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聚焦科教
这些年,他们为教育做了啥
——教育界别政协委员履职记
发布时间:2017-03-14 来源:中国教育报 高靓 张滢 王强 施剑松 【字号:  

  3月1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最后一次小组讨论结束。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石定果委员拿起相机,对准对面的3位委员说:“来,拍张毕业照!”

  毕业,或许是只有教育界别的政协委员才会想到的比喻。113位委员,40、41、42三个组,大多数来自教育系统。对于其中很多人来说,这次讨论是他们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会议的最后一次发言。

  “任期或许到,履职情未了。”长江大学副校长郑军委员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回首5年,教育界别的议事地点变了,但不变的是委员们为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履职尽责的热情。

  为国家考虑,也为百姓进言

  “双一流”建设是本次全国政协会议期间的高频词。事实上,在高校委员占90%以上的教育界别,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探讨一直是重点。

  媒体曾有这样的记录:

  2013年,时任东北大学校长丁烈云委员提出,“我们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的学生、拥有一流的师资、产出一流的成果”。

  2014年,中科院院士饶子和委员在人民大会堂发言称,“我们的高等教育‘大而不强’,质量不容乐观,与强国的差距很大”。

  2015年11月,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隔年3月两会,政协委员普遍关注“双一流”建设如何实施。

  2017年1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今年两会,委员们又围绕遴选和评价标准展开讨论。

  “看得出来,建议对国家进步产生了影响。”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晋云委员说。

  本届委员的履职,是从党和国家凝聚“中国梦”开始的。2013年,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召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踏上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攻坚。从此,凡是与之有关的命题,都在委员的关注范围。

  课业负担重、择校热、青少年体质差,事关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这些问题牵动着委员们的心。

  经济要发展,产业要转型,技术要升级,人才哪里找?尊重劳动、重视职业教育,委员们呼吁。

  应对老龄化,人口政策调整,如何让“全面二孩”政策顺利落地?如何解决孩子们的看病难、入园难?委员们积极发言。

  “其实,我们不光要关注热点,更要关注一些被忽视的问题。”华北电力大学原校长刘吉臻委员说。

  回顾5年履职,最令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委员欣慰的是“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写入去年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提案、大会发言、联组会发言……秦和与任芳、张杰庭、苏华等几位委员,年年争取为民办教育说话的机会。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其成委员持续关注的题目。与前两年独木难支的情况不同,今年他欣喜地发现,这声音从独唱变成合唱,连教育部部长也在开幕式走部长通道时谈及此事。

  42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委员告诉记者:“很多建议在决策过程中予以采纳。不过,客观地说,一项政策的出台,不是靠哪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很多人共同推动的结果。”

  说教育的事,也替教育说话

  无论地点怎么变,直言明辨的会风不变。在教育界别的3个会议室里,这样的情形每年都在上演。

  “对所谓的一号提案,我有不同意见。”今年政协开幕伊始,42组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委员就开了腔。41组的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委员,看到“二孩”引发的入园难,提交了学前三年教育应该纳入义务教育的提案。

  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的权威专家,刘焱一直呼吁国家重视学前教育,但她认为,“不是只有纳入义务教育才叫重视,现在国家的财政力量、教师的储备和孩子的年龄特点,都不允许”。

  “政协这个平台就像一个放大器,什么声音一经委员发出,再经由媒体传播,效果就会倍增。”刘焱的观点引来很多人赞同。因此,委员们也格外慎重对待自己的发言权。

  “我还有几句话说。”在一次有关教育均衡的讨论中,刘吉臻声音洪亮地打断组长钟秉林,“我觉得社会上一味喊公平、均贫富,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也不利于我们国家建设发展。如果我们是平头百姓,这样喊喊没有问题,但是在政协教育组不能这样说。”

  钟秉林表示赞同:“教育不是孤立的,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有些教育问题远远超过了教育自身的发展。”

  正因如此,在为教育把脉的同时,委员们只要有机会,也会不遗余力地替教育说话,为教育发展拓展空间。

  “今年,教育经费是唯一一个与国内生产总值挂钩的指标,而且继续超过4%!”在讨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时,多位委员给这一句点赞。4%,是政协委员一直紧盯不放的目标——2013年,他们盯落实;2014年,提出“需警惕投入隐性下滑”;此后又有人建议,通过立法保障教育投入。

  “教师调配,该放权了!”教师编制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委员呼吁,“人事只管岗位结构,把教师的招聘调配权交给教育系统”。

  “孩子在校外出了安全问题,学校赔不赔?”针对让学校不堪其扰的“校闹”,委员建议,加强立法,给学校松绑。

  正如郑军在今年的履职日记中所写:“每年参会相聚,多数话题聚焦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上,坦诚交流,用心沟通,心灵的碰撞产生的火花让思想越说越明,让履职思路和提案观点越说越清”。

  不调研不发言,还要为教育办几件大事

  “今天是最后一场讨论,我原本以为大家要互诉衷肠,开成茶话会,没想到还这么严肃。”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委员的幽默,恰好说中了政协会议的特点。12日下午,按程序讨论“两高”工作报告,大家延伸到净化网络环境、拐卖儿童、校园欺凌等依法治教的大问题。

  在郭晋云看来,要建立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政协的协商监督在治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因此,履职不仅意味着政协委员在关注教育,也代表着全国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在政协参政议政的平台上为国家的进步贡献力量。

  为此,来自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祝连庆委员,走出实验室,做起了企事业单位幼儿园调研。

  同样,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章义和委员,走出书斋,去了解乡村教师生存状况。今年春节前两天,章义和还在浙江的贫困县向校长了解情况。作联组会发言的前一晚,他还在就自己的发言稿向校长们征求意见。

  “不调研,不发言”,这是政协委员中流传的一句名言。40组组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李卫红告诉记者,5年来,教育界别每年都有两到三次大调研,先后关注过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创新创业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师资队伍等问题。教育界别的委员,每年有三四十人参与到调研中来。

  今后,如何让调研的水平更高,更能反映社情民意,更精准地提供政策建议?这也是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委员们说得最多的话题。

  “委员应该干什么?我想,政府已经在做的,我们就不要讨论了,要做就要超前一步。”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印杰委员提议。虽然,和很多人一样,印杰在明年换届之后就可能不再担任政协委员或不在教育界别,但他依然雄心勃勃地建议,“下届委员要提前规划,再为教育办几件大事”。

  钟秉林提出:“很多教育问题是长期的,因此重要调研选题要持续推进,不要年年换题。调研要进一步优化成员结构,适当吸收专家参加,提高专业性,话说到点子上。”

  最后一场小组讨论结束,就在大家准备一一惜别之际,钟秉林又一次拿起话筒,提醒说:“大家的履职还没结束,今年的工作才刚开始。”据了解,今年教育界别大调研的主题是学生营养餐。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7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