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张正斌:抗旱和现代农业发展建言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9-02-10 【字号: 小  中  大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两个重要问题。根据我国当前旱情形势严峻和“三农”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抗旱节水农业基础设施补贴。

2009年起,国家将在中西部地区安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我们认为,除加强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外,还应进一步增加抗旱、节水基础设施的下乡补贴。

目前,许多地区大中型水利工程难以高效利用,原因是国家只管上游渠系配套,群众没有资金配套建设下游农田节水灌溉管网设施。

因此,建议将抗旱应急支持费变为长期支持雨水利用、机井配套设施、灌溉管道等各种抗旱节水灌溉基础设施,进行下乡补贴,长期目标应该是全国实行节水农业现代化、节水灌溉管网化,如此才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障我国水资源和粮食安全。

2. 加强抗旱、节水作物品种选育和推广的支持强度。

虽然我国现在抗旱、节水植物育种方面有了一定的重视,但和水地高产、优质育种投资相比,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国家给种植优质小麦进行良种补贴,对种植抗旱、节水、高产品种则没有补贴。因此,建议在缺水地区应该加强抗旱、节水、高产品种种植补贴。

目前,国家还没有产业化项目支持抗旱、节水、高产作物育种和推广,一般都是将种植抗旱、节水品种作为抗旱措施中的一种配套措施。而支持强度不大的主要原因是认识不足,一般认为抗旱品种低产,种植效益不高。其实,旱地品种在水地不一定低产,但水地品种一般在旱地都不高产,甚至还不如旱地品种;充分灌溉并不一定高产、高效,节水灌溉则可以实现节水和高产、高效。

目前,我国北方旱地小麦丰雨年份亩产1000斤的实例不断增加,平水年旱地小麦亩产600斤面积在逐步扩大;旱年小麦亩产400斤普遍存在;在节水灌溉地区,1水1000斤品种数目和面积在逐渐扩大。这对于我国粮食平均亩产660斤有重要贡献。因为干旱年份水地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我国粮食总产主要受旱地粮食产量的影响。

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占我国耕地面积50%~65%的旱地及有限灌溉耕地生产状况的改善,通过扩大种植抗旱、节水、高产品种和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发展节水灌溉农业,进一步挖掘缺水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

3. 建议进行化肥下乡补贴,提高土地生产力。

我们注意到,文件开展了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奖补试点。这对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减少农民购买化肥、改善土壤、发展有机和绿色农业有很大的作用。

目前,化肥是农民最大的农田投入部分,化肥近10年来涨了2~3倍,种植小麦投入和产出基本平衡,种植玉米才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近年来我国粮食持续增产,粮食价格没有上涨,虽然我国政府免去农业费、还给农民种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但相对于化肥投入,这部分补贴还远远不够。粮食种植成为农民的捎带副业和季节性劳动任务,出外打工成为主业和发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舍不得给农田投入肥料的现象普遍存在。而我国还有大量中低产田,需要加大化肥投入,才能发挥一定的生产潜力。

我们建议,加强化肥下乡补贴,鼓励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要结合土壤测肥和平衡配方施肥,科学投入各种化肥,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保障我国粮食持续增产。

目前农村公路修了,电话和有线电视通了,农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大部分解决了,家电下乡补贴、农机下乡补贴、良种补贴也有了,但缺的就是肥料下乡补贴,这正是广大农民最急需的,对保障我国粮食持续增产有重要意义。

4. 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及功能食品开发研究。

文件指出,在全社会高度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氛围里,保持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要求更加迫切。《食品安全法》出台、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完善、监管体系建设、建设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产品安全的四大任务。

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之一,也成为发达国家设置技术壁垒的重要借口。因此,发展绿色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的绿色食品是我国“绿色革命”的首要任务。

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总体上就是农产品高值化的发展方向。现代人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和吃出健康。一些彩色粮食作物具有防病、治病和加强营养功能,已经得到广泛承认。国外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出了含维生素A高的金色水稻,可以治疗贫血病等。我们课题组培育的紫优小麦,经测定,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等方面也明显高于普通小麦和其他彩色麦品种。

此外,国际上还启动了生物强化育种研究,通过选育自身富含各种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的作物品种,对减少人工给食品中添加营养元素、降低营养健康食品生产成本、增强人类体质有重要意义。我国有大量的彩色和富含各种特殊营养成分的作物种质资源,但还没有得到足够深入的研究和科学高效利用。

因此,在粮食数量安全稳定的状况下,应该加强功能食品和食品高值化研发,扩大绿色食品的出口创汇。这对提高粮食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被解放了出来,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到城市打工,农村常住人口在快速减少,许多家庭成了空巢家庭,许多老人和孩子成了留守人员,农村发展明显缓慢。

目前农民最大的问题是缺钱不缺粮。在粮食持续增产的情况下,建议加强粮食深加工,进一步拓宽发展多种经营的道路,加大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的规模,发展外向型、出口创汇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例如,目前世界上已开发出来的玉米加工产品多达几十类、数千个品种。我们可以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变“谷贱伤农”为“谷多富农”,变北“粮”南运为北“品”南运。

6. 加强发展文化旅游经济产业,繁荣农村文化经济。

在矿产、水资源等不丰富的贫困地区,应该加强发展文化旅游经济产业。

例如,甘肃庆阳香包产业成为该地区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汶川羌绣产业在地震恢复自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红色革命根据地旅游产业为贫困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镇周围和著名旅游景点周围的农家乐旅游产业,大大刺激了农产品消费和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建设面貌;发展节日物品礼品产业,如年画、灯笼、鞭炮、装饰品等各种节日文化经济产业,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方面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

7. 加快农业现代化投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六次锁定“三农”,支持农业快速发展,中国农业现代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和农业电气化研究,在许多发达地区已基本实现,不发达地区则将在最近5~10年实现。

农业信息化,精准农业,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实现农业工业化、控制性农业,都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农业四个现代化的投入,将可以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向高级阶段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相关信息  国研网 张正斌:抗旱和现代农业发展建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