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访谈·视点

陈雪峰等:心理战“疫”:良好心态也是竞争力

2020-02-14 中国科学报 冯丽妃 沈春蕾 辛雨
【字体:

语音播报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一些包括恐慌、抑郁等在内的不良情绪也在蔓延,给防疫工作带来挑战。

  “由于新冠肺炎具有不可预知性和不可抗拒性,疫情带来的负面信息或影响会随着人际传播,产生剧烈的心理震荡,引起全社会的恐慌,给防疫工作带来巨大社会压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正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坦言。

  对此,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徐凯文表示,一个成熟的国家和民族,在遇到灾难性事件或者重大公众事件时,不被极端情绪所裹挟,能够作出理性的判断,对抗击疫情乃至应对其他重大事件,至关重要。

  那么,应如何疏解此次战“疫”过程中积淀的一些社会情绪和矛盾,使社会心态不被非理性情绪淹没?《中国科学报》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舆情之猛不亚于疫情

  伴随着疫情,一些社会情绪和矛盾正在酝酿。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传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病毒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我们的健康,疫情也会通过信息影响整个社会。”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说。

  陈雪峰表示,社会心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疫情发展、科研进展和政府应对情况。这些关键信息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关注,引发一定的社会情绪。

  “最初,由于信息公开不够及时和准确,引发了非理性恐慌和愤怒;由于信息发布不够严谨和规范,引发了非理性抢购行为。”陈雪峰说,但随着媒体信息的发布、过滤、澄清机制的完善,信息在风险沟通中的积极作用日益显现。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五花八门的舆论舆情所造成的恐慌丝毫不亚于病毒疫情本身。”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教授孙彩军对《中国科学报》说。

  在他看来,善意的提醒、合理的争论是必需和有益的,但恶意的嘲讽、无理的谩骂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导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悲剧。“如同疫气可以传播生物学意义上的病毒,戾气也可以传播感染和毒害心灵的恶之病毒。”孙彩军说。

  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朱旭峰看来,这些现象涉及到民众对政府卫生部门和科研人员的信任问题,以及对全国战胜新冠肺炎的信心问题。“面对这样的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疫情,民众如果不相信政府卫生部门、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还能相信谁?”他问道。

  注意增进社会信任

  社会层面的恐慌、愤怒和积攒的抑郁情绪的暴发,将导致极端行为的增多。刘正奎表示,尽管疫情严重程度因区域不同而有很大不同,但这些负面情绪均会给防疫工作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

  “社会心态的引导应当特别注意疏解社会焦虑和增进社会信任。”陈雪峰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疏解社会焦虑,需要尽可能给公众传递可靠、确切的信息。无论是疫情防控相关的信息,还是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信息,及时发布都有助于缓解社会焦虑。

  “社会信任很难建立,但很容易被破坏。”陈雪峰举例说,诸如电信诈骗等不良社会事件的发生,让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信任危机,此次疫情也不例外。

  她表示,在社会信任中,政府信任至关重要。在疫情相关的政策与举措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当准确把握各类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集中诉求和社会焦点问题,注重疏导不公平感,从源头上预防并化解矛盾,这是增进政府信任和社会信任的关键。

  而在个人层面,孙彩军则表示,公共卫生不仅要保障民众不受病毒感染,还应关注预防并矫正民众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抗人性之恶最好的武器也许就是爱心、关怀和理解。”孙彩军说。

  完善社会心态预测机制

  “从社会治理、国家进步的角度来说,近些年,国民良好的社会心态实际上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竞争力。”徐凯文说,例如在一次大灾难面前,国民能否齐心协力去抗击;结束后,能否用科学的态度反省并总结经验教训。

  徐凯文表示,在此次抗疫工作中,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社会心态预测机制,监测并评估在什么情况下,公众的心态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而及时或提前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

  “这种干预不是针对个体,而是通过宣传报道和各种措施,去影响整个社会和国民的心态,从而鼓舞士气,使其勇于面对和战胜困难,而不是被恐慌操纵。”徐凯文补充说。

  在心理上的战“疫”中,科学家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对于如何与社会公众更好地互动,陈雪峰认为,科学家应区分两件事:科学知识普及与科研进展宣传。

  她表示,科研进展的宣传通常是实验室完成的工作和阶段性进展,往往不是马上可以应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在向公众宣传时,如果不够严谨和慎重,会导致误解,以为马上就能解决问题。科学家也容易因此而被‘误伤’。”陈雪峰说。

  “科学家应该严守自己的科学立场,实事求是地给出科学的判断,不要去迎合公众的心理或期待,不要在意极少数非理性的攻击声音。”徐凯文说。

  在现阶段疫情发展过程中,大家都希望听到好消息,如某药物能有效治病、疫苗很快会研制出来。这是一种公众期待,无可厚非。“然而,如果科学家不能坚持科学立场,在这样一种期待的压力下,给出不准确的信息,虽然短时间内可能有安抚作用,但群众的这种期待一旦落空,随之而来的不信任和愤怒可能会更加强烈。”徐凯文告诉《中国科学报》。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