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走进中国科学院 > 院史所史 > 编年史

1990

【字体:

  学部委员评议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和《“八五”科技攻关计划》

  1990年初,国家科委致函中国科学院,请向学部委员征求对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的意见。国家计委亦致函科学院,要求聘请学部委员对八五科技攻关计划进行咨询、评估和评议。接到委托任务之后,中国科学院和各学部及时召开学部主任联席会议,布置各学部组织全体学部委员对有关材料进行审议和讨论,从规划和计划的指导思想,整体布局、项目选定等方面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写出书面材料10多万字。

  中国科学院将组织咨询活动的情况、学部委员的咨询意见汇总后,分别于1990年3月和1991年初报送给国家科委和国家计委。其中很多意见已被采纳,在有关决策中发挥了作用。

  参加国际横穿南极考察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所秦大河研究员,受中国国家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派遣,参加国际横穿南极考察,胜利完成任务后,于1990年4月6日载誉归来。

  秦大河与由法、苏、英、日、美等国的科学家共6人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于1989年7月27日从南极半岛北端出发,徒步横穿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历经220天,行程5986公里。1990年3月3日到达考察终点——南极苏联和平站,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实现了人类徒步横穿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状举,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冰川学家秦大河曾两次到南极澳大利亚凯西站和中国长城站作越冬科学考察。在这次横穿南极的考察中,他担负关于现代冰川特征、雪原剖面和采集雪样三项考察任务,共采集900多瓶极地冰雪样品。他高度负责的科学精神,受到世界冰川学家的高度赞扬。归来后,中国科学院授予他“竺可桢野外工作奖”,国家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给他记一等功。

  “国情分析研究”列入院重大项目

  1987年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委托中国科学院对中国农村长期发展战略进行研究,院成立了以周立三院士为组长的国情分析研究小组。1990年5月3日,院发出通知,决定将“国情分析研究”列为院重大项目,由资源环境科学局组织实施;并成立“国情分析研究项目领导小组”,周立三任组长,李松华任副组长,成员还有石玉林、陈锡康、胡鞍钢。

  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成立后,对影响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资源、环境、人口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相继于1989年、1991年、1994年和1996年先后提交和发表了4篇国情研究报告:第一号报告《生存与发展——中国长期发展问题研究》,第二号报告《开源与节约——中国自然资源与人类资源的潜力与对策》,第三号报告《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第四号报告《机遇与挑战—中国走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基本发展战略研究》。这些报告发表后引起了热烈反响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对唤起国人正确认识国情、对政府进行科学决策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建立院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评选制度

  为表彰和鼓励对科学事业和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院决定自1990年起设立院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评选制度,并于6月29日颁发了《中国科学院评选院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暂行条例》。

  条例规定;院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是指直接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开作并作了突出贡献的院内中青年科技人员;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不超过30人。选拔条件是:凡在近几年内,在基础研究中取得创造性成果,其成果具有重大科学价值,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在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中,有重大发明创造、重大技术革新、重大技术和成果推广,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院(含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或获得重要国际科技奖的主要贡献者,可被评选为院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评选程序是,由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评议和推荐、院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审定和院长审批。对中选者,将发给《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证书》和晋升1—2级工资。

  1990年12月29日,公布了安芷生等30人获得1990年中国科学院院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

  研制成功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

  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中国先后两次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气象卫星是利用新兴的遥感探测技术,把从卫星上观测地球大气获得的气象资料传送到地面。其核心探测仪器是扫描辐射计,迄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先进国家能够制造。上海技术物理所为“风气一号“气象卫星研制成功了“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

  安装在第二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上的“甚高分辨扫描辐射计”的红外通道顺利开通后,从900公里外高空的卫星上,向地面发回了高质量的夜间红外云图。这标志着中国的遥感卫星技术已达到了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在第二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上的“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还安装有“海洋水色通道”,能获取清晰分明的海洋水色照片。这使“风云一号”在进行气象观测的同时还兼有海洋观测的功能,可“一星多用”,节约投资。

  试行博士生副导师制度

  为适应研究生培养结构层次调整的需要,加强研究生的培养,发挥中青年专家在培养博士生中的作用,逐步实现院研究生的培养以博士生为主的目标,中国科学院作出决定,从1990年起,在全院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试行博士生副导师(简称副导师)制度,并于9月25日颁发了《关于试行博士生副导师制度的若干规定》。

  按《规定》,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在本学科、专业或交叉学科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在科研第一线工作中于近几年获得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已培养出一定数量、质量较高硕士生的研究员(或相当职称)可以任副导师,交叉学科的副导师也可以为副研究员。并规定,副导师协助博士生导师共同承担指导博士生的工作,或受博士生导师的委托,独立承担指导博士生的工作;副博导可根据需要,提出与本学科、专业或交叉学科某位博士导师联合招收博士生,副导师负责本专业方面的指导工作;副导师不得单独招收博士生(其招生名额含在博士导师招生名额之内)。副导师人选可由本学科、专业博士生导师或研究所学术委员提名推荐、经研究所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由所长批准,报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制订优秀拔尖留学人员管理办法

  为鼓励留学人员奋发学习,刻苦钻研,多出成果,以更有效地挑选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中国科学院把做好优秀拔尖留学人员工作确定为留学工作的中心,并于10月20日颁发了《中国科学院优秀拔尖留学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中国科学院今后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做好优秀拔尖留学人员的“认真发现,动态跟踪管理和根据需要及时吸引他们回国服务”。为此,中国科学院将建立优秀留学人员后备人员资料库和已批准的优秀拔尖留学人员人才库,由派遣单位负责对他们进行经常性联系、考察和业务指导;由院教育局和遣派单位做好动态跟踪管理工作,院定期组成留学工作小组,前往优秀拔尖留学人员所在国作深入工作,争取他们为祖国贡献所学。办法还规定,对优秀拔尖留学人员的国外管理采取特殊政策。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经院批准后优秀拔尖留学人员可较长时间留在国外工作;每年邀请若干优秀拔尖留学人员回国参加学术会议,由院提供所需经费;院提供优秀拔尖留学人员回国前用于从国外购买资料、小型仪器、科研用品或试剂以及作为回国开展工作的经费等。优秀拔尖留学人员回国后,根据双向选择原则,由院负责安排到更有利于其开展工作的单位;经评审,可不受任职年限规定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不占单位提职指标;优先解决夫妻分居、子女上学、住房等问题;可为其独立开设课题提供一次性基金资助。

  1991年12月,又进一步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留学经费择优支持管理实施细则》,择优支持的对象是准备回国从事研究工作的优秀留学人员,其研究课题为国内所急需的研究领域和新兴的前沿学科。申请条件是:尚在国外的已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人员、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留学人员和访问学者;申请者年龄一般应在50岁以下;符合上述条件的申请者,使用本项经费到院所属单位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实施细则还具体规定了申请办法和评审程序。中国科学院将每年事业费预算中安排留学总经费的20%用作择优支持经费。

  国务院批准关于增选学部委员的请示报告

  10月26日,国务院第69次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增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请示报告,并于11月16日正式向各地各部门下发了批转这一报告的通知。通知中指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具有崇高的荣誉和学术上的权威性,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队伍的水平和声誉。增选学部委员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件大事,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都有重要意义。

  《关于增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请示》及其《增选办法》附件,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于6月20日呈送国务院的。10月31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召开了各学部主任联席会议,传达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并商定各学部增选名额。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向全体学部委员和全国各地、各部门领导机关和中国科协发出关于推荐和初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候选人的通知。

  12月3日,周光召院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增选工作正式开始。因距上次(1980年)增选学部委员已间隔十年,因此国务院批准这次增选学部委员名额300名左右,其中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各33名,技术科学部66人。增选工作分推荐、初选、评审和选举四个步骤。推荐和初选不限定名额;评审和选举只在学部委员中进行。为了保证学部委员增选工作顺利进行,有关的增选原则、推荐办法以及选举结果等,一律公诸于众。此后增选学部委员工作,将每两年进行一次,逐步使增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2000年前学部委员的总人数将不超过750人。

  经过300余位学部委员和43个政府部委、26个省市自治区,共169个研究单位、181所高等院校以及近100个一级学会的推荐和初选,共产生有效候选人1079名。经原有学部委员反复讨论,最后采用差额无记名投票选举出210位新学部委员。国务院于1991年12月26日正式批准后,周光召院长于1992年1月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作了宣布。

  • 1989
  • 1991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