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
中国科学院学部和院士
  文章来源:院士工作局 发布时间:2009-12-03 【字号: 小  中  大   

  一、学部的发展历程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中国科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主要职能和任务是:组织院士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学科发展战略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推动科学技术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组织院士对重要研究领域、研究计划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组织选举院士和外籍院士;开展学术活动,同国内外学术团体进行交流与合作,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等。

  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院士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十分注意依靠国内高水平科学家参与学术领导,在经历了评议会、科学工作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等方案几度讨论与演变后确定了建立专门委员制度。1953年初专门委员人数达253人,这为建立学部打下了基础。1954年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204次政务会议批准,中国科学院于6月开始筹备建立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和哲学社会科学部,并组织全国科学界进行推荐并会同有关部门反复讨论和协商,提出了第一批学部委员名单草案。1955年5月,国务院第十次全体会议批准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人选,共233人。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陈毅、陆定一、李济深等出席大会并讲话,指出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成立“是我国科学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的意义在于全国科学的学术领导中心已经建立起来”,“标志着我国科学事业发展中的新阶段的开始”。

  1956年6月14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参加制定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全体学部委员和科学家。1956年7月28日,物理学数学化学部更名为数学物理学化学部。195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经过各学部学部委员推荐,自然科学方面遴选增聘了18位学部委员。5月27日,将生物学地学部一分为二,成立生物学部和地学部。1960年4月17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委员大会。1960年后,哲学社会科学部划归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

  1977年5月7日,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1979年1月15日,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正式恢复在十年动乱中被停止的学部活动,并立即开始增补学部委员工作。1980年8月1日,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分设为数学物理学部和化学部。1980年11月,各学部进行差额、无记名投票,增选了283位学部委员。1981年5月11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大会并接见了出席会议的全体学部委员。198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大会由中国科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改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1984年1月5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方毅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讲话,宣布将学部委员大会改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学部委员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人选不再由主席团推选,改由国务院总理提名,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任命。

  1990年11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关于增选学部委员的请示,批示中规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具有较高的荣誉和学术上的权威性,代表我国科技队伍的水平和声誉”、“增选学部委员工作,今后每两年进行一次,逐步使增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1991年11月增选了210名学部委员。

  1992年4月20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李鹏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期间,江泽民和宋平、温家宝同志在中南海怀仁堂同51位学部委员座谈,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会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程(试行)》。

  1993年10月19日,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决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中国科学院学部进行增选工作,于11月选举出59名院士。

  1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全体院士,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选举产生了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4名。《章程》规定,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外国籍学者、专家”。199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增选了59名院士。

  1996年6月3日,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在京召开,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李鹏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做了重要讲话。朱镕基同志在闭幕式上作了关于当前国家经济形势、国有企业改革与促进科技进步的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0名。1997年10月,增选了58名院士。

  1998年6月l日,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在京召开。开幕式前,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部分院士和外籍院士,江泽民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朱镕基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重要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三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8名。1999年10月,增选了55名院士。

  2000年6月5日,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在京召开,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期间,朱镕基同志作了形势报告。李岚清同志在闭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四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7名。2001年11月,增选了56名院士。

  2002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在京召开,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五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7名。2003年11月,增选了58名院士。

  2004年6月2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京召开,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会议期间,温家宝做了重要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六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6名。2004年6月5日,生物学部更名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技术科学部划分为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

  2005年6月3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50周年之际,“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院士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切会见与会代表,并作了重要讲话。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5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充分肯定了学部和院士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所做出的突出贡献。2005年11月,增选了51名院士。

  2006年6月5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在京召开。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会议期间,国务委员陈至立到会作了重要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七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7名。2007年11月,增选了29名院士,并选举产生了第八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5名。

  2008年6月23日,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京召开。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会议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刘延东到会作了重要报告。

  中国科学院现设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等6个学部。学部现设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等3个专门委员会。

  自1955年6月-2008年6月,学部共召开了14次院士(学部委员)大会。

  2009年11月,增选了35名院士,并选举产生了第九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6名。

  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14名,外籍院士56名。

  二、学部的重要工作和贡献

  1、咨询评议工作

  学部成立伊始,就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决策提出了建议,做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6月,在学部成立大会上,郭沫若院长在工作报告中就发展我国科技事业提出了5项重要建议,第一项就是建议“研究并制定我国科学发展的远景计划”。该建议在大会总决议和向中央报送的总结报告中均予肯定,并很快被党中央、国务院采纳,决定编制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随后,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领导和中国科学院各学部的具体组织下,包括全体学部委员在内的600多位科学家积极参与全国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事业,特别是新技术的发展和“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树立了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第三项即建议“建立学位制度、院士制度和学术奖励制度”。1955年8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暂行条例》。据此,1956年下半年,中国科学院各学部组织学部委员对各部委科研机构、各高等院校推荐的419个自然科学奖金候选项目进行评审并报院审核。1957年1月公布了“1956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即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5月,在中国科学院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闭幕式上举行了颁奖仪式。1982年,学部接受国家科委的委托,对第二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候选项目进行了评审。经国家科学奖励委员会审批,有6项科研成果获第二届(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全部由学部委员主持并参与完成。评审和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对于调动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青少年投身科技事业的热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1981年5月,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期间,张文裕、曹天钦等89位学部委员联名给党中央、国务院写信,建议国家专门拨出一笔经费,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以资助面向全国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该建议很快得到国务院批准,拨出专款3000万元,标志着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启动建立。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即第一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试行条例》以及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人选。从1982年初到1986年初的4年中,经中国科学院各学部组织同行专家评议科学基金申请项目,共资助4400多个课题,总金额1.72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国基础性研究工作。1986年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标志着国家科学基金制度及其管理部门正式建立。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等4位学部委员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态势和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迫切需要,向邓小平、胡耀邦同志呈送《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当月,邓小平同志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随后,国务院责成有关部、委、院,组织几百名专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并拨出百亿元专款抓紧付诸实施,从而揭开了我国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高技术研究的序幕。

  为促进我国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一步调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1992年4月,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罗沛霖、侯祥麟等6位学部委员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5月,江泽民总书记等做出批示,责成中国科学院提出方案。学部组成研究小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反复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工程院建院方案,后经中国科学院会同国家科委呈报党中央、国务院并获批准同意。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成为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和咨询性学术机构。3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经学部主席团推荐后被选聘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0年以来,国家科委(科技部)、国家计委(发展改革委)、国家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先后委托学部开展一批咨询评议项目,其中重要项目有:《科学技术进步法(草案)》,《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草案)》,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立项及其中期评估,国家“攀登”计划A、B项目遴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遴选,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立项和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思路框架研究,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973计划”)立项,国家“十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国家“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发展重点等。中国科学院学部发挥院士集体智慧,在调研考察、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提交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咨询评议报告,为国务院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2003年4 月起,学部组织全体院士积极参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和咨询工作。学部对制定规划的指导思想、宏观思路、组织机制、工作方法等提出了重要意见和建议。针对重大和共性问题,学部组织院士开展三农问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能源战略、空间科学等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的重要专题预研,并向国务院呈送了咨询报告。

  近年来,学部更加注重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发挥国家思想库的重要作用,把握国家的战略需求,针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主动向国家建言献策,围绕能源与资源、科学教育、生态与环境、医疗卫生、学科发展战略等方面提交的咨询报告受到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委的重视,部分咨询成果已经体现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中。有关城市化进程的咨询报告引起中央和社会的深刻反响,为有效遏制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关能源的多个报告,从能源供应、能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为国家制定能源战略、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提供了全面科学的意见;有关气候变化的若干咨询报告,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关生态环境的几个报告,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提供了科学支撑,并针对新疆、青藏高原、内蒙古等地区的发展和应对环境危机提出了对策;有关教育的报告,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高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提出了科学建议。

  学部针对国家的突发自然灾害,迅速组织咨询,积极应对,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的大范围持续性的低温雨雪冰冻特大灾害和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学部通过不同形式和途径,围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等一系列问题,为国家制定应急方案和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了重要建议,部分建议立即得到了采用。

  为了充分发挥院士群体在制定国家科学规划中的作用,促进我国基础研究实现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学部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9年4月启动了“2011~2020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合作研究。

  学部还重视发挥院士群体的智慧,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学部组织院士和专家对一些省、市制订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咨询评议,有针对性地组织举办科技论坛讲座和院士报告会,协助院士将科技成果在地方进行转化等,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部还致力于扩展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咨询工作。2007年,学部参与国际科学院委员会(IAC)能源专家组研究,编译了IAC《未来之路:向可持续能源迈进》报告,撰写了《应对挑战: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报告。学部组织中美联合咨询组,开展两国四院可再生能源咨询研究。

  截至2009年10月底,学部共完成140余项咨询报告,编印并报送了200余份《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承担并完成多次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等国家委托的咨询评议任务,参加全国多个省市有关发展规划等重大咨询活动。

  2、学风和科学道德建设工作

  学部成立以来,院士们以赤诚爱国、无私奉献、严谨治学、奋勇拼搏的崇高道德风尚,成为我国科技界的表率和楷模,并为学部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50多年来,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成为几代学部委员、院士接力传承的奋斗目标和宝贵精神财富。

  从1980年起,学部委员(院士)们积极倡导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在报刊上两次发起关于科学道德问题的讨论,北京地区103名学部委员和专家联名发表“首都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倡议书,上海地区106名学部委员和专家联名提出制订“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的倡议,对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990年代以来,学部更加重视院士队伍自身建设以及发挥院士群体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于1996年11月率先成立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加强学部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1994年以来,学部组织出版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院士画册》、《院士风采》、《院士思维》、《院士故事》、《中国女院士》等系列出版物,对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部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2001年11月,学部制订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这是学部成立50年来第一部规范院士自身行为的正式文件,在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2002年12月,学部举办“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研讨会。2004年10月,学部制订并试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是自建国以来中国最高学术团体规范科学家行为、严肃科研纪律的重要举措,是切实加强科技界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要表率性行动。2004年9月,向国务院呈报了《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基本分析和建议》的咨询报告,首次对当前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的基本状况及在科技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2005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在北京、上海召开CAS-COMEST科技伦理会议,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科学知识和技术伦理委员会在中国首次举办的科技伦理年会。2007年2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联合发布《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2007年11月,学部举办“推进和谐学术生态建设”科学道德和科技伦理专题研讨会。

  3、学术活动和科学普及工作

  学部成立之初,学部起到了全国科学的学术领导中心的作用。1955年,学部在北京召开抗生素学术会议。卫生部、高等教育部、解放军总后勤部等36个单位的150余名代表参加,邀请11个国家的科学家到会。1955年,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筹委会与重工业部化工局联合在沈阳联合召开高分子化学及重有机合成研究计划座谈会,通过了1955-1958年高分子化学协调计划,并建议科学院组织高分子化学委员会,11月,院务常务会议通过了《高分子化学委员会简则(草案)》和高分子化学委员会委员名单。1956年,由童第周主持,与高等教育部在青岛联合召开遗传学座谈会。这次会议,对学术界贯彻“百家争鸣”方针起了推动作用。

  1996年3月,学部联合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在全国近20个中心城市,组织举办“百名院士百场科技系列报告会”活动,历时一年,140多位院士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作了200多场报告,听众约10万人次,引起很大反响。

  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发起,联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共同组织举办“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从2002年12月至今,巡讲团在全国各地举办了600余场报告会,产生了广泛影响,揭开了新世纪科普工作的新篇章。

  2002年5月,技术科学部创办“技术科学论坛”,面向部门、地方和企业举办系列学术报告会,并为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提供交流平台,收到良好效果,至今已在全国各地作了300多场科技报告。

  2008年第十四次院士大会期间,举办了中国科学院学部首次学术年会。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创刊50多年来,在刊载我国自然科学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成果的论文,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学部积极推进《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改革工作,建立了以“两刊”理事会为最高学术领导机构、总主编负责把握办刊方向、各辑主编为各辑的学术负责人、各辑编委会在主编领导下自主办刊的学术管理体系。经过3年多的改革实践,《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高水平、有特色的国际性学术期刊奠定了良好基础。2008年开始,为整合我国科技期刊的优势资源,推动科技期刊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经沟通协商,双方达成将《中国科学》与《自然科学进展》杂志整合的共识,在继承两个杂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共建新的科学期刊。

  三、结语

  2006年和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均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两院院士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界的领军人物,要继续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决策咨询,努力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提供咨询建议,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是国家在科学技术和工程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是国家的科学技术思想库。长期以来,两院院士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世界和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重要咨询意见,为中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从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建立、“863计划”的提出到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出台到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和应对气候变化建议的提出,等等,无不凝聚着两院院士的心血和智慧”。“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的院士制度,有利于凝聚我国科技界的精英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主意、攻难关,有利于组织创新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利于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智慧才干”。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