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学者风采

王德江:追“光”十七载 无怨也无悔

2024-02-27 中国科学报 沈春蕾
【字体:

语音播报

王德江 长春光机所供图

“每年都会遇到很多坎儿,每一道坎儿都得过去,过不去就没有现在的我和团队。”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研究员王德江告诉《中国科学报》,“2024年也不例外,有好几个坎儿在前方等着,我和团队必须按照节点交付项目。”

王德江坦言,作为长春光机所航空成像与测量技术研究一部主任,自己不再是刚踏出校门的青涩小伙。“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跟着老师干就可以,不用想别的,而现在我需要带着大家干,责任大压力也大,但必须干成功。”

不后悔的选择

20年前,王德江从南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当年他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芯片设计。2007年,王德江加入长春光机所,开始从事光学仪器的研究。

记者问他:“这几年,芯片设计非常火,您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吗?”

王德江平静地回答:“我的硕士论文是在一家外企完成的,我发现自己在企业里只是一个小模块,不需要也无法了解全链条的工作。来到长春光机所,我可以从技术攻关做到集成验证,再做出原理样机,非常有成就感。”

长春光机所为王德江提供了一个从技术突破到整机集成,再到批量化生产的平台,这正是他想要的、想干的。“无论是当初还是现在,我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就这样,王德江抱着一直干下去、干出点名堂的信念开启了追“光”之旅。

作为一名新人,为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王德江一边跟着老师学,一边自己多动手、多琢磨。从仪器调试、程序验证、高低温试验、振动试验到外场维护保障,在忙碌中,王德江度过了在长春光机所航测部的新人时光。

为了把工作做好,王德江都是先看图纸,把每一个电控分系统重新设计、调试一遍,直到了然于心才上手。加班熬夜对王德江来说是常态,但他不仅干得起劲还非常开心。

“当接到一个超分辨率小项目的时候,当在一个任务中领导让我做电子学总体设计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平时的积累有了用武之地。”王德江说。

必须承担的责任

2012年,王德江进入航空成像与测量技术部创新研究室,并承担了一个创新项目。但他感到茫然,不知道怎么干。

后来,电视剧里的一句话点醒了王德江——“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呀”。“长春光机所成立创新研究室的目的是瞄准国家任务,领导安排我承担项目,我却往外推,那么加入创新研究室有什么意义呢?”他说。

2013年,新的任务落到王德江头上,这次他没有退缩,而是瞄准航空远程光电仪器开展技术攻关——查文献、买仪器、做实验,一切都得靠自己。

“在做总体参数计算时,为保证精准计算,我几乎是着魔似的验证,有时睡到半夜起来接着算,越算越睡不着。”王德江记得,当时团队不仅人少,成员还非常年轻,他是年龄最大的,又是总体负责人,任何一部分出问题都要亲自参与解决。“我必须承担这个责任,没有退路。”

在安装调试的过程中,发现框架装不上。王德江立即开始推算,还手绘了安装调试方案,跟相关人员反复确认没问题后,最终顺利完成系统安装调试。

航空光电仪器从实验室研制向实际应用转化的一个重要节点就是科研试飞,因为有些技术问题在地面测试环境中很难发现。作为技术总师,无论是在冬季-30℃还是在夏季50℃的机舱环境中,王德江都亲自参与科研试飞,共参与30余次,并曾在一年半时间内出差450多天。

“不亲自参与我实在不放心,有问题我可以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并站出来承担责任,这就是带头人的作用和责任。”王德江说。

迈过每一道坎儿

离开航空成像与测量技术部创新研究室后,2018年至今,王德江在航空成像与测量技术研究一部工作,“与在创新研究室不一样,在这里我需要想办法带着团队生存和发展”。

“我们承接的大部分项目不仅竞争激烈,而且没有任何取巧的余地。没有人做过的项目,获得一点进步就可以收场,但我们需要实现的是至少翻倍的效果,才能得到认可,才能赢得项目。”王德江说,因此他们需要了解同行,从对手想不到或者想到也做不出的地方入手,这才有可能产生一个好方案。

换言之,王德江每年要过的坎儿都没有捷径可走,必须有“硬刚”的实力,用他的话说就是首先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前期把工作做细,外场的实验也要提前准备,反复摸索,练好基本功,赢得竞标。

“每次听到别人质疑我们可靠性差的时候,我都会用最稳定的科研试飞回击对方。”王德江坦言,“科研试飞偶然因素特别大,一次飞行效果不好可能就没办法交代。”

不久前,王德江获评2023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他一再表示非常感谢团队一路来的支持,“我们团队每个人都很拼,因为大家知道不能失败”。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竞争中寻求学科发展、在竞争中寻求学科突破。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我都是在竞争中承担任务、解决问题、发展学科,从中得到锻炼。”王德江表示。

追“光”十七载,无怨也无悔。历经多年努力,王德江带领的团队突破了一系列航空光电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提高了国内现有仪器的性能,助力国家动态成像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其参与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4-02-27 第1版 要闻)

打印 责任编辑:梁春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