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片新闻
“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发生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图)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4-09-24 【字号: 小  中  大   


课题负责人杨红生研究员在做课题总结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瑞玉在验收会上就有关问题进行质询。



项目首席科学家相建海研究员在验收会上就有关问题进行质询。



9月17-18日,国家973计划“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发生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项目的9个课题在青岛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9月17-18日,由海洋研究所主持的国家“973”“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发生与抗病力的基础研究”项目的9个课题在青岛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由项目首席科学家、“973”计划顾问组专家、领域专家咨询组责任专家、项目专家组成员、特邀同行专家以及项目依托部门管理专家等组成的专家验收委员会的验收。

    专家验收委员会认真听取了各课题负责人所作的课题结题总结报告,进行了咨询和质疑,对各课题的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的水平和创新性、对项目的整体贡献、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数据共享等进行了充分讨论和评价。

    在理论方面,通过对 “大规模死亡症”的病因排查、可疑病原的分离、鉴定、人工感染实验、病理学与免疫学检验以及流行病学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证实了引起栉孔扇贝养殖中后期大规模死亡的病原为一迄今未报道的球形病毒。最早在国内外提出WSSV与宿主识别研究思路,在WSSV特异性粘附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发现WSSV 4种VAP,确定其中3种基因;锁定1种细胞膜受体蛋白;发明受体阻断剂筛选方法;系统揭示WSSV纳米级精细结构;建立WSSV和血细胞单抗库,从中筛选到2株中和抗体和2株受体抗体;发现WSSV蛋白酶。全面系统地进行了鱼类疾病病原菌的调查,确定了危害我国南北方海水养殖鱼类的主要病原菌是弧菌,并进一步明确了溶藻弧菌和鳗弧菌分别为我国南北方占优势的海水养殖鱼类病原菌,指明了我国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病害研究的主攻目标和方向。对无脊椎动物扇贝和中国对虾的免疫防御和免疫调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了动物的系统演化过程中,替代途径激活的补体系统出现于后口动物;发现了非特异性免疫在牙鲆的发育早期起主要作用。在海水养殖动物功能基因研究技术平台的构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在对虾、扇贝的抗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等方面获得了原创性的成果,特别是在虾贝基因组学、免疫防御相关功能基因及抗病的中国明对虾选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发生与抗病力的分子遗传学基础的研究,实现了研究从个体和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的跨越发展。

    在技术产品方面,筛选出16个与抗病抗逆相关的遗传标记,确定了33个对虾和扇贝抗病(逆)基因,研制出3种疫苗和免疫诱导剂,培育“黄海1号”、“蓬莱红”、“即抗98”等具有生长快,高抗病性的养殖新品种或品系。

    在应用技术方面,构建了扇贝-海带混养,扇贝-龙须菜混养、扇贝与刺参混养等3种生态调控模式,建立了3种有效的对虾生态防病技术,并发展了4种对虾健康养殖模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共培养博士生76名,硕士生109名。已发表或接收的论文471篇,其中被SCI收录81篇,EI收录58篇。申请专利近百项。

    专家验收委员会认为各课题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围绕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发生与抗病力的基础问题开展研究,在我国海水养殖生物病害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经过5年努力,圆满地完成了课题计划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揭示了重要养殖生物病原感染、宿主抗病力与环境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阐明了重要海水养殖生物病害流行规律、宿主抗病力的生理基础、养殖生物体抗病力遗传的分子基础和环境因子对病原流行及宿主抗病力的影响规律,在该领域中研究实现了跨越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