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第 113 期
(2017-08-08)
 
“指兔子”的那位科学家走了
文章来源: 文汇报 许琦敏 发布时间: 2017-08-03

中国科学院院士蒋锡夔。(资料照片)

  2017年8月1日上午9点,中国科学院院士蒋锡夔先生安详地走了,我国有机化学界少了一位引领学科方向的学术泰斗。

  2002年,蒋锡夔的“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当时,他用这样一句话描述这个无比晦涩的课题:“原来,胆固醇硬脂酸酯的‘饱和链’可以像小姑娘的头发一样鬈曲!”

  总结自己20多年科研“寂寞长跑”,他提出了一个“猎兔”理论:一个科研团队,需要有“指兔子”的人,也需要有“打兔子”“捡兔子”的人,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蒋锡夔曾为自己喜爱的德沃夏克《新大陆交响曲》填词,前面两句是:“遥远的天边,有一颗属于我的星星。”他解释,星星代表理想,他的理想是追求源于自然的真善美。

  研究不能只讲“有没有用”

  1926年出生的蒋锡夔,在91岁高龄时离世。近几年,他一直卧于病榻。早在2005年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时,他已是步履蹒跚,不过,即使坐着轮椅,他依旧坚持每周一、三、五上午,去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办公室阅读文献,与年轻人交谈。

  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你们超越我,这才是我最大的成功。”

  然而,这座高山,要超越谈何容易!作为世界著名物理有机化学家和有机氟化学家,我国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蒋锡夔发明了氟烯烃与三氧化硫反应合成磺内酯的新反应,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他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块氟橡胶,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他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第一个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

  尽管做了很多“有用的研究”,但蒋锡夔却念念不忘“没用的研究”。1971年,就在“无用的”基础研究基本停滞的年代,蒋锡夔提出了当时中科院首个基础研究课题组的方向——含氟烯烃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蒋锡夔课题组的研究员计国桢说,蒋先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这个课题已吸引了他十多年。因为蒋锡夔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解答,可能会在日后改变有机化学界。终于,二三十年后,他带领团队取得的成果改写了国内外教科书,被国际学术界用“里程碑”来赞誉。然而,成果的实际用处依然“暂时不明”。

  2002年,这个坚持了近20年的课题,终于获得已空缺多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然而,这么多年中,科研投入总共才250多万元,还是靠课题组成员搞横向课题补贴的。最窘迫时,因添不起设备,他们不得不集齐样品去别的实验室“借光”——而蒋锡夔却付诸一笑,因为好奇心的满足,带给了他最大的快乐。

  “猎兔理论”和“三敢”“三严”

  在有机所,流传着一个“猎兔理论”:一个完善的团队中,必须有经验丰富和视野宽阔的人“指兔子”,有精通“猎捕”工具的人“打兔子”,还要有擅长“烹饪”等技术的人“捡兔子”。这个理论的源头,就是蒋锡夔课题组。

  在实验室,蒋锡夔无疑就是那个指出“兔子在哪里”的人。他对团队,或者说“打兔子”和“捡兔子”的同事们要求极严。通常只要求一个条件下获得的实验数据,蒋锡夔却可能会要求做四到五个不同条件下的实验,如果得到的参数都相同或在误差范围之内,才能彻底证明结果的可靠性——哪怕有的实验一次要持续几天。

  蒋锡夔团队获奖成果的主要论文发表在上世纪90年代初,而之后近10年,他坚持不申报奖项,而继续完善实验数据,让结论足以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浮躁是科研最大的敌人之一,而“指兔子”的人,最有责任抵制这些诱惑。

  根据多年亲自“指兔子”“打兔子”的经验,蒋锡夔总结出“三敢”和“三严”来要求课题组的每个人。“三敢”就是敢想、敢做、敢否定自我。他要求研究生有一个踏踏实实的理论基础,然后进行独立的创造性思维。他的学生说,蒋先生总是鼓励学生和他“抬杠”。但这必须建立在“三严”——严肃的科研态度、严密的思想方法和严格的工作作风的基础上。

  以德为先的大家风范

  提到蒋先生的大家风范,学生都能说出一堆例子:他总是按住电梯门,让别人先走;蒋先生给我们改论文,连标点、拼写错误都会改;蒋先生招生面试,一不问分数,二不考技术,先问品质——“你是来干什么的?你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你来上海读研究生是为了上海的户口,或者出国,就要请你考虑考虑,这是非常不妙的!”

  学生赵新回忆说,有一次,他的一篇工作月报中有一个符号用得不规范,蒋先生指了出来,希望他严格按照标准使用。同时,蒋先生又对学生关心照顾得十分细致。就在赵新出国前夕,蒋锡夔请他去家中吃饭,提醒他一些美国生活的细节,“美国人习惯用花体书写,他怕我不认识,就将26个字母的花体全都写下来,帮我辨认。”这一缕细致的温暖,赵新一直记得。

  “以德为先”“以德为本”,这样的词语总是不断出现在蒋老的言谈中。他把“德”归结为十个字:忠、诚、公、明、信、厚、谦、智、勇、恒。其中,“忠”和“诚”是根本:“忠”就是要有忠于祖国的献身精神,只有这样才会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诚”就是要诚实,实事求是。

  蒋锡夔用全部生命实践着“德”,一生光明磊落、表里如一。正如他的弟子在寄给他的贺年卡上所写:先生所授治学之道,一生受用;先生所立做人品行,一生铭记。

  人物简介

  蒋锡夔,1926年9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5年,他冲破美国政府的层层阻挠回到祖国,从事国防建设中的有机氟材料研究工作,率先研制成功一系列氟橡胶和氟塑料产品,为我国国防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长期致力于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在疏水亲脂作用驱动的有机分子簇集、自卷以及解簇集现象和自由基化学中的取代基自旋离域参数的建立和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原创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和上海市科技功臣等荣誉称号。

  (原载于《文汇报》 2017-08-03 07版)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