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王儒敬:农业物联网为食品安全护航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陆琦 发布时间:2014-08-19 【字号: 小  中  大   

  “施肥与施药不当造成农产品不合格的问题,令人担忧。解决这个问题,迫切需要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支撑。”8月16日,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儒敬研究员做客“中国科技馆科学讲坛”时如是说。

  王儒敬表示,食品安全与物联网紧密相关,物联网把农业生产要素、生产流通过程联系起来,通过对各参数的全程跟踪以及对每一个参数进行提前预警,确保农产品安全。

  所谓农业物联网,就是通过各种传感器连接农业生产环境、种植养殖本体、农业生产要素的网络,并实现农业生产管理数据的自适应感知、自动汇聚、智能处理,实现农业生产精播精施、精准控制,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

  也就是说,什么时候施肥、施多少肥、选用哪种肥料以及播种、灌溉、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收获等的确定,都可依靠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通过农业物联网可以实现科学便捷监测土壤养分、重金属成分,科学选购农资,科学选种,合理施肥施药,而这些对于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王儒敬说。

  在国际上,农业物联网主要包括三种模式。以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的精准农业物联网,其特点是:3S技术、智能化高度发达,土地资源丰富、农场化管理,农民文化程度高、经济收入高,集约化程度高。

  以日本、以色列等国家为代表的设施种植物联网,其特点是: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发达,土地短缺、工厂化管理,农民文化程度高、经济收入高,集约化程度高。

  以荷兰、丹麦等国家为代表的设施养殖物联网,其特点是:以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和高效率著称。

  目前,我国农业3S技术、智能化等核心技术缺失,农民经济承载力脆弱、文化水平低,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因此,王儒敬认为,我国应该选择精准农业、设施农业、智能农业等多模式并存的发展道路。

  “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并不落后。”王儒敬说。早在10多年前,中科院就对传感网/物联网领域进行了战略性的前瞻布局,全院开展相关工作的研究所包括上海微系统所、声学所、微电子所、电子所、半导体所、计算所等。2009年,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成立,2011年成立农资物联网分中心。

  目前,中科院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在沈阳、安徽等多个地区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均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特别是自2010年以来,中科院与沈阳军区开展院军合作,中科院智能所、遥感所、地理所联合攻关,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动态监测平台、综合数据库和空间分析工具、可视化的分析管理和决策软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马力机械+立体监测+智能决策+精确控制”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为我国规模化实施精准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撑与示范模式。

  “农业物联网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支撑,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破口。它对于我国探索‘四化同步’模式、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王儒敬说。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