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图片新闻|会议动态|视频访谈|中科院之声|两会时评|媒体报道|历年回顾|聚焦科教| 热点话题|链接
您的位置:首页 > 2010年“两会”中科院之声
学术腐败已演变成“癌症”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雷宇 张国 发布时间:2010-03-15  

3月11日,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张伟平委员做客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两会直播间”,畅谈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问题。 

过去几年里,进入张伟平院士视野的学术腐败还真不少:上海交大“汉芯事件”,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抄袭风波,武汉理工大学校长被指论文抄袭…… 

作为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葛剑雄也亲自接待和处理过不少关于学术腐败的投诉。在他看来,“学术腐败行为已经演变成了‘癌症’。” 

张伟平院士甚至认为,这种潜移默化的风气,比癌症更可怕。他举例说,前不久,浙江杭州有人花了笔钱,得了“国际最高奖项”,传为笑谈。花钱买个小荣誉,有的人不会意识到这是违规。但这种事情做多了,就容易上升为学术不端。 

葛剑雄指出:“从学术腐败的角度来讲,涉及的层面越来越高,手段越来越卑鄙,而且往往出来以后有‘掩护’的——任何院士、校长如果论文剽窃或者作假被发现,都会推给学生。” 

另一种“掩护”来自更高层,藉此,个别学术腐败分子即使被人揭发,也过得逍遥自在。 

谈到学术腐败的成因,葛剑雄说,学术腐败是跟社会腐败相关联的,学校毕竟不是象牙塔。

此外是制度上的不合理。葛剑雄算了一笔账:我国每年差不多招收近5万名博士,每名博士生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这就是10万篇,而且“教师也要发,领导也要发”,学生就只有找杂志的增刊,花钱买版面。

在制度层面上,葛剑雄认为,目前国家和社会对学术界提出了过高的目标,又把过高的目标跟单位的荣誉、地位、资助和官员的升迁,通通联系在一起。

在应付一些上级部门的评估时,很多学校提交的材料里都搀着水分。葛剑雄听一些老师私下说过,“没办法,学校说了,如果大家不这样,那我们学校就要被淘汰”。 

10年前,葛剑雄在复旦大学担任历史地理所所长,时常感慨自己有些“双重人格”。“作为教授我坚决反对学术腐败,决不妥协,但是同时我又担任所长,作为所长我不得不向现实投降,因为不仅是为了我,还为了我的同事和学生。” 

“官本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张伟平院士说,一些人当官以后,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明明不参与学术研究,却愿意署名或者“被署名”发表学术成果,学术腐败就诞生了。 

葛剑雄指出,当权力进入学术,就容易滋生腐败,比如有人一旦被提拔为副校长,马上就成了教授,似乎官越大,就表明学问越高。 

学术规范教育的缺乏,也是学术腐败的一个成因。前几年,葛剑雄收到的硕士、博士论文,经常没有写明学术史,而且不写清楚这个领域前人做过什么,“关键是导师没有教。” 

到底有没有一剂猛药,能够遏制学术腐败? 

张伟平院士认为,没有什么猛药可以根治。根源不在学术腐败本身,而在整个大的环境。“大家都这样,如果自己不抄就会吃亏。这个时候如果下药治一两个人可以,但治理好整个大环境是很难的。” 

葛剑雄则开出了一些“常规药”,如权力的阳光化,真正的自主办学。 

葛剑雄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议,在普遍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基础上,设定一个期限。这个期限以前,除非有人追究法律责任的学术腐败问题,一般不予追究。让大家把以前的个人简介和学历、学位里的水分去掉,从以前的阴影中解脱出来,使大家干干净净,“关键是今后要从严”。 

“上梁不正下梁歪”,“一只苍蝇就可以坏掉一锅好粥”,张伟平院士用两句俗语总结学术腐败的根源与现状。他建议年轻人把眼界放远一点,与国际接轨,不要为了蝇头小利而走偏。 

“已经到了需要全国一起来整顿学风的时候了”,葛剑雄说,全社会都要承担起责任,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需要自重、自尊,“你在勤勤恳恳做,大家是会承认的”。

两会时评 更多>>
“我们可以走出一条光明的路”
团结奋发进取 不负人民重托
发挥节能减排的“调”“控”作用
“低碳热”折射发展方式之变
感激之情与敬畏之心
“抢话筒”应是议政常态
王委员,你不必说“得罪了”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当校长的“副部级”拿掉以后
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巨大
请让基层代表多发言
大力推进大学创业教育
“后危机时代”不宜说得太早
相关链接  
中国政府网2010年“两会”专题
人民网2010年“两会”专题
新华网2010年“两会”专题
中新网2010年“两会”专题
新浪网2010年“两会”专题
腾讯网2010年“两会”专题
© 1996 - 2010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Email:webeditor@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