,卫星团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线。本次搭载的载荷中很多研制团队都是第一次参与卫星载荷的研制,针对这一情况,突击队提前制定了试验载荷接口规范、格式约定和验证要求,识别出风险项目,进行重点把控,快速迭代,协助完成了载荷设计工作。在卫星平台设计及研制上,与以往卫星不同,需要适应各种各样载荷的机械接口、电接口及观测需求,因此“创新X”被设计成了一个面向载荷动态集成的通用化的平台,不仅接口丰富,还具备高精度对日观测、对地观测、惯性定向等多种观测模式。此外,还进行了快速迭代、测试流程优化等技术管理创新,实现了1年的短周期快速研制。

担当!锻造航天精神新队伍

2022年3月,离预期的发射时间仅剩两个多月时间,受到上海疫情影响,临时组成了10人左右的驻守单位的极简队伍。白天开展最后的装配及测试工作,晚上在办公室打地铺,睡会议桌,克服了载荷及产品交付运输受限、团队无法到场进行测试等问题,最终卫星在4月底具备了出厂条件。2022年5月,由于客观环境的要求,卫星和团队成员都只能通过公路走完从上海到酒泉这3000km的路程。卫星历时74小时,17次检查之后成功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团队成员乘大巴车前往,17名试验队员一路在车上吃住,颠簸46个小时后抵达酒泉。

2022年7月27日,首发试验星成功发射;8月,获得首批科学成果;2023年1月,第二批科学与技术成果发布;7月,“创新X科学航班”计划启动。立于时代潮流,祖国的需要就是“国家队”的方向,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还有更多的核心技术期待中国突破。不辜负胸前国旗的重量,团队将继续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瞄准科学无人区,用创新颠覆以往,将智慧汇入科技强国的波浪,成为国家航天领域不可替代的战略科技力量。


攀登险峰,只为星光灿烂

国家天文台 冷湖基地团队

光学观测台址是极其宝贵的战略性稀缺资源,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缺乏满足现代大型天文望远镜建设的台址一直是困扰学科发展的瓶颈,在青藏高原上勘定优秀光学天文台址,是我国未来空天活动和相关基础学科参与国际竞争的希望。

我国天文界长期高度重视光学天文选址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部署在我国西部地区进行选址。2017年开始,国家天文台冷湖基地团队利用在青海执行科研项目的机会,在海西州西部无人区开始台址搜寻工作。团队首席研究员邓李才和高级工程师杨帆承担了选址主要工作。冷湖地区日照丰沛、降水极低、夜空晴朗,历史记录的天气条件非常良好。邓李才团队通过对冷湖赛什腾山区的实地考察,依据沙尘垂向呈指数分布的特性,确定在山区4200米海拔标高点赛什腾C区进行定点选址。

邓李才团队自2018年1月16日开始,对该地域的晴夜数量、晴夜背景亮度和气象进行连续监测,并在海西州政府支持下通过直升机吊运,于赛什腾4200米标高监测点初步建成基础设施。当时山区尚无道路可以通达监测地,选址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经历生命考验,人力背负各种仪器设施,攀登崇山峻岭,建成了所有关键台址参数的测量平台并开始运行。为保障参数测量的连续性,团队人员数十次冒险攀登,对设备进行升级和维护。在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团队终于达成所有参数的95%连续覆盖率,获得了对赛什腾山光学观测条件的结论性数据。

2020年底,选址团队经过细致统计分析显示,冷湖赛什腾山C区(4200米标高点)视宁度中值为0.75角秒。这个参数与国际最佳台址同期数据大致相同,全面优于其他台址。按可观测时间和视宁度进行综合量化分析,赛什腾山的品质优于青藏高原其它选址点,与夏威夷莫那卡亚峰和智利各天文台相比,基本持平。

2021年8月,邓李才团队在三年高覆盖率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冷湖台址的科学结论,文章发表在知名国际科学期刊《自然》上,从此中国的光学天文观测有了国际一流水准的台址。《自然》杂志三位审稿人在收到这篇论文时,都为在东半球出现这样一个优质天文台站选址激动不已,甚至直接在一审意见中向邓李才团队表示了祝贺。这些支撑台址质量判定的数据来之不易,在从未有人抵达、完全没有后勤支援的4200米海拔的赛什腾山顶,团队为保证台址监测数据采集的连续性,在道路修通之前背负设备和基本补给,几十次攀爬陡峭的山峰,终于发现了这一我国光学观测发展的重大机遇。而且,冷湖所在的地理经度区域尚属世界大型光学望远镜的空白区,我们相信,未来冷湖将跻身国际光学天文研究重要基地之列,成为国际光学天文发展的宝贵资源。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