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访谈·视点

闵庆文:发掘农业文化遗产 促进六安绿色发展

2016-09-29 中国青年报
【字体:

语音播报

 

闵庆文  姚雪琛/摄

  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的发展模式,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六安的绿色资源,然后形成绿色产业、绿色经济。

  什么是绿色发展的资源基础,或者说什么是绿色资源?我的理解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生物资源。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一般所说的生物资源往往是指三个层级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关系,包括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从传统意义上讲,我们把它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是遗传多样性或者说基因多样性,第二个是物种多样性,第三个是生态系统多样性。但是最近国际上增加了一个新的概念,叫生态景观多样性,甚至是生物文化的多样性。

  第二个方面是环境资源。通常人们说的环境资源,往往是能够看到的一些资源,但还有一些是人们看不到的部分。事实上,环境资源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比如说水资源,这是我们国家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最先实现突破的东西,此外,还有大气、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等等自然资源。

  第三个方面,可能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这就是绿色文化的问题。我认为,这可能是使得文明能够实现长期发展的指标和考量。我们一般讲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更多的是指人们从事一些与文化活动有关的生产和生活内容的整合,往往是以一种精神状态作为其存在的形式。在六安,绿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一样值得进一步发掘。

  目前,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农业的特色工作之一。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成为农业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多功能农业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抓手,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表现得非常明显,农民文化自觉性与保护积极性显著增强,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全社会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和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多方参与机制初步形成。

  我个人认为,六安适合率先申报农业文化遗产的有三个:

  第一个,是六安瓜片,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是名茶了,而且清朝的时候是贡茶。六安瓜片有重要的生物特性和价值——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这可能成为我们最重要的、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

  第二就是霍山的黄芽,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明代被列为贡品,生物特性和价值也非常明显。

  第三个,霍山石斛,它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最早载于清代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有200多年的历史。霍斛富含氨基酸和石斛碱、石斛胺碱等十多种生物碱。它是石斛中的极品,是中国濒临灭绝的珍稀药材。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前有三种机制——以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为核心的“政策激励机制”;以有机生产、功能拓展、“三产”融合为核心的 “产业促进机制”;由政府、科技、企业、农民、社会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多方参与机制”。

  我们研究认为,可以建立一个以农业生产为核心,以农产品加工、生物资源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和食品加工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农业发展模式。英国、日本已经通过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取得了收益。

  我认为,六安绿色发展落实,要从资源到产业,农业文化遗产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作者:闵庆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打印 责任编辑:麻晓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