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交流·案例
国科大:实施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体系
发布时间:2013-01-18 来源: 【字号:  

2010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对原有的研究生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做出了重大调整。2011年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党委扩大会议决定,根据中央关于改革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政治思想教育统筹改革。

2011年春季学期,在数学、物理、生命、资环、人文、管理6个学院进行了硕士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试点改革,并在试点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于2011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硕士生、博士生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指导思想与组织领导

本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通过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实际脱节、效果不佳的现状,发挥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主阵地的作用,系统梳理健全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学生的政治生活实际和政治成长结合起来,与学生日常管理和学生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带动和促进学生党建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学生活动组织的一体化。

本次课程改革在校党委领导下,组织工作在如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组成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筹改革工作小组,副校长马石庄任组长,总体负责课程改革的组织、协调。

二是成立中国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中心,具体负责制定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以及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三是抽调以人文学院优秀教师为主体的专家教授承担课堂讲授任务,同时抽调思想活跃的青年教师担当助教,培养后备师资。

四是由各院系党总支书记牵头,学校抽调青年骨干教师和管理骨干,组成工作组与辅导员队伍,负责日常管理和讨论课、社会调查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五是各院系结合教学班级具体情况,按40名左右的规模组建班级,在此基础上组建党支部和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书记是课代表,负责组织本班学生听课、研讨与交流。

有效的组织层级结构,保证了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与科研伦理”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三门课程,在2011~2012学年全面展开。

硕士生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计2 学分36 学时,在秋季学期开设。该课程主要是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背景下,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博士生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计2 学分36 学时,在秋季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结束后开设。该课程的特点是以社会调研为主。在集中讲解基本思想、主要问题和调研方法之后,选课的学生利用寒假的时间开展社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计为18学时。春季学期开学后,再利用2周时间(6学时)作总结、汇报、评比。“自然辩证法与科研伦理”是硕士生两门选修课之一,根据我院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作为硕士生必选课程。该课程计1学分36学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结束之后开课。

硕士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分为导论(课程介绍和问题导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我国社会当前面临的问题(挑战与机遇)五个模块。在教学组织上,主要采取专题讲座、主题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首先由专职教师就课程内容进行精细讲解,并布置相关研讨主题;然后,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研讨小组,就研讨主题搜集、汇总、提炼主题交流内容,并在全班阐述、交流;同时,各班级配备专职政治课辅导员,和班委会(班支委)一起参与教学管理和讨论交流。

博士生思想政治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分为三个单元模块,即:课堂讲授、假期调研和交流评估。其中,课堂讲授单元分三讲进行,主题分别是“回顾与展望: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发展的指导意义”、“反思与走向:厘清社会正义和民主法治的思想脉络”、“案例与探究:介绍认知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和典型案例”;假期调研是本次课程改革重要环节,参加课程的同学自行设定调研题目,利用寒假开展社会调查,旨在让学生们能够走向社会,走进社会,认识社会,从而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交流评估单元,主要由学生汇报调研报告,辅导员参与总结评估,通过班级交流、汇报,以及分析和凝练,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思政课改革的效果分析

为全面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成效,以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方案的完善,课程结束之后,学校对参加课程学习的同学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本次思政课改革,重点对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形式、组织方式等进行改革和调整,强化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增加了社会调查等实践内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同学们普遍认为,本次课程总体效果很好,集中授课、社会调查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新颖,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不仅使青年人深入社会调查现实热点问题,也增加了同学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另外,同学们对于将社会调查加入学生政治课的组织方式表示赞成,认为实践让大家更主动地参与了对社会的深度认知与了解,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在教学内容上同学们认为较以前丰富,授课方式也比较多样化,提升了同学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对国情的了解,也提升了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硕士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调查结果

硕士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问卷调查进行了两次,2011年春季的改革试点中有6个学院245名学生参与调查,秋季学期思政课改革全面实施后,共有12个院系5058名学生参与课程教学,回收调查问卷5000份。

(1)对思想政治课改革必要性的认可度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政课的改革是必要的。2011年秋季上课的学生中,认为思想政治课改革非常有必要的占49.52%,比春季学生的认可度提升了10.34%;还有39.9%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必要。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改革无所谓(占6.18%)或没必要(占3%),但从数据来看,认为改革有必要的学生比春季学生的比例增加了8.2%。

(2)对思政课改革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思想政治课改革获得了学生的普遍肯定。2011年秋季上课的学生中,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达到91.54%,其中非常满意的比率比春季试点班级提升了11.33%。由此可见,政治课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3)对思政课改革满意的原因调查

调查数据表明,2011年秋季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改革满意的地方依次是:“课程贴近社会历史与现实,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63.36%),“课堂讨论形式很好”(56.26%),“集中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52.46%),“本班同学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很好”(40.46%)。数据表明,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式创新等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可。

(4)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思政课改革是否真正取得成效,主要看其对学生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两次问卷调查显示,参与思政课学习的学生仅有约3%左右的学生反映没有收获,多数同学表示通过课程学习,收获很大,其收获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增进了同学间的沟通和交流、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在思想认识方面有提高、在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

(5) 思政课改革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

调查显示,思政课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超过70%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加深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还有约半数的学生认为课程学习使他们增进了社会责任感、促进了对国情与历史的了解、学会了换位思考。

(6)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

调查发现,在对自己学习态度的评价上,秋季学期参加学习的学生中,有65%的同学积极参与,比春季学生25.71%高出39.37%;而随大流的学生中,秋季学生(26.9%)比春季学生(48.98%)少22.08%。从数据可明显看出,秋季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问卷调查结果

依据学生思想政治必修课程统筹改革方案,博士生思想政治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自2011年12月12日至2012年3月16日进行教学改革组织实施。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学生共有2573名,分为79个讨论班。课程结束后,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73份,回收2541份问卷,回收率为98.8%。

调查显示,博士生思想政治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教学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特别是通过课堂讲授、假期调研和交流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既深化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走向社会,通过调研了解国情和民情,促进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全面思考,提升了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

(1)对思想政治课改革必要性的认可度

数据表明,参加学习的博士生中有37%的同学认为本门课程的改革非常有必要,48.6%的人为有一定必要;认为无所谓、没必要的分别是9.1%和3.2%。另外,有1%的同学不知道是否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总体而言,需进一步深化对课程的改革,同时,对某些学生不正确的学习心态需进一步有效引导,促进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提升。

(2)对思政课改革的满意度

数据显示,84.4%的学生对本次政治课改革的表示满意,其中比较满意占65.8%,非常满意占18.6%;也有9% 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占2.9%,2.7%的同学觉得无从判断。

(3)对思政课改革满意的原因

同学们对博士生政治课改革满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假期调研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47.8%)、撰写调研报告有助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46.8%)、授课内容贴近学生思想实际(44.2%)、交流评议环节丰富多彩,成效显著(40.1%)、集中授课老师水平高,教学效果好(29.8%)

(4)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同学们认为自己在本次博士生政治课中的主要收获是:锻炼了实践能力(63.2%)、开拓了视野(47.1%)、增长了知识(40.7%)、提高了理论认识水平(29.4%),但也有6.2%的同学认为无收获。

(5) 思政课改革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

在思想认识方面,通过课程学习,同学们的收获主要表现在:加深了对当前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的认识(71.6%),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49.5%),促进了对当代中国国情的全面了解(47.3%),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25.5%),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与信念(21.4%),也有4.8%的同学认为无影响。

(6)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调查显示,同学们通过学习,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方面的主要收获是:更加认同马克思主义不能教条化,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解决中国问题(56.7%),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认识(56.6%),在解决中国问题方面,中国马克思主义还需要不断创新(56.3%),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5.7%)。

(7)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

同学们在对自己在本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的评价是:积极参与(61.2%)、随大流(27.1%)、消极对待(17.9%)和得过且过(5.7%)。同时,也有近1/5的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有消极情绪,在学习过程中得过且过,这值得在后续改革中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多方面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四、小结

通过一年多的改革与实践,证明本次学生思想政治课成改革取得了比较显著成效。

本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既注重硕士生课程与博士生课程的在课程内容上的衔接和连续性,在授课模式、教学组织方式上又有所区别,从而保证了课程设置的层次性和连续性。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讨论、参加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民情的了解,进而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证明了这一改革的导向性和实效性。

同时,实施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与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结合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初步探索出了解决思政课程和学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问题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深化完善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奠定了基础。

关闭页面
©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