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会议专题 > 现代化报告2009 > 报告节选本
第三章第二节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客观条件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9-10-27 【字号: 小  中  大   

 

 

文化现代化理论认为,文化现代化具有起点依赖性和路径依赖性,受国家的发展水平、地理条件、历史传统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文化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又必须适应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环境。所以,客观地分析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是中国文化现代化战略研究的基本前提。需要注意的是,本节所说的中国文化现代化,大部分内容是指中国大陆的文化现代化;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文化现代化需要专题分析。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客观条件包括国内条件和国际条件。其中,国际条件与国际环境相当,国际环境前面已有分析。本节重点讨论狭义的客观条件——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国内条件。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国内条件分析,不仅要分析现实条件,还要分析历史过程和未来前景。有道是,树高万丈总有根,河流万里总有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既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也是不利因素。因为传统文化的作用有三种:积极作用、中性作用和消极作用。如果忽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将会导致文化冲突和社会矛盾;如果忽视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将影响文化现代化的进程。由于篇幅有限,下面仅做概要讨论。

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概述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起步,大致比世界文化现代化晚了100多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都受到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国际互动史。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系统历史分析,需要专题研究。事实上,文化现代化的历史是文化史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国文化史已经有大量著述(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2005;袁行霈,等,2006;钱穆,2005;吴小如,2007;王锦贵,2006)。由于历史分析不是本节的重点,而且本报告篇幅十分有限,我们仅从现代化研究的角度,概要地陈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简史。

一般而言,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分析,可以沿着三条线路进行。第一条线路是按层次分析:按文化生活、文化结构(文化内容)、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四个层次进行分析。第二条线路是按方面分析:按文化发展、文化转型和国际文化互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条线路是按领域分析:文化领域包括纯粹文化、文化设施、文化产业等10个分领域(30多个子领域和文化部门)。下面从文化发展、文化转型和国际文化互动三个方面,简介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1、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文化发展

根据文化现代化理论,文化现代化是文化发展、文化转型和国际文化互动的交集。文化发展是文化变迁的一种形式,是有利于生产力提高、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变迁。文化发展包括文化进步和文化适应,包括文化创造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文化生活和文化内容的丰富、文化知识的进步、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的进步和正适应等。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文化发展,可以从文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文化进步和文化适应三个方面来认识。

1)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发展阶段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复合互动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有优秀的元素,也有缺陷的因子。中国的现代文化,既有内生的,也有外来的。所以,中国文化现代化必然是复杂的,它不仅包含传统与现代、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互动,而且包括思想解放与固步自封、自傲与自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

中国的文化现代化,既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国际互动。首先,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成就辉煌(表3-16)。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奠定中华文化的世界地位——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国文化长期处于世界前沿。其次,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历代不绝(何芳川,2008;沈福伟,2006)。梁启超认为,中外文化交流有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汉唐时期的宗教文化交流,包括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等;第二次高潮是明朝万历年间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包括西方文化和自然科学传入中国等(张岱年,方克立,2004其三,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后期。在明朝中后期(1617世纪),市民文学兴起,早期启蒙思潮出现,中国长江中下游萌发资本主义;这个时期的进步文化,可以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比拟(张岱年,方克立,2004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五本科技经典著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朱载堉的《乐律全书》(1603)、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39)、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发端于16世纪(许苏民,2006)。其四,中国文化落伍大致始于17世纪(表3-17)。随着1644年以清代明,中国文明再现王朝循环,文化创新几陷停顿。17世纪欧洲发生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新科学和新思想不断涌现,率先走向工业文化的新纪元;中国仍然停留在农业文化,中西文化进步的差距开始出现。其五,18世纪是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分水岭,中国文化日渐落伍(表3-18)。在18世纪的100年里,西方先后发生启蒙运动(16801820)、英国工业革命(约17631850)、美国独立革命(17751783)和法国大革命(17891799),文化现代化如火如荼;中国清朝大兴文字狱,扑灭文化创新的火种,固守传统的专制文化;西方科学和工业文化如日东升,日新月异;清朝封建和农业文化夕阳无限,故步自封。其六,两次鸦片战争惊醒中华文明,但中华文化的相对衰落仍在继续。当清朝沉浸在“天朝盛世”的迷梦里的时候,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了清朝封闭已久的国门,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争眼看世界。在19世纪的100年里,中国文化现代化蹒跚起步、左右摇摆,西方文化现代化高歌猛进、日行千里。在工业文明时代的200多年里,中国文化落后于世界前沿太多,付出的代价太多,对世界科学的贡献太少。

 

 

http://www.cas.cn/articleimgs/20090201/20090201104448501.jpg

 

 

 

 

 

 

 

 

 

 

 

参考资料:房列曙,木华,2001;张岱年,方克立,2004;梁启超,2004;李建中,2005;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2005;王锦贵,2006;袁行霈,等,2006;翦伯赞,2006;吴小如,2007;何芳川,2008.

目前,中国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它们是1840/601911年、19121949年、1949年至今。第一个阶段是清朝末年的现代化起步,第二个阶段是民国时期的局部现代化,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

简要地说,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阶段与中国现代化过程的阶段是基本一致的。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同样分为三个阶段:文化现代化起步(1840/601911)、局部文化现代化(19121949)和全面文化现代化(1949年至今)(表3-19)。

http://www.cas.cn/articleimgs/20090201/20090201104448571.jpg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起步大致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表3-20),但启蒙思想可以追溯到16世纪。文化现代化起步的主要表现包括:提倡文字和文风改革,适应现代需要;提出“师夷制夷”和“中体西用”等思想,引进西方科学和技术,促进洋务运动;引进和传播西方启蒙思想,促进维新变法;兴办现代文化设施和出版学术著作,促进现代文化发展等。

如果说,16世纪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萌动,1718世纪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中断,19世纪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起步,那么,2021世纪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展开。从19世纪算起,中国文化现代化将是一个持续300年的历史过程(1921世纪)。

从文化进步的角度看,如果说,18世纪是中华文化失落的100年,19世纪是中华文化觉醒的100年,20世纪是中华文化奋起的100年,那么,21世纪将是中华文化振兴的100年。

2)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文化进步

一般而言,文化进步指有利于生产力提高、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变迁。文化进步既是文化变迁的一种形式,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文化进步需要专题研究。这里以知识、制度和思想进步为例,分阶段略做介绍。

① 文化现代化起步阶段的文化进步。首先,知识进步:引进和传播近代科技知识,发展中国科技等。其次,思想进步:提出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开民智、工业立国等进步思想。其三,建立现代制度: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校、建立现代奖励和专利制度等。

② 局部文化现代化阶段的文化进步。首先,思想进步: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实行“三民主义”等。其次,制度进步: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国政府,建立现代教育和科技制度等。其三,知识进步: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包括天文学、数学、物理、气象、地学、生物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等。这个阶段的文化进步是局部的。

③ 全面文化现代化阶段的文化进步。首先,知识进步:中国科学技术得到全面发展,知识科学化明显提高。其次,思想进步:实行新民主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与民主、平等与和谐、和平与开放等进步思想深入人心。其三,制度进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制度科学化;逐步建立市场经济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现代科技、教育和文化体制等。

3)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文化适应

一般而言,文化适应指根据生存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文化调适。如果文化适应有利于生产力提高、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则称为正向适应;否则称为负向适应。文化适应既是一种文化变迁,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有些文化适应同时是一种文化进步。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文化适应需要专题研究。这里以文学、艺术和文化生活的变化为例,分阶段略做介绍。

①文化现代化起步阶段的文化适应。首先,废除八股文,提倡白话文,发行白话报纸。其次,提出文字和文风改革,提出汉语拼音方案。其三,现代文化团体的发展。其四,社会文化变迁,如西方服饰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社交礼仪和体育文化传入中国等。

② 局部文化现代化阶段的文化适应。首先,新文学的发展。其次,抗战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其三,革命文学和人民艺术的发展,发行革命报刊。其四,中国艺术的发展,如戏曲和绘画的发展。其五,新文化和科学团体的发展等。在此阶段,文化适应是局部的,而不是全国性的。

③ 全面文化现代化阶段的文化适应。首先,推广简体字和普通话。其次,人民文艺的发展。其三,大众文化的发展。其四,网络文学的发展。其五,文化组织和文化团体的发展。其六,社会文化的变迁,如婚姻、家庭、服饰、建筑、交通、礼仪、旅游和休闲文化的变化等。

2、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文化转型

文化现代化的文化转型包括从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从工业文化向知识文化的转型。文化转型涉及文化生活、文化内容、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的转向,可以通过文化现象如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等来认识。文化转型是复杂的,有些文化转型同时是一种文化进步或文化适应。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文化转型需要专门研究。这里以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为重点,分阶段略做介绍。

① 文化现代化起步阶段的文化转型。首先,建立现代文化设施,如发行报刊、建立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其次,建立现代出版机构,出版现代学术著作。其三,教育改革,建立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其四,建立现代通讯设施,如邮局和电报等。其五,废除科举制度,既是文化制度的进步,也是一种文化转型。其六,引进西方企业文化,建立现代企业等。

② 局部文化现代化阶段的文化转型。首先,文学革命,反封建反专制。其次,现代音乐和电影的发展。其三,建立通讯社和广播电台。其四,建立现代科研机构,如中央研究院等。其五,出版机构的转型,如世界书局改为股份公司等。当时中国文化仍然是传统文化为主。

③ 全面文化现代化阶段的文化转型。首先,建立和健全现代文化和科技设施体系。其次,文化职业化和文化产业化。其三,电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发展。其四,城市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发展。其五,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其六,合理保护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等。

在过去100多年里,中国文化结构的变化主要是从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变,属于第一次文化现代化的范畴。在20世纪末,中国大力推进信息化和生态化。目前,中国文化已经包含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的内涵,属于两次文化现代化并存的局面。

3、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国际文化互动

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自古有之,但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国际文化互动,其深度、广度和作用超过以往。国际文化互动,不仅影响国家文化发展,也影响国际文化地位。下面,简要讨论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国际文化互动和国际文化地位变化。

1)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国际文化互动

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国际文化互动,是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国际互动的组成部分。世界文化现代化大致是18世纪开始的,但有关思想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在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进入尾期,宗教改革运动兴起。基督教自公元1054年分裂成为天主教和东正教两大教派后,16世纪再次发生分裂,从天主教分离出新教,包括路德宗和加尔文宗等;天主教内部也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个天主教传统的忠实捍卫者的宗教组织——耶酥会。根据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观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关系紧密,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韦伯,2007)。当时天主教坚持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反对近代科学,1600年将坚持哥白尼学说的布鲁诺烧死在罗马广场。在1617世纪,欧洲来华的传教士主要来自天主教耶酥会。天主教传教士带来了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科学知识,但几乎没有近代科学(表3-21)(何兆武,2007)。天主教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研究中国文化,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在17201860年期间,清朝禁止外国人在中国传教,通过传教士进行的中外文化交流几乎中断(张海林,2003),但国际贸易仍在继续。在1920世纪初,新教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文化和近代科学,伴随而来的还有侵华战争和掠夺。在19世纪,中国主要是引进和学习西方文化,是一种不对称的国际文化互动。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文化互动逐步走向平等互利的国际文化交流。

一般而言,国际文化互动是双向的,包括外国对中国和中国对外国的文化影响。19世纪中叶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互动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扩展。关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已有专著(张海林,2003)。下面简要介绍中外文化互动,并以外国文化对中国影响为重点。

①文化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国际文化互动。首先,争眼看世界,译介西方文化;如《海国图志》(1842)和《瀛环志略》(1848)。其次,重新开放外国人在中国传教(1860),民教矛盾与义和团运动。其三,创办外语学校,成立同文馆(1862),培养外语人才。其四,派遣留学生(1872)。其五,派员游历考察西方(1866)。其六,派遣常驻外使节(1875)。其七,外国人在华文化活动频繁,包括传教、建新式学校、办西医医院、办报纸和出版、成立文化组织等。其八,中日文化交流,向日本学习西方文化。其九,引进西方启蒙思想、近代科学和制度等。

② 局部文化现代化阶段的国际文化互动。首先,美国人在中国办大学。其次,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四,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文化的传播。其五,本位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的争论。其六,参加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参与组建联合国及教科文组织等。

③ 全面文化现代化阶段的国际文化互动。首先,引进和学习苏联文化。其次,加强与第三世界的文化交流。其三,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其四,广泛参加国际文化组织,参与全球文化交流与文化合作。其五,文化产业的国际合作和文化贸易的发展。其六,文化设施的国际合作,如文化遗产、国际旅游、国际体育、国际科技、国际教育和国际信息合作等。

《中外文化交流史》(何芳川,2008)系统介绍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包括中国—东北亚、中国—东南亚和南亚、中国—西亚和非洲、中国—欧洲、中国—美洲的文化交流。《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张海林,2003)系统讨论了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2)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国际地位变化

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在不断变化。在唐宋时期(欧洲中世纪),中国文化处于世界前沿。18世纪中期以前,欧洲文化人对中华文化多有敬慕之心;18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对中华文化的羡慕态度逐渐被“欧洲文化优越论”所代替,对中国文化的批评和诋毁逐步成为欧洲主流观念。中国在欧洲的声望已经一落千丈(张海林,2003)。在1920世纪初,中国更是沦落成为欧洲列强欺凌和瓜分的对象。在20世纪后期,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有所回升。下面我们以2个单项文化指标和2个综合文化指标为例,分析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变化。

首先,中国单个文化指标的国际地位。选用国民文化素质和文化创造力2个指标。

国民文化素质可以用成人识字率、小学普及率、中学普及率和大学普及率等指标来反映,这里选用中学普及率为代表。中学普及率,1950年中国仅为0.2%1850年欧洲至少有4个国家(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荷兰)超过0.3%,法国为1.3%。从中学普及率角度看,1950年中国国民文化素质比主要欧洲国家大约落后100多年(表3-22)。

文化创造力可以用科技论文、发明专利、图书出版、文学创作、艺术创作、电影创作、电视创作和广告设计等指标来反映,这里选用发明专利指标为代表。2004年,中国每百万人申请的发明专利数仅为51,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发明专利占世界比例为7.5%,超过德国、英国和法国,低于日本、美国和韩国;19852004年中国发明专利增长了10多倍(表3-23)。从发明专利角度看,中国人均文化创造力不强,但文化创造力占世界比例比较大,增长比较快。

其次,中国综合文化指标的国际地位。选用文化生活现代化和文化竞争力2个指标。

文化生活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提供和满足国民现代文化生活需求的能力和文化消费水平达到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衡量一个国家在文化生活的三个基本方面的平均成就——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在19902005年期间,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达到世界初等发达国家水平,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和世界排名都有提高(表3-24)。

3-24  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和文化竞争力的国际地位

项目

文化生活现代化

文化竞争力

1990

1995

2000

2005

1990

1995

2000

2005

指数

4.1

6.2

9.8

11.6

23.1

20.2

20.2

22.2

世界排名

77

69

57

57

22

23

27

24

国家分组

欠发达

欠发达

欠发达

初等发达

中等强国

中等强国

中等强国

中等强国

注:数据来源和国家分组标准见第四章。

文化竞争力是国家保持和提高国民文化生活质量、文化创造力、国际文化市场份额和国际文化地位的能力。文化竞争力指数衡量一个国家在文化竞争力的三个方面的表现——文化市场竞争、文化效率竞争和文化资源竞争。在19902005年期间,中国文化竞争力达到世界中等强国水平,但文化竞争力指数和世界排名略有下降(表3-24)。

根据现有历史资料和有关指标分析,概括地说,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不高,而且处于下降的趋势;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有所回升。2005年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水平达到世界初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文化竞争力达到世界中等强国水平,中国文化影响力达到世界强国水平。

4、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启示

如果从19世纪争眼看世界算起,中国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已经走过160多年历程,经历了文化现代化起步、局部文化现代化和全面文化现代化三个阶段。在过去160多年中,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经历了下降和回升两个阶段;20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生活水平的国际差距开始缩小。全面总结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需要专题研究。这里简要地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首先,中国文化现代化是一种后发追赶型文化现代化。中国文化现代化不是自发的,而是被迫的。这是文化现代化后行国家的普遍现象。这种文化现代化,学习和借鉴先行国家的先进文化和经验非常重要,但不可能重复先行者的老路,因为两者的国际环境和自身条件差别很大。

其次,中国文化现代化遵循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理。中国文化现代化包含文化生活、文化内容、文化结构、文化制度、文化观念和国际文化地位的变化等,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中国。但在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先行国家之中,没有一个国家具有中国的人口规模,没有一个国家具有中国的悠久历史。所以,中国文化现代化是非常复杂的,既需要遵循规律,又需要不断创新;依靠国际经验不可能解决中国问题,中国面临更多的挑战。

其三,中国文化现代化需要客观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迄今没有统一认识(表3-25)。例如,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优良传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文化;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阻力,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有用资源等。客观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缺点及其现代意义,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般而言,客观认识传统文化的基本性质需要一分为三:优点、缺点和中性元素;客观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需要一分为三:有积极作用的、有消极作用的、有中性作用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传统行为是紧密相关的。文化可以影响和解释人的行为模式。中国人的传统行为非常复杂,有积极一面,有中性一面,也有消极一面。中国人的传统行为,在汉语成语中有所体现(表2-26)。例如,待己: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克勤克俭;待人:礼尚往来、中庸之道、乐善好施;待物:人云亦云、因循守旧、谨小慎微。这些成语有褒有贬,也有中性的,而且因人因时而异。所以,要客观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26  反映中国人的传统行为特征的成语

行为类型

对待自己

对待别人

对待事物

成语举例

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克勤克俭

礼尚往来、中庸之道、乐善好施

人云亦云、因循守旧、谨小慎微

注:中庸之道影响广泛,不仅在对待他人时有所体现,在对待自己和对待事物方面也有体现。

其四,中国文化现代化需要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众说纷纭。19世纪流行的“中体西用”,随着甲午战争失败而破产;20世纪初出现文化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的争论,后来出现了“新儒家”和“国学热”等。事实上,在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消极思想观点,应该努力加以克服;但也有大量积极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应该肯定,应该发扬(张岱年,2006)。我们认为,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心存敬意,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次要区别对待,明确地区分:哪些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展、哪些传统文化需要否定和转向、哪些传统文化需要作为文化遗产进行合理保护等。一般而言,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一分为三: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部分继承和发展、部分否定和转向。

理性对待传统文化,还包括科学总结传统文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华文化史上的三个关键时期,都是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的活跃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奠定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第二个时期是唐宋时期,唐诗宋词,文星灿烂,奠定中华文化的世界地位——在农业时代,中国文化长期处于世界前沿。第三个时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传播启蒙思想,提倡科学与民主,促进中国近代科学和现代文化的兴起。中国近代反传统文化先后出现两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反传统文化。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是全社会的反传统文化,提倡“破四旧立四新”。迄今为止,传统文化依然存在,封建意识没有根除,文化转型没有完成。

其五,中国文化现代化需要客观认识世界文化。关于如何认识外部文化,更是莫衷一是。在1617世纪,明朝士大夫阶层对西方文化有人欣赏有人贬低。清朝关于西方文化的认识有限,而且摇摆不定。大清初期(16441720),清朝最高统治者主动学习西方文化;清朝中期(17201860),清朝实行禁教政策;清朝后期(18601911),清朝官吏和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有褒有贬。据专家研究,19世纪以前仅有很少的中国人由于偶然的机会,到过欧洲且留下了可信的记载(张海林,2003)。在19世纪中叶前,明清两朝对外部世界都缺乏认识,许多官吏视外国人为蛮夷;19世纪后半叶,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可以说是爱恨交加。在20世纪,崇洋媚外者有之,诋毁洋文者亦不乏其人。从藐视、诋毁、欣赏、接受到推崇西方文化,各种观点交织并存。

一般而言,客观认识世界文化需要科学精神和理性态度,不可感情用事。世界文化可以一分为三:有些世界文化是先进文化,如先进科技和现代制度等;有些世界文化是落后文化,如封建迷信和专制文化等;有些世界文化是中性文化,如各个民族的语言和文艺等。

六,中国文化现代化需要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关于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存在矛盾心理。在1617世纪前期,西方传教士带来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明朝士大夫阶层有人接受有人抵制。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清朝最高统治者主动学习和推广西学,如康熙皇帝热心西方科学,主动邀请具有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教士来华。在17201860年期间,清朝实行禁教政策,中外文化交流几乎停止。在19世纪后半叶,清朝大兴洋务,引进西方技术。在20世纪前半叶,向西方学习几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论。在20世纪后期,学习西方文化再掀高潮。从反对、抵制、学习、传播到崇尚西方文化,各种做法都有。在过去200年里,学习和反对西方文化的两种思想始终存在。一般而言,对待外来文化需要理性和智慧,需要平等相交和区别对待;对待外来文化的具体做法可以一分为三:有积极意义的进步文化可以主动学习,有消极意义的落后文化可以敬而远之,有中性意义的文化元素可以欣赏交流。

其七,中国文化现代化需要理性对待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差别。一般而言,文化是影响和解释人类生活方式的知识、制度和观念的复合体,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体现。在一定程度上,知识惟真,制度惟善,观念惟美,它们是人类文化的基本特征。一般而言,科学文化求真务实,人文文化追善求美;科学文化也强调美,人文文化也重视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既有差别,也有共性。忽视差别是不客观的,忽视共性也不客观。在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东方和西方都如此,可能有程度差别。理性和平等对待两种文化,两种文化相互尊重和相辅相成,应该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条原则。

其八,中国文化现代化面临两次文化现代化的双重压力。文化现代化是非线性的,第二次文化现代化是对第一次文化现代化的部分继承和发展、部分否定和转向。目前世界文化现代化是两次文化现代化并存。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文化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处于第一次文化现代化,但多少受到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的影响。中国第一次文化现代化没有完成,但已经包含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的要素,部分地区已经进入第二次文化现代化。中国面临完成第一次文化现代化的压力和加快进入并努力完成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的压力。这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

其九,中国文化现代化需要理性对待文化不平衡性和文化多样性。目前,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还在扩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特点。文化现代化是一种世界潮流,也是一种理性选择。有道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世界趋势。所以,中国文化现代化需要理性面对文化不平衡性和文化多样性,在发展先进主流文化的同时,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建设文化和谐社会。

其十,中国文化现代化需要合适的国际文化环境。在18世纪中期前,欧洲许多学者对中国文化心怀敬意;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西方对中国文化批评者多。这些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国际环境,影响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国际文化环境。文化现代化的成功与否,是自身努力和国际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创造有利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国际文化环境,是一个重要课题。

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现状概述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现状分析,需要识别目前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实际进展、国际相对水平和国际环境。其中,关于国际环境前面已有分析。要认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实际进展和国际相对水平,就需要进行国际比较。有些国际比较可以定量分析,如文化生活、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的国际比较等;有些国际比较只能定性描述,如纯粹文化、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的国际比较等。国际比较的定量分析,包括中国与世界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的比较等。

文化现代化的现状分析,可以沿着三条线路进行。第一条线路是按文化生活、文化内容、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4个层次进行分析。第二条线路是按文化发展、文化转型和国际文化互动3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条线路是按纯粹文化、文化设施、文化产业等10个分领域进行分析。下面主要从整体和分领域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讨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现状。

1、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基本现状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整体现状,可以从现代化阶段、现代化水平(国际地位)和现代化分布等方面来认识。现代化水平可以通过文化生活现代化、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比较来判断。

1)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目前阶段

根据文化现代化理论,文化现代化的阶段与现代化的阶段是基本一致的。目前,中国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成熟期;第一次现代化尚没有完全完成,第二次现代化的要素已经大量存在;中国属于两次现代化并存的状态。与此相适应,中国第一次文化现代化尚没有完成,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的大量要素已经存在,属于两次文化现代化并存的状态。

一般而言,第一次文化现代化是从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型,第二次文化现代化是从工业文化向知识文化的转型。从生产力和现代化角度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中国文化的结构特点是

两次文化现代化并存和四种文化并存(表3-27)。这四种文化分别是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网络文化和生态文化。从文化结构角度看,目前中国文化现代化处于四种文化相互作用的阶段。

 

 

http://www.cas.cn/articleimgs/20090201/20090201104448783.jpg

 

 

 

 

 

2)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目前水平

由于文化现代化包含可以国际比较的因素,也包含不可以国际比较的因素,所以,一个国家的文化现代化水平是难以定量分析的,也是难以国际比较的。一般而言,国家文化现代化有3个政策目标,它们分别是:(1)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权益,(2)提高公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质量,(3)提高文化创造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虽然文化现代化的国家水平很难进行国际比较,但是,国家文化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的部分内容是可以比较的。在没有找到更好办法的时候,可以用国家文化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以比较的部分)的国际比较来代替国家水平的国际比较。具体而言,就是用国家文化生活现代化、文化创造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国际比较,来部分地反映文化现代化的国家水平的国际比较。

2005年,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达到世界初等发达国家水平,排131个国家的第57位;中国文化竞争力指数达到世界中等强国水平,排120个国家的第24位;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数达到世界强国水平,排130个国家的第7位。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目前水平,大致属于世界初等发达国家水平,与中国现代化的目前水平(初等发达国家水平)大致相当。

3)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地理分布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不平衡性。以长江流域文化发展为例,目前在长江上游地区,还有原始文化的痕迹,如摩梭族的母系文化和西双版纳的刀耕火种文化;在中游地区,农业文化普遍存在;在下游地区,工业文化渐成主流;在长江入海口,上海的知识文化和网络文化已经兴起。这与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吻合的。

从生产力和现代化角度分析,长江流域文化发展是有序的,从上游到下游,工业文化和网络文化的比例上升,农业文化的比例下降,生态文化的比例先降后升,文化现代化结构的地区差别比较明显(图3-2)。在某种程度上,长江流域文化变迁和文化分布是人类文化变迁的一个历史缩影。长江流域的文明现象被概括为人类文明进程的长江模型(何传启,2003)。

2、中国文化现代化与世界水平的比较

由于文化现代化的国家水平是难以定量分析的,所以,中国文化现代化与世界水平的国际比较,不能在国家文化现代化的整体层次进行,只能在单个文化指标、综合文化指标、分文化领域和文化部门等层次上进行。这里仅进行单个文化指标和综合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

在本报告第一章2001年文化截面分析中,根据人均国民收入大小把国家分成9组(表1-22),分析了10个分领域的118个文化指标的截面特征。如果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指标的数值与最高收入组国家的数值(发达水平)和9组平均值(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就可以大致判断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单个文化指标和综合文化指标的相对水平。

12001年独立文化领域指标与世界水平的比较

独立文化领域是文化领域中相对独立的部分(图1-1),大致包括纯粹文化、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这里我们分别讨论这3个分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

首先,纯粹文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图3-3)。纯粹文化领域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法律、道德、习俗和科技知识等。纯粹文化领域的多数文化指标难以定量,很难进行国际比较;可以定量分析的文化指标非常少,不足以反映纯粹文化领域的发展状态。从现有资料看,2001年前后,中国成人识字率、科技论文(篇/百万人)、发明专利(项/百万人)、中等教育女男平等(女生/男生)和青年识字女男平等(女青年识字率/男青年识字率)达到世界初等发达水平,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女男平等(女生/男生)为欠发达水平。

其次,文化设施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图3-4)。在2001年前后,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的文化指标有:科技投入比例、电视普及率和电话普及率;达到世界初等发达水平的文化指标有:博物馆参观率(参观人次/百人)、邮局服务、传真服务、激光CD唱机普及率、收音机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个人电脑普及率和网络设施普及率;处于欠发达水平的文化指标有:图书馆读者率、公共教育投入比例、处境旅游人次比例和入境旅游人次比例。

其三,文化产业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图3-5)。文化产业没有统一定义,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非常有限。中国在2001年前后,表现比较好的文化指标(达到或超过初等发达水平)有:人均文化用纸量、报纸发行/千人、文化商品出口/进口、人均文化贸易和人均文化商品贸易等;表现不佳的文化指标(处于欠发达水平)有:信息支出比例、人均信息支出、图书出版种类/10万人、电影产量/百万人、人均年看电影次数、人均录音带销售收入、人均出境旅游费用、人均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均文化服务贸易等。

22001年中国交叉文化领域指标与世界水平的比较

交叉文化领域是文化领域与其他领域交叉的部分(图1-1),包括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国际文化、生态文化和个人行为文化6个分领域。这里分析其中5个领域的国际比较。

首先,政治文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3-6)。一般而言,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可以定量分析的文化指标非常少,国际可比性有限。从现有资料看,2001年,中国政府消费比例和国防经费比例与世界初等发达国家大致相当。

其次,经济文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图3-7)。中国在2001年前后,表现比较好的指标(达到或超过初等发达水平)有:工业劳动力比例指标等;表现不佳的指标(处于欠发达水平)有:劳动生产率、童工率和农业劳动力比例等;中国劳动参与率、国内储蓄率很高,家庭消费比例比较低;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比较大,分配不公平现象比较严重。

其三,社会文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图3-8)。在2001年前后,达到世界发达水平的指标有:妇女避孕率、小学普及率;达到中等发达水平的指标有:家庭规模小型化;达到初等发达水平的指标有:女子首婚年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中学普及率;处于欠发达水平的指标有:人口增长率、参加国际组织人口比例、大学普及率、高度贫困率、养老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险支出比例、交通文化和城市文化;中国结婚率比较高,离婚率和少女生育率比较低。

其四,个人行为文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图3-9)。中国在2001年前后,表现比较好的指标有:青年识字率等;表现不佳的指标有:男性吸烟率等;中国犯罪率、女性吸烟率、艾滋病感染率都比较低。中国人口基数大,女性吸烟者和艾滋病感染者的数量不少。

其五,生态文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图3-6)。中国在2001年前后,国家保护区面积比例、森林覆盖率、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效率都属于欠发达水平。生态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32001年中国文化互动和文化政策领域指标与世界水平的比较

一般而言,文化互动属于国际文化的范畴,文化政策属于文化制度的范畴。

首先,国际文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图3-10)。中国在2001年前后,表现比较好的指标有:文化商品贸易份额、国际体育交流、高技术贸易份额、科技论文份额、信息贸易和技术贸易份额、国际会议份额等;表现不佳的指标有:国际移民比例、外国留学生比例。

其次,文化政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图3-11)。中国在2001年前后,表现比较好的指标有:文化竞争力、文化影响力、文化生活现代化、人类发展指数和综合现代化指数,这些指标属于综合指标;表现不佳的指标有:国际文化公约的批准。

国家分类

分组

政府文化支出比例

国际文化公约

人类发展指数

综合现代化指数

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

文化竞争力指数

文化影响力指数

发达

9

NA

13

0.94

94

52

44

35

 

8

3.4

13

0.93

88

48

46

31

中等发达

7

3.3

15

0.90

74

32

26

22

 

6

NA

14

0.84

61

22

16

17

初等发达

5

NA

14

0.78

51

18

13

14

 

4

NA

14

0.73

42

9

8

11

欠发达

3

NA

12

0.65

30

6

6

9

 

2

NA

12

0.51

26

4

3

7

 

1

NA

12

0.44

19

2

2

4

中国

 

NA

12

0.72

32

10

20

29

高收入国

 

NA

14

0.93

100

38

NA

NA

中收入国

 

NA

12

0.74

42

11

NA

NA

低收入国

 

NA

NA

0.56

23

4

NA

NA

世界平均

 

NA

12

0.72

51

16

NA

NA

3-11  2001年前后中国文化政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

注:国家分类和分组为根据经济现代化水平的分类和分组,蓝色背景表示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大致地位。

上面分析了10个分领域的100个文化相关指标;其中,世界文化遗产等8个指标表现很好,文化竞争力指数等10个指标表现好,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等29个指标表现较好,人均年看电影次数等34个指标表现欠佳,文化消费比例等19个指标目前难以判断(表3-28)。

3、中国文化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和文化大国的比较

文化现代化包括国际文化互动。发达国家和文化大国对国际文化互动的影响较大。所以,有必要将中国文化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和文化大国进行比较。根据前面的分析,文化现代化的国家水平是难以定量的。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国际比较,只能在单个文化指标、综合文化指标、分文化领域和文化部门层次上进行。显然,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文化指标进行比较,也不可能与所有文化大国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只能选择有限指标和有限国家进行比较。

关于文化大国和发达国家都没有统一标准。这里选择10个国家为分析样本,包括综合现代化指数最大的5个国家和世界文化遗产数量较多的5个国家(表3-29)。文化现代化包括第一次文化现代化和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目前,中国是两次文化现代化并存。所以,可以分别从不同领域选择若干个第一次文化现代化和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的关键文化指标进行国际比较。由于篇幅有限,这里选择文化设施、文化产业、文化贸易和文化政策领域的10个文化指标进行比较。

1)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

在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领域,反映第一次文化现代化和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的文化指标很多。这里选择5个指标进行比较,它们分别是电视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人均年看电影次数、出境旅游人次比例和人均入境旅游收入。这些指标与不同国家的国际差距不一样(表3-30)。

2002年电视普及率(台/百家),中国与美国等9个国家的差距不大,但高于印度。

1996年人均年看电影次数,美国是中国的45倍,印度是中国的32倍,法国和西班牙是中国的20多倍,德国等5个国家是中国的10多倍,日本约是中国的8倍。

2005年互联网普及率(‰),瑞典等9个国家是中国的48倍,印度约为中国的64%

2005年出境旅游人次比例(出境旅游人次/百人),瑞典是中国的69倍,英国是中国的55倍,丹麦和德国是中国的40多倍,意大利是中国的20倍,美国和法国是中国的10多倍,日本和西班牙是中国的6倍,印度约为中国的50%

2005年人均入境旅游收入(美元),西班牙是中国的50倍,瑞典是中国的39倍,英国和意大利是中国的27倍,美国是中国的17倍,日本是中国的5倍,印度约为中国的16%

2)文化贸易和文化政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

在文化贸易和文化政策领域,可以选择的指标也比较多。这里选择5个文化指标进行比较,它们分别是人均文化贸易、人均文化商品贸易、人均文化服务贸易、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和文化竞争力指数。这些指标与不同国家的国际差距有所不同(表3-31)。

3-31  中国文化贸易和文化政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

国家

人均文化贸易

人均文化商品贸易

人均文化服务贸易

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

文化竞争力指数

 

数值

指数

数值

指数

数值

指数

数值

指数

数值

指数

中国

52

100

50

100

2

100

12

100

22

100

美国

434

834

407

814

27

1345

44

366

39

179

丹麦

1204

2315

1204

2408

NA

 

66

549

56

256

瑞典

1890

3635

768

1537

1122

56106

69

575

53

239

日本

198

382

189

378

9

474

38

314

18

81

德国

1098

2112

596

1193

502

25083

42

347

43

194

英国

868

1669

784

1569

83

4171

53

443

40

181

法国

680

1308

598

1197

82

4090

42

354

38

171

意大利

854

1642

656

1312

198

9885

35

295

39

178

西班牙

677

1301

416

831

261

13049

38

315

39

176

印度

9

17

9

18

NA

 

9

73

8

35

注:文化贸易指标的单位为美元。5指标的数据都为2005年的数据。文化商品包括:艺术和工艺品、音像制品、设计、音乐、新媒体、出版、视觉艺术等;文化服务包括:广告、市场研究和公众调查服务、建筑、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研究和开发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音像和相关服务等。

数据来源(文化贸易):UNCTAD2008.

人均文化贸易,瑞典是中国的36倍,丹麦和德国是中国的20多倍,英国等4个国家是中国的10多倍,美国是中国的8倍,日本约是中国的3倍,印度约为中国的17%

人均文化商品贸易,丹麦是中国的24倍,瑞典等5个国家是中国的10多倍,美国和西班牙约是中国的8倍,日本约是中国的3倍,印度约是中国的18%

人均文化服务贸易,瑞典、德国和西班牙是中国的100多倍,意大利是中国的98倍,英国和法国是中国的40多倍,美国约是中国的13倍,日本约是中国的4倍。

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瑞典和丹麦约是中国的5倍,英国约是中国的4倍,美国等6个国家约是中国的3倍,印度约为中国的73%

文化竞争力指数,丹麦和瑞典约是中国的2倍,美国等6个国家约为中国1.71.9倍,日本约为中国的81%,印度约为中国的35%


三、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前景概述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前景分析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专题研究。一般而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前景决定于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内部要素,即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自身努力和实际进展。第二个要素是外部要素,即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实际进展,它决定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相对进展和国际环境。本章第一节分析了外部要素(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前景),下面讨论内部要素。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前景分析可以分层进行,如单个文化指标分析、综合文化指标分析、分文化领域和部门分析等。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讨论单个文化指标和分文化领域和部门的分析,重点讨论3个综合指标(文化生活现代化、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前景分析。

1、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情景分析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情景分析,必须有假设条件。如何进行假设,没有标准做法。一般而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前景与中国现代化的前景是基本一致的;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情景分析,可以在中国现代化的情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在分析中国现代化前景的时候,采用了4种假设,分析了4种情景。这里以这4种情景为基础,分析文化现代化的情景。

1)假设21世纪是一个和平的世纪

20世纪后期,世界发展前沿已经进入知识社会,发达国家之间很少发生国际战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战争时有发生。在21世纪,如果发达国家之间继续不发生战争,如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频率持续下降,并控制在有限的地理区域和激烈程度(不发生核战争)之内,如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是有限战争,那么,21世纪就可以说是一个和平世纪。所谓“和平世纪”,不是没有战争,而是没有世界规模的战争,国际战争频率低和影响小。所以,可以假设21世纪是一个相对和平的世纪。

如果21世纪是一个和平的世纪,那么,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前景,就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现代化竞争,取决于文化现代化的相对速度。目前,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已经达到世界初等发达水平;预计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水平,21世纪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当然这只是一种预测,具体的测算将在后面进行。而且,中国需要做好和平与战争的两手准备。

2)假设21世纪是一个战争的世纪

目前,关于国际环境,国内的主流观念是,“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其实,当今世界是不平静的,国际战争和国内战争持续不断;不同国家发展是不平衡的,国际差距在持续扩大。国际互动并不以良好愿望为基础,国家利益仍然发挥主导作用。没有利益冲突的和平,很难经受得起巨大利益冲突的考验。如果世界发生能源危机或人口危机,如果信息系统和战争控制系统发生意外,世界规模的战争甚至核战争的风险是不能排除的。可以假设21世纪是一个战争的世纪,甚至是20世纪的一种重演;20212050年和20512100年可能是两个战争高发期。

如果在21世纪人类不能开发太空生存和太空移民技术,那么,地球文明就会面临很大不确定性。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逻辑。原始社会人类以生物为食,高度依赖自然。农业社会人类生产粮食,解决生存问题。工业社会人类开发自然,解决物质需要。知识社会人类开发信息,解决精神需要和自我改良。如果生存问题、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解决了,那么,人类文明的发展空间在哪里?如果不能发展新文明,那么,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文明的自相残杀。如果发生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和人口危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发生作用,文明的自我抑制和自相残杀就有可能出现,国际战争就不可避免。21世纪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纪。

如果21世纪是一个战争的世纪,那么,战争就会有输赢。国际战争的胜利者将获得广泛的发展空间。根据人类文明的历史经验,战争具有两重性:战争是灾难,战争是机遇;战争可以刺激文明进步,战争可以毁灭文明成果。对于失败者,战争就是灾难。对于成功者,战争就是机遇。理性面对战争,把握战争机遇,是值得研究的课题。面对未来的国际战争,需要建设一支现代化军队,需要开发现代化国防技术,需要培训现代化军事人才。

如果21世纪是一个战争的世纪,那么,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前景,就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中国是否参与国际战争;如果中国参与国际战争,能否在国际战争中取得最后胜利;它们会影响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前景。显然,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3)假设21世纪中国是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家

中国既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国家复兴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中国人民长期受儒家文化、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崇尚自然、和谐、礼让和中庸,形象地说中国文化包含和平与自然的基因。如果没有外来武力威胁,如果没有危及中国主权,如果没有严重损害中国利益,中国参与和发起国际战争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小的。所以,可以假设21世纪中国是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家。

21世纪中国是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家,包含许多条件。首先,假设21世纪是一个和平的世纪,没有世界规模的战争。其次,假设即使发生世界规模的战争,中国没有卷入世界规模的战争。其三,假设即使发生有限战争,但没有发生针对中国的战争。其四,假设没有发生危及中国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重大国际危机。其五,假设台湾问题获得和平解决,中国实现和平统一。其六,假设中国现代化取得成功,没有发生现代化进程的断裂或倒退。那么,21世纪中国是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放弃对战争的警惕。

如果21世纪中国是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家,那么,中国的文化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权益,提高国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质量,提高文化创造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文化生活现代化先后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

4)假设21世纪中国是一个发生战争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规模约占世界人口的20%。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中国对资源、能源和市场的需求会持续扩大。目前,世界上大约有20多个国家进入知识社会,大约有100多个国家在推进工业化。一般而言,知识社会的战略资源是知识、信息和创新,工业经济的战略资源是资源、技术和市场。虽然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除能源外)的争夺力度有可能下降,但发展中国家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力度会上升。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约为10亿,发展中国家的总人口约为50亿,而且还会增加。从人口规模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所产生的自然资源的竞争压力,将大约是过去发达国家现代化的5倍。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在任何时间,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未来关于自然资源的国际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激烈程度还可能上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希望回避国际冲突甚至国际战争的愿望有可能落空。如果考虑到我国台湾因素和大国博弈,中国参与国际战争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如果发生战争,大致有六类战争,中国需要分别做好相应的准备。首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争。其次,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战争。其三,保护中国公民和侨民权益的战争。其四,国际网络空间的软性战争。其五,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引发的武力冲突。其六,世界规模的国际战争。此外,关于太空基地的星际冲突和太空战争,也可能发生。

如果21世纪中国是一个发生战争的国家,那么,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就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而且需要优先考虑战争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战争可以决定国家或政权的生死存亡。

综上所述,21世纪存在多种可能性。中国需要理性和理智,需要做好和平与战争的两手准备。当然,在任何时候,国家利益和文明进步都是不能忽视的出发点。

2、中国文化现代化的3个前景分析

如果21世纪是一个和平的世纪,如果21世纪中国是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家,如果未来世界和中国的文化现代化的平均速度与过去15年(19902005)的平均速度大致相当,那么,可以分别估算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前景。当然,这种前景分析只是代表了未来的一种可能性,而未来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

1)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的前景分析

2005年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为世界初等发达水平。如果按照19902005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进行估算,那么,在2040年前后,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将达到中等发达水平,相当于2005年的发达国家水平;在2060年左右,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有可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有可能赶上德国和意大利的水平;在2070年左右赶上美国,在2080年左右赶上法国(表3-32)。当然,这只是一种估算和一种可能性,未来有许多不确定性。

2)中国文化竞争力的前景分析

2005年中国文化竞争力为世界中等强国水平,文化竞争力指数排世界第24位。如果按照19902005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进行估算,那么,在20402050年前后,中国文化竞争力指数有可能赶上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在2070年左右,中国文化竞争力指数有可能赶上美国和德国(表3-33)。这只是一种估算和一种可能性,未来有许多不确定性。

3)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前景分析

2005年中国文化影响力为世界强国水平,文化影响力指数排世界第7位。如果按照19902005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进行估算,那么,在2050年前后,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数有可能赶上美国;在2060年以后,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数有可能位居世界前列(表3-34)。当然,这只是一种估算和一种可能性,未来有许多不确定性。

3、中国文化现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21世纪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没有统一认识,也不会有统一认识。从理论上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机遇和挑战,不仅来源于内部,也来源于世界文化现代化本身和国际环境。这里重点讨论21世纪前50年可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最大限度满足全体公民的文化生活需要。文化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丰富公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公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会与日俱增。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公民的文化生活需要有很大的多样性。这对国家和各个地区的文化供给和文化政策提出了挑战。

其次,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文化创造力既是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动力,也是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没有文化创造力就没有新文化,没有新文化就没有文化现代化。如何提高文化创造力,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重大挑战。

其三,提高中国的文化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21世纪的国际竞争,人才竞争是基础,文化竞争是核心,市场竞争是形式。文化竞争力关系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成败。提高中国文化竞争力,将是一项长期的艰苦任务,也是一个重大挑战。

其四,公共文化设施的非赢利化。公共文化设施是社会的公共资源和公共物品,可以按非赢利机构的模式进行管理。建立非赢利机构的科学管理模式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其五,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虽然文化具有两种属性,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是世界潮流。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不仅影响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影响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前景。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可能长期回避。

其六,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传承和利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其七,加速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网络文化是世界潮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是必然选择。目前中国的网络文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其八,加强文化交流和维护文化权益。文化现代化是一场国际文化互动,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是必然的选择。但在国际文化互动过程中,应该坚决维护民族的文化权益。

其九,理性认识和对待文化多样性。虽然全球化有可能加速文化的遗失,但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已经获得世界性的认可。尊重文化多样性,保护文化多样性,不仅有利于建设文化和谐社会,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文化权益。但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不应该成为文化进步的阻力。

其十,客观认识传统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五千年,创造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虽然经历了盛衰变迁,但始终延续不绝。这就足以说明,中国文化必然有其优秀传统。从16世纪、17世纪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了,中国没有能够自己创造出近代科学。这也足以证明,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缺点。中国文化在近代的落后有其经济、政治的原因,也必然有其思想根源(张岱年,2006)。客观认识和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且无法回避。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