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第三届学部学术年会
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年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2-06-14 来源:院士工作局 【字号:  
 

6月14日上午,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年会在京西宾馆礼堂举行。费维扬、蒲慕明(外籍)、徐建中、欧阳自远等4位院士分别作了题为“关于发展低碳技术的几点思考”、“大脑的可塑性”、“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和科学问题的一些分析”、“中国月球探测的初步成果与太阳系探测的初步设想”的学术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学部主席团秘书长曹效业,以及参加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的院士出席了报告会。参加学术年会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在京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京部分高校的师生等千余人。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朱作言院士主持了报告会。

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年会是第十六次院士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综合性主题报告会和专题性报告会两个部分。综合性报告会的选题结合了社会广泛关注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学科发展前沿。专题报告会则更侧重中青年专家,特别是新当选院士,重点阐述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学术前沿的重要发展。本届学术年会有4位院士作综合性大会报告和72位院士作专题性报告。

费维扬院士在报告中提到低碳发展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至今尚无通过“低碳”模式实现快速工业化和大规模城市化的实例。

费维扬院士的报告调研了各国低碳技术特色,他认为,根据国情有重点地加速低碳技术研究和应用极为重要。报告通过对节能的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等低碳发展途径的分析,强调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要性;通过对我国现代煤化工发展的剖析,指出煤制烯烃和煤制油品等现代煤化工既对保证我国能源安全、降低石油和石化产品对外依存度具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存在用水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投资较高等问题,为此他进一步指出,加强协同创新和科学、有序地推广低碳技术极为重要。报告也提出了加强宏观调控和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低碳发展路线图以及围绕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争取尽快突破我国最急需的关键低碳技术等建议。

蒲慕明院士在报告中提到,二十世纪现代生物学的高速进展,使我们对大脑在分子及细胞层面的了解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各种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和功能,都已十分清楚。同时对大脑的功能,如感觉信息处理、学习记忆和认知机制、感觉与运动系统的调控等也开始有所理解。在这些进展中,最关键的一面就是对大脑可塑性的理解,因为可塑性是所有大脑高等功能的基础。

蒲慕明院士的报告指出大脑可塑性是指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可因不断使用而改变。他回顾过去五十年来人们对大脑可塑性这个问题的探索,尤其是对神经环路中信息储存机制的研究。此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便是发现短时间的神经环路活动可引起突触传递效能的长时期变化,即所谓的长时程增强或抑制的现象。这种突触传递效能的变化也可导致突触连接发生结构上的变化。现在普遍认为神经活动引发的长时程突触的可塑性是大脑可塑性的细胞基础。大脑可塑性不但是正常脑功能的特性,它也反映了大脑在病态时的可变性。对大脑可塑性的理解也为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新希望。报告讨论并提出了各种基于大脑可塑性对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新思路。

徐建中院士在报告中提到航空发动机技术作为军、民用飞机的主要动力在国防安全、空中运输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作为高科技尖端技术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徐建中院士的报告系统描述了航空发动机的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述了我国以吴仲华院士、师昌绪院士以及中航工业公司的杰出代表吴大观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的重要贡献,指出了未来发动机的发展趋势,即:进一步提高军用航空发动机的推重比,进一步改善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经济性,进一步提高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研发安静而清洁的发动机、多电或全电发动机、智能发动机、超音速军、民用航空发动机,以及开展新型发动机的创新研究。报告深度在剖析了航空发动机的科学问题的基础上指出,航空发动机是综合的高技术,特别是其中的高压、高温、高速、旋转和化学反应交织在一起,涉及许多科学技术领域,也有众多的基础科学问题需要解决;虽然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与国外有较大差距,但是只要我们发挥全国优势力量,进行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这种差距就有望迅速缩小。

欧阳自远院士在报告中提到月球探测一般可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与建设月球基地三阶段,月球探测作为人类深空探测的前哨站,对于推动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欧阳自远院士的报告首先系统论述了嫦娥一号的进展与成果以及嫦娥二号的使命与进展。他指出,嫦娥1号绕月探测卫星对月球开展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探测,对月球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化学与矿物成分、岩石类型、月壤层厚度与氦-3的资源量及分布、近月空间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离子等领域开展探测。嫦娥一号卫星在轨运行495天,搭载的8台(套)科学仪器工作正常,一共取得1.37TB的原始科学探测数据和4TB科学数据产品,并已发布给全国和全世界的科技工作者开展探测数据的应用研究。已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取得专利100多项和国家标准与规范20多项。嫦娥2号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为嫦娥3号软着陆月球作了先导与演练,圆满实现了工程目标与科学目标。全月球7米分辨率全月球数字影像图在空间分辨率、影像质量、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镶嵌精度等方面优于国际同类全月球数字产品,是目前最高水平的全月球数字影像图。虹湾地区的1米分辨率地形影像图,为嫦娥3号的软着陆提供了重要条件。当前嫦娥2号已经在L2点对太阳活动进行探测。报告还对深空探测工程的后续发展进行了展望,报告介绍2013年将发射嫦娥3号将开展着陆器就位探测与月球车巡视探测的联合精细探测;嫦娥5号将执行月球采样并返回地面;全面探测太阳系的方案论证正在积极推进中。

四位院士的报告从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健康角度,结合有关科学研究成果,以翔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表达了自己的思路和建议。

费维扬院士作报告

外籍院士蒲慕明作报告

徐建中院士作报告

欧阳自远院士作报告

学术报告会现场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