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走进中国科学院 > 院史所史 > 编年史

1994

【字体:

  周光召院长率团访台

  1月15—23日,周光召院长应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的邀请,率团赴台参加在台北举行的“两岸产业科技研讨会”并参观访问,这是两岸科技交流的重大举动。

  在产业研讨会上,周光召表示,海峡两岸有许多共同的课题,在进一步广泛交流之后,将可结合台湾充足的资金与大陆的坚实科技基础,进行互补互利的分工合作,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创造更加光明的前景。此次研讨会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并决定成立“两岸稀土暨相关材料产业科技促进会”和建立两岸钢铁暨金属材料产销情况咨询渠道。台湾知名人士吴大猷、孙遥璇、李国鼎、李远哲、林垂宇等普遍认为,此次研讨会是两岸科技界首度真正以具体主题、深入探讨的产业科技交流活动,很有意义,两岸加强合作与交流的前景极其广阔。

  周光召一行还分别访问了台湾中研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新竹科学园区、中钢公司、清华大学等单位,受到了台湾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欢迎。周光召向记者表示,在两岸交流的问题上,中国科学院没有任何限制,希望两岸科学家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开展对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中评估”

  受国家计委委托,中国科学院学部于1993年组织学部委员,对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进行中期评估,百余名学部委员和70多位特邀专家参加了评估工作。历近一年,他们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开展专题考察,听取主持部门汇报,反复研讨,于1994年5月16日提出了18个重点项目(领域)的中评估报告和总体评估报告,并及时上报给有关部门。

  评估报告认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自1991年启动以来的实施情况表明,绝大部分攻关项目立项正确,布局合理,发展思路清晰,抓住了关键,并取得了很好成绩;同时也具体指出了一些项目存在的问题。报告认为,项目的进度大体上有30%已超额或提前完成攻关计划;基本按计划完成的约占60%;未按计划完成有20%,对这部分项目提出了改进意见。学部委员和专家们认为,滚动式管理,是实施攻关计划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报告还就实施“八五”攻关计划中带共性的问题作了详细论述,并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18个项目中评估报告和总体评估报告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受到了有关部门和承担任务单位的高度重视,对“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顺利实施与完成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召开第七次院士大会,选举产生首批外籍院士

  1984年12月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决定,拟在中国建立院士制度,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为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严济慈、吴仲华、卢嘉锡、武衡、钱学森,于1985年1月写信给中央领导同志表示拥护并提出一些建议。1988年11月16日,由严济慈主持召开执行主席会议,讨论了建立院士制度问题。1994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向全体学部委员发出通知:党中央、国务院已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后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大会亦随之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

  6月3—8日,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成立暨首届院士大会于在北京同时召开。来自全国各地450多位中国科学院士和96位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欢聚一堂。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参加两个大会的全体院士。

  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修订并通过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颁发了1993年度陈嘉庚奖。会议还选举产生了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们是:英国有机化学家德里克·巴顿、美国物理学家张立钢、美国数学家陈省身、美国生物力学家冯元桢、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美国物理与应用数学家林家翘、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美国植物学家雷文、美国计算机与心理学家司马贺、美国工程热物理学家田长霖、美国高能物理学家丁肇中、美国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美国数学家丘成桐。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规定,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学术地位的外籍学者(含外国籍的华裔学者)可被推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院士候选人只能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推荐,获得5名或5名以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推荐的候选人,为有效候选人。外籍院士按选举程序产生,有效候选人的推荐材料在投票前须交出席院士大会的全体院士审阅讨论;大会选举时,参加投票的院士必须达到院士总人数的2/3,选举方为有效;获得投票人数的2/3,方可当选。当选的外籍院士为终身荣誉,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有建议权,可应邀约出席学部组织的有关会议和学术活动,可获得学部赠送的有关出版物。外籍院士不享有对国内外院士候选人的推荐权,也不享有院士会议上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外籍院士取得中国籍后,可直接被接纳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享有同等义务、权利及待遇。选举外籍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

  建立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和现代地球科学研究中心

  在进行结构性调整的深化改革进程中,院决定在一些发展迅速且有优势有特色的学科领域,按新的机制组建现代化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作为试点,经专家论证组建方案后,分别于1994年6月14日和7月30日决定建立“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和“现代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北京)。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以上海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所为基地,联合化学、物理、技术科学的研究力量组建而成。它以开展生命科学的综合基础理论为主要对象。

  现代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则以国际合作为契机,依托于地球物理所,联合国内外相关科研教学部门而组建的新型的综合性基础研究机构。它以地球科学前沿领域的重大基础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三大领域及相关学科进行大跨度交叉的综合性研究。

  这两个科学研究中心,不是新增加的研究机构,而是按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以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为带头人,博士后和博士生为基干力量,实行定期聘任;除技术支撑系统外,无永久固定编制;中心与相关领域的研究所、室,组成分工协作的网络。新组建的两个科学中心,是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研究领域探索新模式,新机制的一种尝试,是深化改革、进行结构性调整的重要举措。

  成功预报和观测“彗—木相撞”

  7月17日至22日发生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与木星大碰撞事件,是天文学研究中的重大事件,对天文学家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全球范围的科技合作与竞争。全世界上百座天文台,数以千计的天文学家都进行了观测。中国科学院各天文台站也都投入了观测研究。

  在这次“彗木相撞”的观测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多学科、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整体综合优势,把研究力量集中起来,与有关单位合作,在北京、上海、江苏、云南、新疆、河北、河南、福建、山东等省区市建立了11个观测点;并成立了全国“彗木相撞”观测协调组,统一指挥,分头观测;投入了包括远东最大的2.16米望远镜在内的众多大型观测装置,应用光学、射电和高速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多波段、全方位地开展工作。在21次撞击中,有6次撞击只有在东6—10时区能观测到。从得到的数据看,中国科学家对这几次撞击形成的暗斑的观测最为系统、完整。此外,上海天文台用1.56米望远镜在第九、八、五号碎片撞击时对木星的卫星进行观测,发现了撞击时刻木卫闪耀,这对确定彗星撞击木星准确时刻有重要作用。

  在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的彗核对木星的撞击全部结束后,承担这次全国监测计划协调组织单位之一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的科学家在这次观测研究中获得、积累了大量珍贵资料,取得了重要突破和一些全新发现,特别是在“彗木相撞”时间和撞点区域的预报方面,其准确性已被实际撞击所证实,预报精度与全球公认的权威机构的预报不相上下。这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的预报、观测和研究方面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显示出中国科学院天文学研究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制订《“九五”及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为了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全院力量,在未来为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作更大贡献,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于1994年8月完成制订《中国科学院“九五”及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规划》首先分析了中国科学院的作用、地位和目标。作为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要切实承担起“三大基地”的作用。对“九五”期间科技工作的重点,提出(1)开展重要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和具有重大背景的应用基础研究;(2)为传统产业,特别是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做出贡献;(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并促进其产业化;(4)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5)为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发展提供高效、实用的科学技术。

  《规划》从中国科技面临的任务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提出中国科学院侧重在前沿的基础研究,在资源、环境、生态的研究,在有重点、有选择地解决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综合性科技问题,在促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以及在培养并输送高水平科技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水平等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为此,《规划》提出了中国科学院“九五”期间为国民经济服务的21个领域、89个重点任务和165个基础性研究的前沿领域重点问题,并提出了学科发展重点和拟组织的跨所、跨学科、对社会科技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重大项目及争取国家支持的大型科学装置。

  为保证规划的实施,保证科技任务的完成,在两年来推进配套改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行结构性调整”,其要点为:(1)推进结构性调整,加强基地建设;(2)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加强队伍建设;(3)加强宏观调控,发挥综合优势;(4)建立有效的科研支撑体系;(5)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与地区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江泽民为祝贺中国科学院建院45周年题词

  10月26日,江泽民总书记为纪念中国科学院建院45周年题词:“努力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成为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题词内容摘自于本年1月24日为中国科学院召开1994年度工作会议写给周光召院长的贺信。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庆祝建院45周年茶话会,江泽民到会发表讲话说:45年来,中国科学院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举世瞩目的重要贡献,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学院积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科技国家队,在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同时,努力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力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卓有成效地促进科技和经济的有机结合,出色地发挥了国家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中心的职能,并且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依托。

  实施“软件园区”结构性调整方案

  10月26日,院决定对北京中关村地区“软件园区”的四个单位(计算中心、软件所、北京软件工程研制中心、网络中心)进行结构调整,以优化软件园区结构,加强中国科学院软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科学、计算数学的基础研究工作,促进软件技术的产业化,大力推动计算机网络和科学数据库的开发、服务和应用的发展。

  调整方案是:撤销“计算中心”,成立精干的计算数学研究所;依托原计算中心的“院网络中心”和“科学数据库”,合并成立“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原计算中心未进入计算数学所的人员全部并入软件研究所,软件研究所除保留一支精干的基础研究队伍外,大力推进软件技术产业化,走“小所大产业”的道路;北京软件工程研制中心则转制为院属企业单位,逐步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调整后的软件园区将形成“两所、一中心、外围软件产业群”的格局,其后勤行政工作实行社会化服务,逐步改造成为“物业管理公司”。

  软件园区的调整是科学院首次跨所整合的试点,也是全国科技部门首次进行整体转制为企业的试点,为深化结构性调整摸索了经验。

  研制成功最新高档数控系统

  由沈阳计算所承担的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SS—8520/8530国内最高档数控系统研制开发成功,于11月21日通过专家鉴定,这是中国机电行业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高档数控系统是现代制造行业的基础技术,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沈阳计算所自行开发、设计、制造的这两个系统,硬件设计已与发达国家接轨,可靠性高;软件设计与编程,具有自己的版权,满足了机械加工的车、铣、镗和磨等多种加工工艺的功能要求。

  SS—8520/8530系统具有实时、多任务、多处理机的功能,经过沈阳第一机床厂、鞍钢无缝钢管厂和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的长时间试用运行,证明系统稳定可靠,可加工多种高精产品,软硬件系统已全面达到设计要求。

  建立铒-153和钇-157核素衰变纲图

  兰州近代物理所于11月21日宣布,徐树威领导的试验小组,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上,首次建立了短寿命缺中子核素铒-153和钇-157完整的电子俘获和正电子衰变纲图,填补了这两个核素相应同位素链上核结构研究的空白。该项工作的重要物理成果是,新建的铒-153的纲图包括有14条γ射线、12条能级和对应的电子俘获和正电子衰变分支比,并从中发现了一个新的三粒子态和两个新单粒子态。新建的的钇-157纲图包括有25条γ射线、19条能级和对应的电子俘获和正电子衰变分支比,并从中发现了一条新的转动带和一个新的同质异能体。这是世界上对这两个缺中子远离稳定线核迄今为止的第一次最系统的低位谱学研究成果。

  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纲图是原子核低激发能态下主要物理性质的集中反映,是原子核物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国防、能源、工农业生产、医学、生物学、地球、考古、环保及许多基础科学中都有重要应用价值,始终是核科学家感兴趣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在过去70年中,国际上已发表了约1500个核素的较完整的衰变纲图,但设有一个是中国人在国内首先测定和建立的。尚未建立的衰变纲图目标核越来越少,难度也越来越大。近代物理所经过数年努力,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138MeV氧-18离子轰击钕-142和钐-147同位素靶,并利用自己建立的氦喷射带传输X—γ符合测量手段,首先将反应产物按不同元素分离后再测量其衰变性质,终于获得成功。

  建立青年实验室

  作为加速人才培养的战略措施之一,为使活跃在学科前沿领域并已作出突出成绩的优秀青年更快成长,中国科学院决定建立青年实验室制度。在各研究所择优推荐的基础上,经过考察评议,于1994年批准建立第一批13个青年实验室,并于12月9日公布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实验室管理办法》。

  《办法》规定:青年实验室是院对有创造性学术思想,并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青年科学家的特殊支持形式,目的在于更快更好地培养和造就青年学术带头人。青年实验室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其组织形式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情况,因人制宜。其运行管理可以采取灵活方式,宽松的政策。院根据各青年实验室情况,提供一定经费资助。《办法》还规定,各所推荐建立青年实验室须具备如下条件:学术带头人在45岁以下,有创新思想,已做出突出成绩;有一个团结合作的青年科学家群体。同时规定,建立青年实验室,需由青年科学家带头人提出申请,研究所推荐,院基础研究局审议后,组织专家论证评论,再择优报院领导批准。青年实验室由所在研究所管理,院组织定期检查。《办法》规定;青年实验室是一种过渡形式的研究组织单位,一般支持年限为三年,到期后,由院组织专家进行评议和评价。

  研制成功多通道太阳望远镜

  世界上首次以多通道滤光器为核心的第五代磁象仪——多通道太阳望远镜,由以艾国祥为首席科学家的小组研制成功,于12月14日通过了专家鉴定。

  10年前,在安装、调试太阳磁场望远镜的同时,艾国祥等发现,用偏振光束分离器代替传统的偏振片,可以同时获得不同波长的单色象,从而使得单通道变成了多通道。这一发现奠定了多通道太阳望远镜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基础;并开展了多通道太阳望远镜的研制工作。

  用这架望远镜进行太阳观测,可同时观测太阳上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从全日面到高分辨率局部活动区)视场矢量磁场与速度场和单色象,以及通过扫描获得光谱线轮廓和斯托克斯轮廓,是一台具有高时间、高空间、高灵敏度的和适度光谱分辨率的综合望远镜系统。同时,由于该望远镜使用了14个CCD系统,使得它成为世界领先水平的最具综合能力的太阳望远镜系统之一。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研制成功潜深千米的自治水下机器人

  中国第一台潜深1000米的无缆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由沈阳自动化所与其它单位合作研制成功,1994年12月通过专家验收。“探索者号”经过实验室检测和海上试验,其技术性能已达到国家“863”计划的合同要求,在整机主要技术性能和指标方面达到国际90年代最先进的同类水下机器人的水平,其中水下平台回收技术是创新的。它的研制成功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差距,标志着中国水下机器人技术正在走向成熟,将为国家探索和开发海洋资源作出重要贡献。

  “探索者号”是集搜索和调查于一体的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由载体、电控、声学、导航、水面支持和能源系统组成。涉及自动驾驶、水声通讯、图象压缩与处理、与传感器融合、人工智能、水面放收、水下回收等多项高技术领域。研究人员运用新的设计思想解决了通过声通道传输电视信号和声图的水下通讯技术以及水下回收技术等一系列难题。以往水下机器人回收均采用人工小艇挂勾方式,不能适应恶劣海况下的回收,而“探索者号”的回收装置是在水下应用声学、光学技术组合进行自动跟踪回收。本项目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1993
  • 1995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