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学者风采

不忘入党初心 牢记报国使命——记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苏肇冰

2020-05-07 中国科学报
【字体:

语音播报

  苏肇冰 中科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做出了贡献,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为国家无私奉献的“无名者”

  1953年至1958年,苏肇冰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王竹溪、黄昆、周光召等都曾是他的老师。受到这些优秀物理学家的影响,苏肇冰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为人处事方面也得到了老师们的信赖。1958至1963年,他留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苏肇冰清楚地记得自己入党的日子,“1959 年 6 月 28 日我志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一年的候补期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1963年至1982年,对苏肇冰来说是特殊的转变时期,他成为了“无名者”。那时他奉命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第九研究所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在邓稼先、周光召等人的领导下,为了祖国的强大,隐姓埋名,成为那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群体中的一员。

  “在我人生道路上所受到的一次重大的教育,是服从组织的调动参加了直接为国防建设服务的工作。这是一项摒弃自我、全心全意投身于为祖国的安全和强大而奋斗的光荣任务。这既是一次工作成长的实践,也是一次思想意识的锻炼。我经受了考验,为成为一名中国武器研发工作者而努力工作。” 对这段难忘的经历,苏肇冰如此回忆道。

  这群不平凡的人铸就了一个不平凡的集体,书写了一篇不平凡的“大文章”,为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归理论物理研究的热爱者

  1982年,苏肇冰调入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重回他所热爱的研究领域,从事凝聚态理论及统计物理相关研究。他用饱满的热情取得了诸多成果,获得了许多荣誉。

  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苏肇冰与合作者完成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中科院和科技部的奖励:“聚乙炔中局域型非线性元激发的量子跃迁理论”项目于1987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统一描述平衡与非平衡体系的格林函数理论研究”项目于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于1999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于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苏肇冰还曾作为科技部攀登项目“九十年代理论物理学重大前沿课题”、“七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理论物理若干重大前沿课题研究”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理论物理专款” 等多个重大项目的专家组组长、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积极参与了推动我国理论物理研究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工作。

  做优秀拔尖人才队伍的培养者

  除了自身研究成绩突出,苏肇冰更是一位师者。多年来,他悉心指导研究小组的学生、博士后,培养了新一代的中坚研究人员,带出了一支科技攻关队伍。

  苏肇冰的博士研究生向涛凭借在凝聚态方向的突出成就,201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向涛还曾获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他的一位研究生戴希与两位德国科学家分享了美国物理学会2019年度新材料科学方面的James C. McGroddy 奖;他的硕士研究生胡江平、吴从军,博士研究生戴希2018年同时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成为美谈。

  作为一名老党员,苏肇冰也一直严于律己。近年来,他视力不好,但仍然坚持科研工作,经常与合作者一起讨论。

  2018年,在支部组织的重温入党志愿书活动中,他写道:“我亲身经历了40多年来改革开放在我国所引起的巨大变化,见证了伟大祖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我努力做到坚持道德诚信的底线,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在我一生的最后时间里,我欣喜地跟全国人民一起进入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我将继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梦努力奋斗。”他说。

  (安慧敏,作者单位: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综合处)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0-05-07 第3版 信息技术)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