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第 106 期
(2017-06-20)
 
【科技日报】把癌症变成可控 慢性病,他说“行”
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 吴长锋 孙策 发布时间: 2017-06-19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建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于癌症激酶靶点的高通量细胞筛选库。这一筛选库的“缔造者”正是刘青松团队。中央电视台将这一成果评价为“该细胞库的建成,将为抗肿瘤新药研发提供有力支撑”。该项成果的背后,是这位项目负责任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刘青松朴实的愿望——“希望将来有一天把癌症变成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通过吃药来控制病情……”

  抑制“激酶”活性

  时间回到2012年,那时的刘青松结束了在哈佛大学医学院6年的博士后研究生活,34岁的他准备打点行囊回国。

  2012年7月,刘青松与同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的妻子刘静,以及好友王文超、任涛一起来到安徽合肥,加入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组建了肿瘤药物学研究团队。除他们外,团队还有18名海外留学人员,分别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芬兰等国家。

  攻克癌症的梦想,让这群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目前公认,癌症是无法完全“根除”的。刘青松说,癌症之所以难以完全治愈,一方面是因为癌症的发病机制多种多样。同一癌症,不同人的发病原因可能不同。另一方面,癌细胞变异过快,“种子”癌症细胞很难弄清楚。

  由于化疗、放疗、手术等传统癌症治疗方式的副作用较大,近年来,癌症的精准个性化治疗成为热点。刘青松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许多肿瘤的发生是由某些与生长相关的“激酶”发生异常活化而引起的。

  “精准靶向治疗为战胜癌症找到了希望。”刘青松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通过研发针对突变激酶的“靶向药物”,有效抑制这些激酶的活性,从而达到抑制癌细胞增长的目的。“靶向药物”可精准抑制致癌靶点,控制癌细胞的生长,而不会波及正常细胞。因此,相较放化疗等常规治疗手段,靶向药物治疗不仅精准,还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带瘤生存的质量。

  “试管里的病人”

  锁定了目标,刘青松团队从零开始,用四年多的时间,针对目前临床常见的癌症相关激酶靶点,构建了仅依赖于目标靶点基因生长的大型癌症激酶细胞库。由于该技术体系模拟临床癌症病人在基因层面的发病机制,因而又被称为“试管里的病人”。

  目前,刘青松团队构建的细胞库囊括了与肿瘤发展相关的近70种主要激酶靶点,涵盖了绝大多数在临床肿瘤病人身上发现的与临床治疗、耐药性等相关的突变,细胞种类已达到150余种。

  “对于药物研发来说,不仅要确定药物的疗效,还要明确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副作用。”当问到这个细胞库的作用时,刘青松说,他们建立的细胞库,因为仅依赖于单一的激酶基因生长,所以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药物对激酶靶点的打击活性,同时表明药物的作用机制。

  “由于我们的细胞库涵盖了70多种不同的激酶,因此可以快速判断药物对除了目标靶点之外的其他激酶的作用,从而有效评估药物的靶点选择性,对药物在临床上可能产生的机制性毒副作用进行预测。”刘青松说。

  筛选有效“子弹”

  “‘靶子’已备好,接着就是研发、筛选有效的‘子弹’。”刘青松说,团队要从成千上万种化合物中挑选出有研究价值的“苗头药物”,但人工筛选的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准确性也比较低。

  2013年,刘青松团队自主开发了国内首个将高通量靶向基因测序技术与高通量体外药敏检测技术相结合的肿瘤精准治疗技术体系(HDGS),利用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对肿瘤病人的原代癌症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高通量药物敏感性检测,为肿瘤患者最大限度地筛选出可用之药。

  他们建成的高通量药物筛选和测试技术平台,采用自动化操作系统,可实现自动分液、自动加样和自动检测一整套的药物筛选流水线作业,能达到每天完成10000个药物筛选测试的水平。

  利用这些条件,团队针对白血病、淋巴癌、肺癌、甲状腺癌等癌症开发了一系列的激酶抑制剂,申请了30多项中国和国际专利,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文章。与此同时,该团队与安徽省本地的药物研发企业进行合作,今年就有一个针对白血病的创新药物要向国家监管机构申请临床试验。在未来的三年间,预期会有数个创新药物提交临床实验申请。

  为了尽快实现这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刘青松团队还在中科院、地方政府以及社会资本的支持下成立了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至今,利用这个技术体系,不间断地为国内近百家科研院所和制药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药物检测和筛选服务,获得了广泛的业界认可。

  “我们的理想是,像慢性病一样对癌症进行控制。”刘青松说,团队一直致力于创新靶向药物研发,就是希望将来有一天把癌症变成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通过吃药来控制病情,实现患者高质量的带瘤生存。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17-06-19 05版)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