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访谈·视点

曹健林:科研工匠也能办一流期刊

2018-08-14 中国科学报 陈欢欢
【字体:

语音播报

  做一份高水平期刊一直是曹健林的梦想。历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一直没有放弃。如今,他作为主编的《光:科学与应用(英文版)》(以下简称《光》)创刊6年来,已连续4年影响因子达到13以上,在国际光学界排名第三。

  长春光机所并非以基础研究见长,此前也并无办英文期刊的经验,曹健林为何执著于此?《中国科学报》记者近日专访了曹健林。

  《中国科学报》:办一份高水平英文期刊的初衷最早是如何产生的?

  曹健林:我的老师这一辈科学家非常重视科技期刊,所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所的这些中科院研究所都有自己的学术期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这些期刊已经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需求了,大部分面临着生存问题。

  长春光机所是中国现代光学发源地,我国光学的很多仪器设备都从这里起步。所以长春光机所拥有许多能工巧匠,慢慢就形成并推崇“工匠文化”,讲究做出东西,而非写出文章。加之过去有许多军工涉密项目,因此一直以来,长春光机所给外界留下了不擅长写文章的印象。这可能是我最初想办期刊的动力,憋了一股劲想办高水平期刊。

  199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之后,长春光机所合并了长春物理所,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两本中文学术期刊。加上我们本来就有的3本刊物,一下子长春光机所就拥有了5本刊物,这在同类研究所中是不多见的。

  但是,这些刊物也都面临着各自的问题,并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科研。尤其是要跟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接轨,必须有一份英文期刊。这更坚定了我的决心。

  《中国科学报》:《光》一经创办就获得了很高的影响因子和业内口碑,您认为成功秘诀何在?

  曹健林:《光》在短时间内爆发,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想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目标明确——要做最好的,而不是给自己的人寻找发文章的阵地。这一点我们创刊伊始就跟所里人讲清楚,没有所谓的“后门”可走。现在慢慢很多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在当时我们是比较超前的。为了最高水平的期刊目标,我们组织了负责任的编委队伍,请顶级的编委,目的是保证高质量的稿源,坚持原则不放松。

  其次是舍得投入资源。这既包括真金白银,也包括政策资源。真金白银保证我们和顶尖的出版商合作,找高水平的编委,同时保证有高水平的职业编辑。政策支持也很重要,过去在研究所做杂志的往往是科研水平不行的人,但《光》的编辑部全是高水平人才,不管是收入还是提职,这些年轻人在所里都一样平等。

  最后,也赶上了国家重视科技期刊,因此《光》一面世就得到了各种支持,保证我们可以组织学术会议等一系列活动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提高稿源质量,使期刊走上良性循环。

  因此,我的体会是第一是真重视;第二是志存高远,往往取法其上,得乎其中;第三是经费支持落到实处,引进优秀人才、专业人才负责。

  《中国科学报》:《光》目前已经获得稳定的影响因子,作为主编,您认为未来应该树立怎样的目标?

  曹健林:影响因子是衡量一个刊物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大多数人还是把质量作为第一标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我们未来要增加发稿量,期望值是年均200篇左右。为什么质量这么重要?因为我国的研究工作和国际最高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的环境还比较浮躁,所以必须严格执行合乎科学发展规律的办法——同行评议。

  办一份新刊,最愁的就是声望不够、稿源不足,其次愁没有顶尖的审稿人,第三愁没有资源,现在这三个问题我们都解决了。

  下一步,我认为刊物不能仅仅发论文,而要更好地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最终目的是把科学工作真正搞好,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点实事。以《光》为例,给研究所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成为开展国际合作的一座桥梁,甚至成为引进人才的立脚点。如果这样的期刊多起来,我相信中国的科研水平还会进一步提高。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