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学者风采

朱振才:“别忘记仰望星空,但先要脚踏实地”

2021-08-27 解放日报 黄海华
【字体:

语音播报

  “过去,一辈子有机会与一两颗卫星打交道就很不错了,现在我们22年里发射了72颗卫星,正是生逢其时!”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朱振才说。这位日前获评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员,因常年奔波在酒泉、太原、西昌等发射场,有着一张黝黑的面庞。

  1997年,中科院决定研制一颗低轨微小通信卫星“创新一号”。当时,34岁的朱振才已经在光电信息技术与器件领域崭露头角。他受命加入“创新一号”这支几乎是零基础的团队,主动担任了技术难度最大的姿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

  利用传感器探测数据进行姿态控制,过往的经验派不上用场,他就从零开始学。他列了长长的问题单子,逐一上门请教航天专家。2003年10月21日,净重仅88千克的“创新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还记得首张神舟飞船在太空中的清晰照片吗?这是由神舟七号飞船在轨释放的伴随卫星拍摄的。

  这颗40千克的伴星,只有一次拍照机会,因此它与飞船分离的速度大有讲究:太快容易翻转,太慢容易撞上飞船。

  当时,伴星的研发团队一半以上人员没有接触过航天任务。朱振才敢想敢试,领着队员搭建轨道动力学仿真模型,一遍遍比较计算结果,一次次核对物理参数,设计出了伴星与飞船的最优分离速度——0.7米/秒,不仅实现了里程碑意义上的绕飞,拍下了首张神舟飞船在太空中的画面,还验证了一项技术,即微纳卫星可以通过合作探测来执行科学任务。

  2007年,朱振才第一次见到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对方提出想把近1000千克的探测仪放到太空轨道中去,讨论是否有这个可能。

  科学有效载荷一般是卫星重量的三分之一,这样整颗卫星差不多要3吨。当时,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过的最大卫星只有208千克,3吨的卫星能否拿得下?犹豫不决中,朱振才一锤定音:“‘创新一号’可以从无到有,这一次也没有理由退缩。”

  他带领团队另辟蹊径,提出了重量1.9吨的“量身定制”方案,不仅将3吨的“大块头”精准定位减重至1.9吨,还使得“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具有能量分辨率高、测量能量范围大和本底抑制能力强等优势,将中国的暗物质探测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

  2015年12月17日,“悟空”号成功发射。不到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新年贺词中提到了这颗暗物质探测卫星。“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当时备受鼓舞。”朱振才说。

  “悟空”号发射一年多后,捕获到了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其设计寿命本为三年,但目前已正常在轨运行五年半,主要指标未发生变化。“悟空”号卫星在宇宙线正负电子、核素和伽马射线的观测中均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为暗物质物理参数给出严格限制,实现了中国科技在暗物质探测领域从“跟跑”走向“领跑”。

  “别忘记仰望星空,但先需要脚踏实地。”这是朱振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是这么做的。

  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园区有一个“朱振才专用车位”,因为他总是来得特别早,走得特别晚。他习惯把车停在一个固定位置,久而久之,那里成了他的“专属”。

  发射场试验队还有一个“朱振才承力筒”。承力筒,是卫星的支撑主体。朱振才坚持和团队一起常驻基地,大家开玩笑说,有他在,食堂饭菜都更香些。紧张的研制过程中有两次试验期间,他父母病重,他却只字不提,直至发射任务顺利完成,才匆忙赶回去。

(原载于《解放日报》 2021-08-27 09版)

打印 责任编辑:阎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