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交流·案例
寒旱所: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科研工作创新发展
——以中国科学院先进党支部冻土工程国家实验室党支部为例
发布时间:2013-01-18 来源: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字号: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的建成使占中国八分之一土地的西藏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西方媒介称之:堪与长城媲美。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也要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等“生命禁区”的高原铁路,大部分铁路处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的青藏铁路,10万多名建设者历时5年,挑战生命极限,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原缺氧和生态脆弱的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多项纪录。

为破解高原冻土难题,助推青藏铁路建设,中科院科研人员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协同铁道部、中国铁科院西北分院等单位,注重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为主体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动请缨,在三位共产党员、项目主管冻土学家程国栋院士,共产党员、项目首席科学家马巍、吴青柏研究员的带领下,注重发扬团队优势,大力倡导创新思维,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信心,无私奉献、挑战难关,承受着恶劣的气候、缺氧和高山反应等高原作业危险,破解了高原冻土、生态环境等世界难题,为青藏铁路顺利通车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贡献。

由于成绩突出,该团队连获多项大奖。2002年被国家人事部、中科院评为先进集体;2003年度被中科院评为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和2001--2002年度重大创新贡献团队;2003年获共青团甘肃省委“青年文明号”;2004年获共青团中央“青年文明号”2005年获中科院授予重大杰出科技成就奖。青藏铁路项目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青藏铁路项目组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集体”,2006年、2008年分获“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先进党支部”;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梅花香自苦寒来”,探索破解青藏铁路的冻土创新之路,在战略上注重体现国家需求,在科技攻关上更多体现自主创新的思想,在管理上更多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加强调团队精神的建设,注重发挥党支部和共产党员的作用。在项目主管和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下,通过几年的努力,顺利攻克了青藏铁路冻土路基难题,也炼就了一支不畏艰险、敢战难关的共产党员研究团队。

一、做法与经验

(一)发扬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瞄准国家需求组织科技攻关

修建青藏铁路对加快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福沿线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宏伟工程的启动是西部大开发的又一项标志性工程。修建进藏铁路是我国人民的早期愿望,曾受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人的关怀。1994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上再次提出修建进藏铁路,并得到了江泽民同志的肯定和关注。明确提出“抓紧做好进藏铁路建设前期准备工作”。2000年11月,江泽民同志对建设青藏铁路做出了重要批示,指出:修建青藏铁路是十分必要的,对发展交通旅游、促进西藏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应该下决心尽快开工修建,这是我们进入新世纪应该做出的一个大决策,必将对包括西藏广大干部群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带来很大鼓舞。2000年国务院认为修建青藏铁路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可以批准立项。修建青藏铁路对国家来说不但具有经济意义,更重要的是为了民族团结、国防安全,建设青藏铁路这个运输大通道已势在必行。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长期以来立足于寒区冻土工程、冻土环境以及冻土生态系统研究,在青藏高原冻土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全面掌握青藏高原冻土分布与特征,自1961年起,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就组织人员对青藏高原冻土地区进行了长期勘测与研究,并建立了定位观测站——青藏高原综合观测站,进行了长期观测。20世纪70年代,为全面研究铁路工程建设的问题,特别是工程的试验研究,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交通部门进行了青藏公路修建的冻土科研工作,全面进行了冻土工程地质评估研究、青藏高原冻土退化与发展趋势研究、多年冻土区道路工程分区分类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下冻土环境变化和工程适应性研究、建立了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与公路路基间相互作用的试验场长期监测体系,提出了高低温多年冻土的划分依据及在寒区环境中工程设计原则等。这些成果对于寒区多年冻土工程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也为青藏铁路的建设过程中重大冻土技术难题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成为寒旱所参与青藏铁路建设最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青藏铁路立项之前,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配合铁道部门进行了青藏铁路的预科研工作,通过分析总结40多年的来,特别是近20年来的关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工程问题的研究成果,明确回答了修建青藏铁路的可行性问题,指出了青藏铁路修建的关键核心问题是高温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稳定性问题。

(二)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高水平成果的产出

在“世界屋脊”上建设高原铁路,是一项十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听到青藏铁路上马的消息,使从事冻土研究的科学家期盼了几十年的结果,也是我们优秀共产党员、冻土学家程国栋院士的终身夙愿。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本着对祖国、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在青藏铁路上马之初,主动请缨,担当起位于海拔4700米的工程地质结构最复杂、地下冰分布最广泛的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该试验段的工程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相结合的特征。为获得建设青藏铁路的第一手关于冻土变化研究的资料,科研人员除了发扬团结拼搏、科学施工、加强协作、群策群力的精神外,还要承受各种危险,有的还会危及生命。科研人员必须应对高山反应,这一要命的危险,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原上工作,这里空气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50-70%,就是人躺在那里都感到很难受。如果患上感冒、发烧,咳嗽等症状,生命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头痛、恶心、睡不着觉是常有的事。另外,在青藏高原工作,还有一个可怕的危险,就是紫外线。科研人员在高原上考察,头和脸等部位很容易遭到紫外线的灼伤。加之,青藏高原天气变幻无常,在夏季紫外线辐射惊人,在冬季科研人员要承受-30℃到-40℃的低温。烧伤、冻伤成了家常便饭。

如此艰苦的工作条件,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并没有挡住党员为科学而献身的步伐。几年下来,他们多次往返雪域高原,长途跋涉几十万公里,在藏北无人区来回穿梭,因为他们有为国争光、不辜负人民重托的信念的支撑,有不畏艰险,敢攻难关精神的支撑,与青藏高原冻土难题打一场攻坚战,拿出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明确回答了修建青藏铁路的可行性问题,指出了青藏铁路修建的关键核心问题是高温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稳定性问题,并通过报告给出了解决此问题的途径。铁道部在2001—2004年间每年向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汇报中均特别指出,中科院寒旱所的科研成果为青藏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部分成果和参数已被纳入青藏铁路有关技术标准和设计中,用于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有力的指导了青藏铁路建设。

(三)凝聚共产党员的群体智慧,破解青藏铁路难题

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是继承和发扬。在青藏铁路冻土研究试验中,共产党员团队注重群体智慧的同时,也注重个人创新思维的激发。在大量野外试验和室内实验的基础上,继承已有研究成果,大胆创新,破解了高原冻土、生态环境等世界难题,为青藏铁路顺利通车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贡献。

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全球气温的上升,青藏高原的冻土退化将会进一步加剧,这为青藏铁路路基稳定性造成了难题。原来在冻土地区进行工程建筑消极、被动的保护冻土的办法已时过境迁。如何在大时间尺度长时期保护冻土,成为世界性难题。为此项目组科学家根据在青藏公路、青康公路的科学实践积累,在继承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空间换时间”的思路,通过多次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积极保护多年冻土、冷却路基的新思路,为解决高温、高含冰量路基稳定性技术难题提供了科学途径。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数值模拟和仿真技术以及试验段工程实效监测等多个方面,提出了采用保温材料来减缓路基多年冻土融化和升温的作用;采用通风管、片石路基来有效为路堤提供冷却的思路;采用遮阳棚来有效减少太阳辐射对多年冻土的影响等。青藏铁路的建设部门充分考虑了该新思路,从青藏铁路工程设计之初均采用被动保护冻土措施,延缓多年冻土融化为主导设计原则和思路,已逐步转变为主动积极保护多年冻土、冷却路基的工程设计原则和从静态设计到到动态设计的思路。

冻土党支部刘永智研究员也成了该党支部的先进性代表,他长期在青藏高原工作,在近30多年来的青藏高原冻土试验研究中,他始终致力于现场实验研究工作,每年在野外的平均工作时间均在6个月以上,取得了大量高质量长序列的现场实测资料,为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建设提供了第一手观测试验资料。

另外,为科学合理设计路基,还就未来气温升高,科学回答了青藏高原冻土区温度变化趋势,解决了青藏铁路建设中的极为迫切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在考虑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等气候自然变化和温室气体变化的情况下,预测21世纪前50年与20世纪的最后10年相比,其年平均升温在0.5℃左右;与20世纪的最后30年相比,其年平均升温幅度在1.0℃以内。而且给出了这一升温的概率在0.64-0.73之间。这一科学预测的提出,无疑解决了青藏铁路建设中最具攻关性的难题,为科学、合理保护青藏铁路路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个伟大成就。回首青藏铁路的建设历史,充分展示了中华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充分展示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正如胡锦涛主席在青藏铁路通车仪式上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个伟大成就。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一成功实践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二、启示与思考

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是我国科研史上的又一伟大壮举,也是党支部建设和党员先进性建设的成功案例。回顾青藏铁路的建设历史和冻土党支部的先进经验,充分展示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推进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一)必须坚持围绕科研中心工作、抓好研究所党建工作。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既是党章对党组织职责定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建工作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通过冻土党支部建设的实践表明,研究所党建工作要紧扣研究所中心做好保障、紧随形势任务组织活动、紧贴业务工作提供服务,才能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冻土党支部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支部建设紧贴青藏铁路建设这个科研实际,注重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发挥党员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让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以科研中心工作带动研究所党建工作,以研究所党建工作促进科研这个中心工作。

(二) 必须立足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抓好典型引路作用。

发挥好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发挥好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是抓好研究所党建工作的关键。这“两个发挥”既是提高研究所管理创新能力和水平,密切干群的基础,也是研究所党建工作的目标和重要内容。通过冻土党支部建设的实践表明,只有立足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把加强党员的先进性作用与抓好典型引路作用结合起来,才能使研究所党建工作体现价值、有所作为。在青藏铁路项目建设中,冻土党支部在三位共产党员、项目主管冻土学家程国栋院士,共产党员、项目首席科学家马巍、吴青柏研究员的带领下,还有长期奋战青藏高原刘永智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中坚力量,他们注重发扬团队优势,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信心,无私奉献、挑战难关,为青藏铁路顺利通车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创新贡献。

(三) 必须解决党建设工作和科研工作“两张皮”的问题,抓好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融合。

研究所要注重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融合,注重各方面力量的整合,这既是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研究所党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长期研究所党建工作实践中探索出的新途径新方法。只有使研究所党建工作与研究所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密融合,只有使研究所党建工作与研究所科研工作这个中心工作密切结合,只有主动整合研究所党建工作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才能有效解决研究所党的建设和科研工作“两张皮”的问题。通过冻土党支部建设的实践表明,研究所要注重科研工作与党建工作的结合,注重在科研实践中培养优秀人才,注重以科研带党建,以党建促科研。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也促进了党支部的建设。

(四)必须落实研究所党建工作责任制,抓好组织建设。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良好的班子建设是组织建设的关键,支部委员会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党建工作做到科研第一线,做到科研人员的心中去。同时,必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才能促进党建工作的有利开展。党支部书记是支部党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作为野外单位,党组织的工作又有它的独特性。通过冻土党支部建设的实践表明,研究所要注重抓好党组织的建设,要注重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党旗在野外,在青藏铁路线上永远高高飘扬,让党员在最艰苦的发挥带头模范作用,这样才能信服群众,团结群众,使党的形象更加高大,以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

关闭页面
©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