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会议动态中科院之声热点话题聚焦科教媒体报道视频访谈两会时评图片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科技日报】地学数据不该“吃独食”
发布时间:2018-03-18 来源:科技日报 杨雪 【字号:  

  “在一线搞科研,找数据是个难题,经常四处碰壁。”提起地学数据共享,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印萍代表颇为烦恼。

  她从事的海洋地质调查工作需要大量基础资料,在四处找数据的过程中,碰壁是常态。“不光海洋领域,这是整个地学研究都存在的共性问题。”印萍强调。

  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卢玲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她做博士论文的时候,遥感数据可以免费下载或买一部分,但涉及到一些在各种观测台站和样地上观测的站点数据,就只能通过文献和个人关系获得。

  在这个言必谈“共享”的时代,地学数据仍然被关在一扇敲不开的门里。

  部门间数据壁垒怎么破

  地学数据是认识地球系统科学、综合研究解决人地关系、发展地学重大理论和解决关键地质问题的基础。印萍说,地学数据的采集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重要的地学数据更需要长期观测和积累。

  “国家海洋局、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教育部、中科院、自然基金委、科技部、发改委等部门都有海洋研究项目。”印萍拿到的项目都是短周期的,通常是3年,能采集的数据非常有限,找别的部门要数据又阻碍重重。她还直言,因缺乏统筹,部门间也存在重复立项的情况。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自然资源部,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印萍希望这三个部门间的数据壁垒能从此打破。至于其他部门之间,她建议推动大数据平台建设,促进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共享机制。

  “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对于环境、地质等面向基础研究的数据,国家应有顶层设计,来统筹协调部门、行业间的数据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印萍对海洋数据的开放共享提出建议。她表示,这也适用于整个地学研究领域。

  科研评价体系理应认可引注数据

  地学研究的很多数据具有时空多尺度特征,获取难度大,且具有唯一性。因此,印萍和卢玲不约而同提到了阻碍地学数据共享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拥有这些数据的科研人员不愿轻易共享自己千辛万苦观测到的数据。

  “比如,我们单位常年出野外做调查的一线人员,他们很难有时间写论文。但如果高校拿到这些基础资料,仅从文本到文本,出成果很快。”印萍举例,这种情况下,无条件贡献数据的一线调查人员就很吃亏。

  印萍解释,大家通常不会对数据做特别引注。况且,现有科研评价体系也缺乏对引注数据的认可。她呼吁,一手数据也是一种科研成果,理应酌情被纳入科研评价体系。

  卢玲还指出,随着观测技术手段的进步,以及数据挖掘能力的提高,个人拥有数据若不及时处理和共享,就可能被淘汰或替代。这是个人的损失,也造成国家科研资源的浪费。

  “但如果愿意即时共享数据的人会因标注他的数据产权,获得更多的引用率,拥有者的理念会慢慢改变的。”卢玲认为。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18-03-18 04版)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8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