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图片新闻|会议动态|视频访谈|中科院之声|两会时评|媒体报道|历年回顾|聚焦科教| 热点话题|链接
您的位置:首页 > 2010年“两会”聚焦科教
科技界政协委员诉说“廉洁的苦恼”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唐婷 操秀英 发布时间:2010-03-11  

“有个项目申请人给我送了一盒茶叶,人走了打开一看,里面居然是一个信封,信封里竟然装着厚厚一沓钱,”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协委员告诉记者,“我赶紧给他退了回去。”

这位委员是某科研领域的知名专家,曾多次参加科研项目评审会。令他吃惊的是,项目申请人对评委们的信息了如指掌,几乎每次都能很快就找上门来。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陆健健委员也很纳闷:“很多时候连评审专家都还不知道自己是评审组成员,但被评审单位和个人已经来打招呼了,真是莫名其妙,这名单是怎么泄露出去的,他们有什么渠道,我也不知道。”

“现在我有经验了,凡是拎袋子来的,我都会当面检查,看里面夹带什么东西,茶叶还勉强可以接受,钱绝对不行。”上述那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委员说。

一些科技界的政协委员表示,这种项目公关现象并不少见,甚至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科研“经纪人”。这些人擅长“跑项目”,从项目经费中提成后,将项目再“发包”给其研究生或其他科研人员,等到成果出来还可以“挂个名”,有利于进行下一轮项目申请。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委员分析说,大家热衷于申请项目的原因之一在于,科研经费是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很多科研单位把科研经费数量当做一个评估标准,在申请实验室评估时不仅提到有多少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还要写上有多少科研经费,而科研人员评职称也要看经费数额。“这就导致科研人员不停地要钱,把申请经费当成最终目的,钱越多表示成果越大,而不是看你真正做出了什么成果,研究本身的内涵和目的已经无关紧要了。”

而且,还有一些人能从项目中获利。陆健健说,有些人甚至从这里拿钱来买房买车。“科研经费很多集中到了‘奸商型’学者手上,他们完全是在用商业规则而不是学术规范来做科研,不会公关的人很难拿到项目。”

当拿经费变成目的,科研就被扭曲了。朱清时表示,有的中青年学者,从国外回来后就变成“老板”了,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申请经费、应付评审、开各种会,反而没时间做科研。“这恰好是目前中国科研界最致命的问题,也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个注解。”

朱清时认为,科研人员应把出成果当成最终目的,这种最纯朴的科研价值观不能丢。他还提到,中科院上海神经所所长蒲慕明的做法值得提倡,“他并不鼓励过多申请经费,在他们所里有人要申请项目,都要经他把关,他认为有必要的才会批准”。

两会时评 更多>>
“我们可以走出一条光明的路”
团结奋发进取 不负人民重托
发挥节能减排的“调”“控”作用
“低碳热”折射发展方式之变
感激之情与敬畏之心
“抢话筒”应是议政常态
王委员,你不必说“得罪了”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当校长的“副部级”拿掉以后
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巨大
请让基层代表多发言
大力推进大学创业教育
“后危机时代”不宜说得太早
相关链接  
中国政府网2010年“两会”专题
人民网2010年“两会”专题
新华网2010年“两会”专题
中新网2010年“两会”专题
新浪网2010年“两会”专题
腾讯网2010年“两会”专题
© 1996 - 2010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Email:webeditor@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