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重要新闻
中国科学院评出2010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
来源:

  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宣布授予日本东京大学岩本爱吉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斯蒂芬•波特教授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副校长逯高清教授“2010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 同时对专家合作单位——北京生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属研究所给予表彰。

一、奖项背景 

  为表彰和奖励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外籍科技与管理专家,促进国际科技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和“四个一流”建设,扩大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中国科学院于2007年设立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

  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主动与中国科学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国外机构和外籍人员不断增加。不少著名外籍科学家与中国科学院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在交流科学思想、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促进双边或多边战略合作以及开展项目合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设立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表彰和鼓励一批优秀外籍科技专家,对于进一步激励外籍专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事业、进一步扩大中国科学院的国际影响、进一步提高中国科技界的国际地位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在奖项评审过程中坚持标准和明确导向。奖励对象,第一要有助于发展新兴学科领域;第二要有助于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及世界一流科学家建立稳固的战略科技合作伙伴关系;第三要有利于我国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学术后代的培养;第四要有利于交流新的科学思想、新的仪器设备和新的创新资源;第五要有利于创造团队合作的学术氛围,促进具有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产出。

  2007年至今,已有8位外籍专家获得“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并经推荐,均获得了当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二、2010年度中科院国际合作奖获奖专家 

  岩本爱吉教授 日本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教授,在内科感染症和微生物学的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以HIV感染症为主的研究成果,目前任国际艾滋病学会亚太地区代表、日本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附属医院院长、日本艾滋病学会理事长、日本厚生劳动省艾滋病动向委员会委员长。

  2003年以来,岩本教授多次访问中国,为促成2005年中国科学院与日本东京大学之间的合作协议的签署做出巨大贡献。在此基础上,岩本教授成功申请了200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所资助的“新发、再发传染性疾病研究基地建设项目”,联合我院微生物所及生物物理所分别建立了“分子免疫学与分子微生物学联合实验室”和“结构病毒学与免疫学联合实验室”。 2006年我国科技部和日本文部科学省正式批准上述两个实验室作为中日两国政府级合作项目。五年来,日方对上述两个联合实验室的经费投入达到1.5亿人民币,并先后派遣5名日本研究人员长期在联合实验室工作,同时中方数名研究人员在日方实验室长期工作。上述两个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对中日两国在微生物学免疫学、传染病学的合作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中国科学院和日本东京大学已决定从2010年开始进行为期五年的第二期合作。岩本教授积极致力于推动我院北京生科院与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的合作,使双方合作范围和规模在中日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加深双方合作的深度和水平。

  斯蒂芬•波特教授 美国华盛顿大学第四纪研究中心教授,在国际第四纪科学领域享有盛名,对第四纪地质学尤其是第四纪冰川学与地貌学有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杰出贡献。1995-2003年连续两届担任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主席,1991-1995年担任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副主席,主编“Quaternary Research”杂志,在Nature、Science等权威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作为主要执笔人编著的《The Dynamic Earth, An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Geology》成为全美地质教科书,并再版多次。先后获得耶鲁大学本杰明-西里曼奖 (1962)、华盛顿大学教育成就奖 (1965)、美国第四纪联合会事业成就奖 (2004)、美国地质协会Kirk Bryan奖(2004)、被美国第四纪联合会、美国地质协会授予事业成就奖(2005)。

  斯蒂芬•波特是中国科学院院聘客座教授,一位热心中国黄土研究的专家。2007年受中国科学院邀请作为 “爱因斯坦讲席教授” 来中国科学院讲学。他与安芷生院士合作首次在中国黄土沉积中检出Heinrich事件,并成功与北大西洋沉积物进行了对比,指出了气候的遥相关,为区域与全球动力学联系等研究做出了理论上的创新。多年来他与中国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对青年科学家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内许多年轻的第四纪科学家都从他那里受到过教诲与指导,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已经在相关领域成为骨干,为我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逯高清教授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副校长、纳米技术首席教授,纳米多孔材料、吸附与催化、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国际著名科学家,在Nature、J Am Chem Soc、Adv Mater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2010年成为材料科学领域ISI高引用科学家(ISI Highly Cited Researcher)。2002年当选为澳工程院史上最年轻的院士,两次被澳联邦政府聘为联邦教授(Federation Fellow)。2004和2010年两度入选澳工程师学会前100位学术、科研及企业界最有影响的人物。现任澳大利亚工程院董事会董事,曾任澳总理科学工程与创新理事会专家委员、《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J. Colloids and Interface Science 编辑和其它12个国际期刊的编委。

  逯高清教授与中科院多个研究机构建立了长久的良好合作关系,特别是与金属所和大化所在清洁能源用材料领域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在6年间就到访金属所多达19次,合作招收博士生7名、硕士生3名,已有4名研究生到其实验室进行一年以上的联合培养;他还积极推动澳科学院、工程院与中科院的合作:如2005年向中科院提交了《新能源材料进展与展望》报告,为新能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指明了方向, 2007年作为澳工程院和科学院代表参加了第四届中科院论坛,为中科院在清洁能源材料等合作研究方向出谋划策,推动了中科院在太阳能光催化、储能等清洁能源用材料领域的发展。

关闭窗口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