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图片新闻 会议动态 视频访谈 中科院之声 两会时评 媒体报道 历年回顾 聚焦科教 热点话题 链接
  您的位置:首页>中科院之声
李邦河院士:为孩子减负是出大师之需
发布时间:2012-03-05 来源:科技日报 付毅飞 【字号:  
“小学奥数,荒唐透顶。”中科院院士、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邦河委员,3月4日在小组讨论会上几乎拍案而起。
这位在微分拓扑、低维拓扑、偏微分方程、广义函数等诸多方向均取得重要成果的数学家,看到如今的小学奥数题却觉得头晕脑涨。“列出1、11、121,问接下来应该是多少,我不明白,逼着孩子做这些题到底有何意义!”

他的发言引起了委员们的强烈共鸣。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戴小雁委员表示:“由于学业负担过重对中小学生的残害,造成有能力的国人纷纷放弃国内教育。学习没有快乐,何谈创新能力?”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邵秉仁委员更是赞其“掷地有声”,表示这应作为该小组的联名提案。

李邦河认为,“玩”是学龄前儿童的天职,然而家长却往往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小就开始向其施加压力。

“最近常从某培训机构门前走过,天天看到‘全年学前班某日前报名优惠2000元,学前快车班火热报名中’的霓虹灯广告反复滚动,我的心……”他显得颇为无奈。

进入小学、中学,孩子更是背负了沉重的学习压力。李邦河说:“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和童趣,在学校要面对大量应试题目,课余时间几乎都在上各种补习班。如此教育,怎能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

“钱学森之问”犹在耳边,早已成国家之急,可对一般家庭来说,成大师太难,孩子能考上好大学足矣。这使李邦河十分忧虑。

他说,有些孩子小学、中学学得很辛苦,进入大学后颇有“解放”之感,立刻松弛下来,成绩也一落千丈。其实大学的高深学问,却是真正需要用功才能学到手的。

“小时累死,大学玩死,累死快乐何在,玩死何以成才?”他叹道。

李邦河认为,人才成长的时间规律是“玩于学前,立志于十五,识真才于三十,知大师于四十”。他表示,真正有才华,在中小学学得轻松而胸怀大志者,方会以浓厚的兴趣,学习大学里的各门功课,务求彻底掌握。考出好成绩,已非他们的目标,而是他们真正学得好的表现之一。

据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十分顽皮,小学没能按时毕业,初一数学还要补考。但是华罗庚在初二时开始用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8岁就完成了数学名著《堆垒素数论》。

“能成大师的孩子,小时候往往学得轻松,保持好奇心,长大后才会对高深学问产生渴望。”李邦河说。

他多次发出“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呼吁,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却出现“教育部门减,社会就加;学校减;家长就加”的问题。

“家长要加,别人无法干涉。但教育部如能做到让中小学课程的设置少而精,只学最基础的东西,各级考试都不许超出教育大纲范围,家长还能加到哪去?”他说。

另外,各名牌大学为了争取优秀生源费尽心机,实际上争来争去,无非还是高考状元以及各种竞赛的优胜者。“什么样的自主招生,能断定一个18岁的青年能成大才?”

对此,李邦河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负担,应做三方面改变。

“在正规的学习和考试中,应把奥赛类的题完全赶出去。如果违反,必严处之。”他说。

同时“英语热”也需降温。“英语有其重要性,但多用于此,则必少用于彼。人生的策略是否正确,要看‘孰先孰后,孰轻孰重’的安排是否得当。”

此外,要使减负变为校方和老师的自觉行为,必须否定以升学率评优的急功近利做法。他认为,评价一所学校,要看学生30岁后的成才率,40岁后是否出大师,而不能以升学率为标准。

“像华罗庚这样的学生,放到现在可能小学时就被淘汰了,根本成不了大师。”他说,“为中小学生减负,保护好青少年的好奇心,杰出人物才会蹦出来。”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