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会议动态 中科院之声 聚焦科教 媒体报道 视频访谈 热点话题 两会时评 图片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两会时评
科学治霾 国家队义不容辞
发布时间:2014-03-05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丁佳 【字号:  
  进入3月,北京又见到了久违的蓝天。一些深陷“霾伏”长达一周的人们戏谑说,雾霾才是北京的常态,蓝天反倒成了“奢侈品”。
  雾霾围城。北京等多地启动了应急行动,或对部分机动车实施限行,或对部分工厂企业实施停产、减产。环保部也派出了多个督察组,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对各地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进行专项督查。
  然而,这些毕竟都是一时的应急措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雾霾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中国一直备受人口多、资源少、生态脆弱等问题的困扰,再加上粗放型、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让环境不堪重负,最终集中爆发。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贺林坦言,虽然没有直接科研证据证明雾霾与出生人口质量之间的联系,但个人体质下降的民族,无法保证后代的优良基因。
  如今,雾霾已经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大气环境问题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将其治理提升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大气灰霾的预测和治理已成为“人不分贵贱、地不分南北”的社会焦点,大气污染防治成为国家重要和紧迫的战略需求。
  作为代表国家科技最高水平的“国家队”和引领科技创新跨越发展的“火车头”,中国科学院在满足国家需求、回应百姓呼声方面一直不遗余力。院长白春礼曾明确要求中科院高度重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研究,研究所和科研人员进一步提高责任感,增强紧迫感,切实承担起国家战略科研力量的历史责任。
  最近,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科技专项披露,机动车排放确为北京地区重污染事件的“元凶”,而在北京地区的重污染事件中,更大区域内的燃煤排放与北京本地的机动车排放在PM2.5粒子生成中的占比高达70%。该研究带来的启示之一是,从污染物积累的过程看,如果不切实加大减排力度,减少重污染事件的频次与强度恐怕没有可能。
  这是科技国家队为解决“十面霾伏”问题发出的科学声音,并为治理雾霾提供了科学决策支撑。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强调的,整治雾霾,不能再走过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老路,而应该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益的路径设计治理方案。
  在这场持久战中,科学不仅无法缺位,其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凸显。未来,公众或许仍然会怀有困惑,但同时他们将能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政府监管部门也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和挑战,但决策与执行将更加有的放矢。
  需要明确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污染成因复杂、污染趋势加剧的今天,治霾的困难可想而知,科学家所承受的压力更是不言而喻。虽然科学家已基本锁定京津冀地区灰霾的几个主要污染源,但霾污染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对其研究和剖析将不可能一蹴而就。
  公众的热切期盼可以理解,但科学研究仍需要足够时间和充分信任。在这样一个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挑战面前,科学家将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应有的使命和责任,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贡献。
关闭页面
© 1996 - 2014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