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学者风采

谱写自主自强的空间环境探测奋斗之歌

——记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朱光武

2021-01-21 中国科学报
【字体:

语音播报

朱光武与探测二号(TC-2)卫星合影

  朱光武: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50多年来一直从事航天工程和空间科学探测研究工作,主持我国神舟飞船、各类应用卫星空间环境探测和研究以及科学卫星等有关航天器有效载荷研制任务。

  每日清晨6点,无论寒暑、不避风雨,一位70多岁的老者都会在一间普通办公室里准时开始他一天的工作。这位数十年如一日,退休后依然坚持工作、每天都能在大部分年轻人之前到达办公室的老者就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环境探测重点室创始人之一、我国著名空间环境探测专家朱光武。

  一生只做一件事。从风云卫星、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萤火一号,朱光武从事空间环境探测工作50多年来,独立设计开发了16款专用集成电路,填补了这一领域数年来的多项空白,在我国天基空间环境探测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形成系列并赶超航天强国的发展历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用青春和热血、坚贞与无私谱写了一曲奋斗之歌。

  知难而进 拼出天地

  直面辐射风险,只为新技术试验。在空间环境中,辐射的危害极大,对卫星和人体均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性影响。我国科研领域刚刚起步之时,科研的环境与条件十分艰苦且有限。为保证航天员和卫星辐射危害的测量更加精准并进行有效规避,朱光武及一众探测人在保护措施有限和辐射风险,无法回避的情况下,每每直面辐照风险,出色完成仪器定标,保证了技术实现和提升。

  一支笔,百次改,绘就复杂空间环境探测仪器设计图。在那个没有计算机,更没有EDA软件的年代,朱光武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握笔,一笔一画地绘制原理图与PCB图。不知多少次,一个新的想法或是制版工人一个新的建议都让他再一次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重新制图。

  付出与坚持换回宝贵发展机会。一年春节,朱光武带队到上海参加某型号任务空间环境载荷的重要论证会议。途中乘车发生意外,他的头部、腿部多处受伤,随行人员劝其尽快去医院处理,但他仍坚持赶往会场。与会人员看到他脸上的血迹都被他的坚持所感动。朱光武的拼劲为天基空间环境探测在困难时期的发展争取到了宝贵的机会。

  在朱光武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拼搏与带领下,如今的探测室已经成为我国空间环境/空间探测领域当之无愧的“国家队”。

  自主自强 硕果报国

  “我们一定要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断发展,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自己的仪器和数据有信心。”这是朱光武经常对身边人说的一句话。他也是如此身体力行、一以贯之的。

  朱光武独立设计、开发了16款专用集成电路,打破了空间环境探测领域专用集成电路依赖国外的危局。基于这些自主集成电路开发的20多种空间环境探测仪器,广泛应用于载人航天、风云系列等多个空间环境探测任务,为我国以航天工程应用为目的的天基空间环境探测仪器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领域深耕 培养后浪

  50年来,朱光武主持我国神舟飞船、各类应用卫星空间环境探测、研究以及科学卫星等有关航天器有效载荷研制任务,先后承担我国多颗卫星工程任务及我国跨世纪重大航天任务。

  朱光武在科学研究的同时亦不忘实验室的发展与年轻一辈的成长。他总是积极培养并严格锻炼年轻的科研队伍。

  朱光武有一份特殊的礼物传给后辈,那就是他倾注几十年心血,记录每一次成功失败经验和详细数据、几十次型号任务心得体会的笔记。这份半米高的手稿被亲切地称为“探测红宝书”。实验室的年轻后辈,手捧“探测红宝书”,站在他的肩膀上快速成长。

  如今年过七旬的朱光武仍然同实验室年轻人一起奋斗在科研事业的第一线,指导和帮助年轻人从事空间环境探测研究工作,为国家持续输送科研人才。

  老一辈探测人艰苦奋斗谋开拓,中生代探测人秉志守节夯实基础,新时期探测人扶摇而上竞前行。一代又一代探测人将不断砥砺奋斗、踏浪而行,为我国空间环境探测事业发展继续贡献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自己的传奇。(作者:张贤国、张志良、孙越强,单位: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1-01-21 第4版 信息技术)
打印 责任编辑:张芳丹
  • 郭永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的“两弹元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