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奉献在天涯海角
——野外台站支撑人员掠影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王晨绯 发布时间:2014-11-10 【字号: 小  中  大   

阜康站野外实验遮雨棚

彝族小伙子杞金华(前)

吴凤霞在机房接收过境卫星信号。

  中国科学院45个研究所先后建立了212个野外台站,目前,野外台站职工人数为3311人,其中包括2319名研究人员,以及984名默默奉献在一线的监测、技术支撑与管理人员。

  “我要给他把活干好”

  “科学家只要有想法,没有刘老二干不出来的。他有想法要实施,我就帮他去工厂、跑地方,无论如何也要保质保量完成。”

  “我们每个台站都离不开台站支撑人员的辛勤劳动,他们在一线积累了很多经验,还有些人喜欢动脑子,常常有些科研小发明帮科学家解决了许多问题。比如新疆生地所阜康站的刘老二。”在2014年度中科院野外台站会议上,中科院院士陈宜瑜这样告诉大家。

  陈宜瑜口中的“刘老二”全名刘雪灿。他19岁随父母到新疆生地所的新疆阜康荒漠生态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阜康站),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田。

  “我的父亲以前就是阜康站后勤副站长,也是机务连长,我从小就和老爹坐着拖拉机跑上跑下。”父亲退休后,刘雪灿接了他的班,留在阜康站工作。刘雪灿负责站里的水、电、暖维修,同时还是专职司机。

  “我干过电焊、木匠、家电维修,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和科学家到野外跑得多了也学会了取土样、取植物样。上车就是司机,下车就是挖坑的。”刘雪灿打趣说。

  “很多大科学家我都见过。刘东生院士给我帽子上签名,陈宜瑜院士给我敬过酒。”他对大科学家们的敬仰溢于言表。

  正如陈宜瑜所说,刘雪灿就是个“爱动脑子”的人。阜康站许多实验设备他都如数家珍,并且还曾经动手改装过其中的一些。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北沙窝,沙丘密集,长满了梭梭。刘雪灿每天开着小四轮,带着饼子、馕等食物和烧水工具,送科研人员到北沙窝。他们在这里布置大部分试验,进行水势、人工干扰、光合作用等实验测定。为了方便他们工作和休息,刘雪灿在这里搭建起了一个实验棚。

  当年阜康站站长李彦研究员在这里开展水分实验,需要有一个实验场所能对沙漠植物进行水分控制。把实验设想和要求对刘雪灿交代完毕后,李彦拍着他的肩膀说:“刘老二我信任你,你看着办吧。”

  “看着办那是真难干,意思就是要往好了干。李彦的科研想法多,要跟上他的节奏还真不容易。”刘雪灿说。这次的任务需要在沙漠中建一个400平方米的大顶棚,还要可推拉移动。为此,他花了一天一夜画图设计,将原本16万元的价格降低到5.6万元。

  如今,从他做的这个棚子里已经走出了4位博士。“他们作人工胁迫植物水分响应研究,有一个博士还拿出了影响因子为4的文章。”

  李彦的文章发表后,他的致谢名单里郑重地写着三个字:刘雪灿。

  “这么庄重的学术杂志,也出现了我一个干活的人的名字,那我就要给他把活干好。”这是刘雪灿朴实的想法。“科学家只要有想法,没有刘老二干不出来的。他有想法要实施,我就帮他去工厂、跑地方,无论如何也要保质保量完成。”

  “我需要一个结果”

  “我对科研有兴趣但是受到限制,我始终都没有放弃过学习,以后也不会。任何一个来的学生,我都会和他们谈学习、论文写作。”

  离阜康站4000公里的中科院哀牢山生态站,海拔2400米,这里森林茂密、山路湿滑。彝族小伙子杞金华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车从所在的村子里到哀牢山站上班。他是站上的工人,已经在这里工作了7个年头。

  当初中科院哀牢山生态站的老员工杨国平招杞金华进站时,他刚从部队复员。站上很多人都认识他,知道他对植物感兴趣。杞金华告诉记者,小时候,他经常听爸妈说徐家坝有个科学院,心中充满敬仰。每当看到站上工作人员到村庄采样,他总盼望有一天能到那里工作。

  既然有兴趣,他就找书看,比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这套书一共五册,他买不起就借来看。2006年底,哀牢山生态站举行认植物比赛,他得了第一名,发了50元奖金和一个本子,从那以后他便更加努力。

  曾经,他向《生态学报》投了一篇文章。灵感来源于他对林子仔细的观察——不,也许更多的是他对科学的向往和持之以恒的追求。起初敢想不敢写的时候,他就问站里的博士们。大家为这样一位只有高中文化的工人感动,热心地提供了帮助。

  每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并不能让他过得很舒适。为了学习他花血本买了台电脑,5000元,算一笔大数目了,得和家人商量。妻子却告诉他:“你要尽可能地利用电脑好好学习。”

  “我对科研有兴趣但是受到限制,我始终都没有放弃过学习,以后也不会。任何一个来的学生,我都会和他们谈学习、论文写作。”目前他正在读云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函授。

  “我想做的事情都需要一个结果,有时候我也想出去打工,但是我需要一个结果。”杞金华说。

  “我喜欢和设备打交道”

  “我喜欢和设备打交道。第一次爬天线觉得很好玩,随着慢慢深入,发现找到天线故障是个难题。”

  吴凤霞是中科院三亚卫星地面站的技术支撑人员。她毕业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在站里的工作是设置接收卫星任务、数据传输。

  卫星过境不管过节双休,天线自然也365天连轴转。吴凤霞和另外几位技术人员两人一岗,他们没有周末,也不过法定假日。

  每天午饭时间会有一颗卫星过境,极地卫星受地球公转、自转的影响,每天过境时间不固定,所以他们的午饭时间有点特殊,大厅的白板每天会有时刻通知:卫星过境以后才能享用午餐。

  “午饭时间十二点二十五分是最多的,最晚一点,最早十二点。”吴凤霞拿着接星时刻表,在白板上写上午饭时间:十二点四十五。

  除了接收卫星信号,平时仪器设备的维护和检测也是几位技术骨干负责。小伙子陈忠兵精于维修,负责设备管理。

  “我喜欢和设备打交道。第一次爬天线觉得很好玩,随着慢慢深入,发现找到天线故障是个难题。”有一次三亚卫星地面站的2号天线右旋显示故障,监控显示报警。陈忠兵耐心地从机房开始一步步排查。“关机重启,发现天线角度仍旧无法计算,确认是天线设备故障。爬上十几米高的天线里开始慢慢寻找,才发现是过零开关坏了。”

  三亚卫星地面站负责的接星任务有1号环境灾害星、资源02星、资源03星以及泰国的陆地观测星Theos。他们负责的这几颗卫星数据的应用已经在我国的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情评估、测绘制图以及数字城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4-11-10 第8版 平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