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程正迪院士:高分子材料研究要做到“三个静心”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廖洋 代彤 发布时间:2012-02-27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的高分子材料科研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也遇到了一些瓶颈。虽然原因很复杂,但要想解决面临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拒绝浮躁,静下心来多读书、多积累、多做实验。”

近日,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阿克隆大学高分子科学和工程学院院长程正迪教授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建议。

生命力在于跨学科发展

程正迪介绍,近年来国内外高分子材料领域都比较沉闷,学者们都有找不到新切入点的感觉。大家在思索,高分子作为一个学科,究竟还有没有生命力?

一般来说,一个学科要发展,必须要有它的前瞻性、包容性和应用性。问题的关键在于,高分子作为一个科学分支,究竟有没有新的激动人心的科学和发现;在于高分子作为一类材料,究竟能不能在新一代技术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程正迪看来,高分子学科和材料的新出路,就是坚持跨学科发展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今天的多数科研成果都是多学科合作的结果。现在应该是淡化学科划分,鼓励交叉学科发展的时候了。”

程正迪认为,学科的诞生和成长,与人的生命历程有相似之处。每个学科都有诞生、成长、成熟的过程,继而也会不可避免地被其他新的学科取代。而这些新的学科在本质上一定是旧学科的交叉,所以新的学科一定有更强的生命力,更有效地指导新科学和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高分子学科的生命力即体现在跨学科特性上。具体表现为在高分子领域中的化学方法的多样性,物理概念的互补性,和工程加工的多尺度性。”程正迪说。

做领路者要有条件

“很少有高分子的重大课题是中国人自己提出来的,我们这些年从低水平的重复变成了高水平的重复。但重复是没有革命性意义的。科学上不认‘老二’,只认‘老大’。”

程正迪认为,在高分子领域,要真正从一个跟随者变成一个领路者,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做到三个“静下心”。

一是必须要做跨领域跨学科的科研。传统的科学未来发展的余地将越来越小,更多的是跨学科的领域。只有静下心来多读书,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而达到学科交叉。

二是对跨学科的研究课题要有非常强的敏感性,要抓住学术问题上瞬间的灵感和火花。只有静下心来多积累,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升华而融会贯通。

三是定下课题之后,要保证课题能够做下去并取得成功,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经得起考验。只有静下心来多做实验多思考,才能使自己保持对科学的直觉和解决难题的能力。

“现在中国有些教授才三十多岁就两只手插在裤兜里不做实验了。不做实验会对科学失去自己的感觉。我今年已经60岁了,自己有时还做实验,因为实验使我对科学更加接近,更有灵感。”程正迪认为,只有静下心来做到了这三点,才能搞好中国的高分子材料研究。

海归要适应中国土壤

近年来,大量海外科研人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回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但很多原本踌躇满志的海归却发现自己“水土不服”:接受了多年国外教育、学术体制的灌输,回国后对体制和文化差异感到不适应,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

程正迪建议海归们要从中国体制内部慢慢摸索。不但要坚持一心一意做学问的精神,更要讲究方式方法,学会融入大家,慢慢让大家接受自己的方式和看法。“不要一味心急和看不惯,抱怨并不能解决实质问题,要学会想办法和大家一起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不过,程正迪同时坦言,目前中国的教育和学术体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对教授水平的全面评价,对教学、科研资源的合理分配,对年轻学者的积极扶持,对新科研方向的热情鼓励,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他指出,特别是不要挫伤青年人的积极性,这会影响到下一代人学术和科研的进步。

“从长远上看,我对中国的发展很乐观,但从近阶段讲,我们要有危机感。特别是在教育体制上、科研和学术方向上一定要有危机感。尽管很多问题都亟待解决,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程正迪说。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