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中科院之声
黄力委员:科学文化的“织梦者”
发布时间:2016-03-14 来源:中国科学报 李晨阳 【字号:  

  “履职这些年,我一直围绕‘科学文化’做事。”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黄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今年,他建议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因为他认为,科学文化是培育创新的重要“土壤”,而科普事业对科学文化影响深远。

  “我第一次意识到科普是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还是在出国留学期间。”黄力说。当时,他所在的实验室有名同学在求职信中写道:科学家不仅要探索未知、创造知识,同时也有责任去传递科学发现的精彩以及获得科学发现时的喜悦。

  回国后,黄力一直致力于科普工作。除了写科普文章、作科普报告等,他还一直主张开放实验室。他希望,当更多青少年走进科研机构、走进实验室后,能亲身感受科学,经历科学研究的整个流程,和师兄师姐交流探讨,不断经历失败,偶尔品尝成功,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真正的熏陶。

  “科普绝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是营造一种能够熏陶人的文化氛围。”黄力说,“科普的最高目标在于培养全民的理性思考和独立人格。”

  黄力建议:首先,提高科技人员的科普责任意识和自觉性;第二,国家科技计划应有科普内涵,重大科技专项可配备科普专员;第三,将科普工作纳入科技人员和研究单元的绩效考评;第四,大学和科研机构应积极参与中学生科普素质教育;最后,采取适当方式,发挥离退休科研人员作用。

  “中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的路上,面临着体制机制、组织方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等诸多挑战。”黄力认为,但归根结底,科学文化的培育才是关键。西方发达国家有着积淀深厚的科学文化,正是这种文化,催生了这些国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引入现代科学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培育科学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尽管常常思索科学文化的命题,黄力仍然觉得“科学文化”这个词比较抽象,不容易落实。

  “科学文化具有唯实求真、理性质疑、宽容失败、创新开拓的特质。按照我的理解,科学文化通过氛围呈现,通过熏陶传播。”他说,“在这种氛围中,科学探索受到支持和激励,人类的创造力和自由探索精神能够最大程度地被激发。”

  黄力先后就科研评价体系、科学思维方式、科普教育理念等方面建言献策。他认为这些都是科学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包含了许多细节,需要从各个角度去打磨。这件事我还会继续做下去,希望能用一系列提案和建议,唤起对科学文化的思考和重视。”黄力说。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