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图片新闻 会议动态 视频访谈 中科院之声 两会时评 媒体报道 历年回顾 聚焦科教 热点话题 链接
  您的位置:首页>两会时评
多些这样的呼与应
发布时间:2012-03-11 来源:科技日报 张显峰 【字号:  

两会上,有一些场景让人欣慰:因没完成去年的控制氮氧化物任务,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北京代表团向人大代表检讨;因去年的物价涨幅未实现4%的控制目标,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人大记者会上自我批评;面对政协委员葛剑雄“考研泄题事件”的质询,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当场回应……

透过这样的呼与应,不难看出:一些政府官员对自身定位更加准确,民众的利益诉求在公开博弈中更受重视。尤其值得珍视的是,这代表着一种常识的回归:两会本就应该这样开。

但在很多情形下,和官员平等对话并不易,让官员认错更不易。无论是两会会场,还是平常的政治生活中,这样的呼与应还不能说是常态。很多官员面对代表委员的“炮轰”,仍旧习惯于裹着“防弹衣”,甚至摆出一副威严不可侵犯的架势。

要让这样的呼与应成为常态,代表委员首先要认识自己的角色,理直气壮行使手中的权力。有时候,并不是官员不愿“应”,而是代表委员不会“呼”。如果留心观察,两会上的“哑巴委员”“举手代表”大有人在,甚至有的代表委员张口“领导”闭口“汇报”,如此谦卑的姿态,哪还有半点质疑的勇气?

要让这样的呼与应成为常态,政府官员也应补上所缺的民主政治课,明白自己在两会政治体系中,是被监督的对象,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明白回应代表委员的质询,就是回应民意。当然,回应须是坦诚务实的,而不是敷衍塞责。

这样的呼与应当然不应止于两会。我们更期待,它能从两会开始,走向政治生活的每个细节,成为官员理政的习惯。只有这样的呼应真正成为常态,民意才不会像赶春运一样,拥挤在十几天的两会会场上,政府的决策也才可能更加接近民意的期待。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