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文汇报】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迎来最年轻得主
发布时间:2016-01-09 来源:文汇报 郭超豪 【字号:  

  ■授予“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授予“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新型靶向治疗研究”等41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授予“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授予“农产品黄曲霉毒素靶向抗体创制与高灵敏检测技术”等65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授予“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等3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授予“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等17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授予“高产稳产棉花品种鲁棉研28号选育与应用”等167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授予杨克里斯特·杨森教授等7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据新华社)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16年1月8日在京举行,京沪高速铁路工程等295项成果和7位外籍科技专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级别最高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4年后首次出现空缺。同时,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迎来最年轻得主——45岁的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以“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折桂,刷新了2006年支志明49岁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纪录。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第一完成人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院士。以该项目成员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长期从事量子力学基础问题实验检验,系统地发展了多光子纠缠干涉度量学,并把在基础量子物理实验中发展起来的多光子纠缠和干涉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多个研究方向;取得了广域量子通信和光学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系统性关键突破,并将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带入现实应用。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过去十几年中曾9次出现空缺,2013年起,这一局面开始改变,到今年已连续3年产生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说,这意味着我国重大原创科学成果接连产出,基础研究发展的势头喜人。

  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被南昌大学江风益领衔的团队获得,项目为“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该项目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硅衬底LED产业化,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达11亿元,产品成功应用于路灯、手电、矿灯、筒灯、射灯、彩屏、家电数码等领域。项目冲破了国外的专利束缚,发明的新技术产品在市场上形成了强劲的竞争力,有力地提升了我国LED技术在国际上的地位。

  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中,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完成的“京沪高速铁路工程”,建立了我国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建成了高平顺和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大幅提升了重大技术装备水平,构建了先进的建设管理和安全运营保障技术,大大改善了我国东部地区投资环境。“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创新了吸附及催化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及控制系统,已实现利润11.5亿元。

  今年“最高奖”为何出现空缺?陈志敏解释说,最高奖的评选标准主要有两点,一是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卓越的突破和成就,二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最高奖从2000年评选以来,一共产生过25位得奖者,在2004年曾出现过空缺。国家的规定是最高奖获得者每年不超过2人,所以2人、1人、空缺都是符合程序的。

  今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总量也进一步减少,获奖者继续呈现年轻化态势。2015年国家奖受理项目和评审通过项目总数比2011年减少21%。青年人才开始“冒尖”,自然奖和发明奖完成人中,“70后”超过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评奖过程中首次组织开展了对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应用情况真实性的核查试点,从初评通过为特等奖、一等奖的项目中随机抽选项目,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核查,为后续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效益核算办法与核查机制提供了有益探索。

  (原载于《文汇报》 2016-01-09 01版)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