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学者风采

丁云杰:二十年支起创新链

2019-12-23 中国科学报 倪思洁
【字体:

语音播报

丁云杰

  1999年,刚回国不久的丁云杰辗转来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成为0805研究组组长。

  之后的20年里,丁云杰的组长职务一直没变。变化的是,这支研究组越来越“富足”。

  不急不躁 做原创技术

  今年11月底,大连化物所研究员、0805研究组组长丁云杰带着研究组成员,参加了中科院“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A类战略先导专项重大科技任务“合成气制高碳醇”科技成果鉴定会的答辩。面对鉴定委员会专家们的提问,丁云杰对答如流。

  鉴定委员会给出评价:“合成气制高碳醇钴—碳化钴基催化剂……属于原创性技术,指标先进,应用性强,居国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鉴定。”

  专家组认为,这个项目将为以高碳醇为原料的精细化工行业提供廉价而充足的原料来源,扭转我国高碳醇生产原料、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核心关键技术,就是丁云杰和团队成员在2004年研制出的钴—碳化钴催化剂。

  在事事求“快”的时代,用十年甚至二十年研发、转化一项新技术,看上去很“慢”,但正是在这种不急不躁的心态下,丁云杰带着0805组成功研制转化出3项原创性技术——

  1万吨/年乙醇胺临氢胺化制乙撑胺工业化项目投产,成为我国在此领域第一套自主设计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化装置;合成气制合成油15万吨/年成套技术示范试验、15万吨/年合成气制混合伯醇联产液体燃料工业性中试项目,进入低负荷运行;2万吨/年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加氢制1,4-环己烷二甲醇工业化项目,在江苏张家港成功投产并稳定运行。

  痛定思痛 向课题“动刀”

  丁云杰刚接手0805组不到一年,就接到了大连化物所的“黄牌警告”——年度考核评价位列全所研究组倒数第一。身为研究组组长,丁云杰压力倍增。痛定思痛,他开始反思问题。

  过去,多数研究跟着国际风向走,国外什么热就做什么。如此一来,创新能力提升不显著,成果转化工作也如无米之炊。丁云杰决定,不再给国外做“打工仔”,向课题方向“动刀”。

  在课题的重新规划布局方面,丁云杰带领团队把目标锁定在赶超世界一流、解决国内急需的关键技术上。他定下了两条标准,一是做国家急需的技术,二是做国外已有但对我国封锁的技术。按照这两条标准,0805组对课题进行了重新洗牌。这类课题做起来难度很大,但他坚信,“下狠心做下去,一定能成”。

  一个项目从实验室小试经中试,再到工业化,要克服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而按两条标准定下的课题方向又都没有经验可借鉴。

  面对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兵来将挡。工业化装置试运行期间,丁云杰经常在工厂一待就是十几甚至二十几天,每天和工人们一起出现在生产第一线。遇到问题就和相关人员讨论至深夜,想方设法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以降低工厂的运行成本。

  工人三班倒,还有休息的时候,而这些科学家却拿不出一点时间休息。飞机场、生产一线、宾馆都变成了丁云杰的办公室。为了节约时间,他还特意将午夜和凌晨的飞机作为出差首选,因为这样就不会耽误第二天开会或者上班。

  日复一日 练就“真本事”

  有些人好奇:“为什么0805组的项目一投产,就常常有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的产值?”

  比如,2011年8月,丁云杰主持研制的国内首套乙醇胺临氢氨化生产乙撑胺装置开车成功,平稳运行近7年后,实现产值超16亿元。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新建了1套年产3万吨的乙撑胺装置,总产值超过24亿元。

  在日复一日的摸爬滚打中,丁云杰早已总结出了一套经验。

  “开展应用研究,一是要寻找适用于我们技术特点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同时企业要具有丰厚的经济基础;二是要以开放的心态与外单位进行强强联合,以缩短研发时间,减少技术链上的瓶颈;三是要解决从‘科学语言’向‘工程语言’转换问题,只有精通了这两种‘语言’,才拥有了推动科学技术向工程应用的‘真本事’。”丁云杰说。

  不仅如此,丁云杰还反复跟研究组成员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基础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从大量研究信息中鉴别真伪,获取和理解研究的概念和精华,从原子、分子水平上理解化学反应,为可能出现的原始创新提供基础与积累。”丁云杰说。

  在这样的思路下,20年来,丁云杰带领科研团队开发出多项工艺技术,已有8项技术实现了工业示范或工业化,年总产值超过20亿元,还有6项技术正在进行工业示范或工业化。此外,研究组还发表了近200篇论文,申请了250余件专利,授权专利超70件,授权专利中还包括5件国际专利。

  如今,虽然依旧奔波忙碌,但丁云杰内心富足。“我们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未来,我们要将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应用在祖国的经济建设上。”他说。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9-12-23 第4版 综合)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 曾孝濂 把花草画进书本里
  • 王应睐:酿得百花终成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