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苑先锋
空间中心空间技术第一党支部:在空间技术战线开辟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2012-10-13 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巧玲 周瑶 【字号: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技术第一党支部目前共有35名党员。党支部所在的研究室——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以空间飞行器的电子与通信系统为主要研究方向,目前承担着大量的星载数据处理与数据传输设备研制任务,服务于航天工程的有效载荷。

多年来,空间技术第一党支部一直是科研团队的核心,凝聚和带领着广大科研人员,不断攻克难关,创造辉煌的业绩。该党支部于2004年获得了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授予的“优秀党支部”荣誉称号,2003年党支部所在研究室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授予的“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团队”荣誉称号,2011年7月党支部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种荣誉称号。

以创新为灵魂

“作为科研一线上的基层党组织,党支部主要围绕‘保障科研、团结和凝聚科研人员’这一主题开展工作,完成好我们承担的航天工程任务。”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空间技术第一党支部书记熊蔚明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党支部所有成员在思想上都有高度统一的认识——“科研创新”。这使研究室形成了一种“以人为本、团结协作、奉献为荣、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

1993年载人航天工程有效载荷公用系统任务下达后,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兼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共产党员孙辉先就提出:“党员和科研骨干要带头开展技术创新,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世界一流的工作作为科研工作的目标。”

1994年,有效载荷数管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共产党员陈晓敏带领科研人员开始了关键技术攻关工作。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该团队于1995年突破了关键技术,完成了系统集成,获得了发明专利。

熊蔚明还介绍,长期以来,党支部和研究室领导不厌其烦地向大家“灌输”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要求研究室的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骨干,始终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争取作出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坚守航天精神

“我们承担着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等重大航天工程的研制任务。”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主任安军社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大家都非常忙,加班加点是常事。”安军社说,支部党员则积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和带动广大群众刻苦攻关、无私奉献,保证了研究室承担的各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和科研课题按任务节点顺利完成。

沈卫华是研究室里负责软件设计的副研究员。2007年9月刚休完产假的她,赶上了嫦娥一号发射在即。“那时我经常去国家天文台地面应用系统值班,晚上回不了家,爱人只能开车把孩子送到天文台哺乳。”沈卫华告诉记者。

研究室高级工程师王蔚,2000年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进入空间中心,从2009年开始独立承担航天产品的研制任务。经过多年历练,她逐渐成长为研究室中坚力量,从最初的设备主管设计师晋升为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

王蔚说,在所有工作中,最熬人的就是查找问题。就在记者采访的几天前,她为解决一个问题连续熬了四天四夜,接受记者采访时,王蔚的眼里还布满着血丝。

不过,正是坚守这种能吃苦、能奉献、一丝不苟的航天精神,该研究室圆满完成了我国神舟一号至神舟六号飞船和地球双星探测计划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分系统、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卫星有效载荷数据管理系统等重要航天工程任务,发挥了关键的核心作用。

提升政治修养

在长期发展中,空间技术第一党支部十分注重打造学习型党支部,采取了包括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等措施,来提升党员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

熊蔚明介绍,由于研究人员的工作十分紧张,他们就把一些学习内容刻成光盘,让党员们利用空闲时间观看、学习。

支部还利用周末组织党员外出参观学习,如:赴保定易县参观学习,邀请老八路讲述当年易县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三次战役”、“五次惨案”;赴山西汶水县参观刘胡兰纪念馆等。

经过学习,党员们充分感受到老一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同时树立了努力工作、为航天事业和空间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的崇高理想。

2010年,熊蔚明从前任党支部书记陈晓敏手中接过工作的接力棒。“我们研究室还有少数科研骨干不是党员,下一步我们要积极发展他们,继续充实支部的力量。”熊蔚明说。

安军社则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推动研究室的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使科研工作都有严格的程序把关产品质量,并进一步将研究室的人员问题、技术问题以及与兄弟单位合作事宜理顺,推动研究室科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2-10-13 A1 要闻)

关闭页面
©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