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镌刻光与电科技引领的旗帜(二)
——记中科院光电研究院总体信念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郑千里 发布时间:2014-10-20 【字号: 小  中  大   

  上下而求索 矢志终不渝
    组建中科院光电研究院,是中科院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重大举措之一。中科院光电院作为总体单位,其定位的内涵究竟包括什么内容,应如何筹谋,该怎样建设,需要中科院的高层决策者、中科院光电院、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的人们集智慧之大成,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探索和总结。

  组建光电院的初衷,时任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曾形象地把其描述为:“伸开五指,充分发展各所的技术优势;捏成拳头,形成系统集成和协同作战的能力。”“光电院(总部)要认真考虑如何有效集成优势,要负责提出发展总体和有效集成的建议、组织争取资源的建议、各级管理关系的建议。”

  早年在分析中科院光电院的定位特色时,光电院首任院长曹健林曾敏锐而又犀利地指出:总部应兼有管理职能和技术职能。没有管理职能,会成为纯技术性的“总体所”;没有技术职能,光电院总部只能是院机关的重复。

  中科院的高层领导登高望远,显然看到了“总体”的至关重要。在2005年的冬季党组扩大会上,中科院的一份报告如此表述:必须以知识创新工程三期为契机,以空间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为依托,通过建立新的组织管理机制,打破课题组、研究所间的壁垒,提升组织重大科技攻关活动的能力,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与应用。

  2005年,中科院下发《关于光电研究院职能的批复》,受中科院的委托,对有关空间和光电领域科学与应用的重大项目实施工程管理,中科院承担的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及载人航天工程二期的组织管理和系统总体工作,同样也由光电院负责具体进行实施。

  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的殷切期待,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者”,光电院踏上一条中科院乃至全中国都未曾走过、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道路。

  建立中科院光电院的初衷,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形成的旧格局,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光电院肩负历史使命,率先在荆棘丛生中摸打滚爬,探索进入“实力型总体”而非“行政型总体”的道路。

  从国家的战略需要入手、从中科院光机口研究所乃至更多科研单位的需要入手,光电院组织相关研究所,参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积极协同各所争取大系统任务,积极组织建设公用技术平台,逐渐形成了光电院“总体”的引导、管理与支撑能力,确立“总体管理”的内涵,建立“总体”的信誉。

  随着光电院承研项目任务的快速发展,“任务带学科,工程带技术系统,研究产生领域方向,方向构建学科领域,催生新概念新系统,形成新系统的应用”,已成为总体性研究单位的共有理念。

  在相关研究领域和工程实践中,构建从平台到载荷到应用全链路的知识和技术基础,提出系统性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考验着中科院光电院的“总体”执行力。

  总结感悟,中科院光电院第三任院长相里斌说:在我们不断探索和发展的十一年里,对“学科”“学术”建设的认识,已经逐步清晰,更加坚定。虽然行政可以任命总体,但总体真正被大家认同,是靠自身在科技领域的足够实力。

  总体握胜券 大海纳百川

  李传荣曾先后干了两届光电院的副院长。作为一位“元老级”的人物,他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做“总体”其实很不容易,既然要做“总体”,就要具备让业界信服的技术水平,更要有顾全大局的观念、自我牺牲的精神、大海纳百川的胸怀。

  光电院归纳出自己做“总体”的几种类型。

  一是管理+公共技术支撑型:如承担的载人航天工程。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硕果满枝,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体制和技术系统,对各艘飞船应用任务的圆满完成,实施了有效的管理与技术支持。无论喜送“神舟”飞抵于太空,还是巧助“嫦娥”舞袖之蹁跹,载人航天工程运行管理体系的日臻完善,其不断提炼出的丰富经验,对光电院进一步研究、探索和改进项目的组织管理,提供了难得宝贵的借鉴。

  二是管理服务+学术引导型:如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中国自行研制,是世界上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有短报文通信能力,已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其定位精度优于20m,授时精度优于100ns。

  对科学的前瞻、技术引领、市场推广等,是衡量北斗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为北斗导航系统的“总体”,光电院实至名归。

  三是管理服务+关键技术攻关型:如国家的02专项。

  02专项亦即“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及成套工艺专项”。光电研究院承担其中的一部分,亦即“光刻机关键部分研发”,为我国在该领域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奠定坚实的核心竞争力基础;力争在5年左右时间,该项目技术达到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水平。

  其中,光源这一部分除了光电院本身的牵头,还有中科院的长春光机所、上海光机所、上海技术物理所、安徽光机所等单位参与,各有分工侧重,立项之初就不断探索如何合作的机制和途径。虽然光电研究院谦虚谨慎,目前暂时还不能作为全系统的总体,但通过自己周到的管理服务,开展关键的技术攻关,也在国内外业界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02专项光刻机,将岁月的荣光镌刻在了承担任务的科研工作者的脑门上。他们早白的鬓发镌刻了对事业的殚精竭虑;他们沧桑的皱纹镌刻了对责任的义无反顾。

  四是技术总体型:如浮空飞行器。

  浮空飞行器作为当代高科技的结晶,其在“制高点”上的巨大作用不可小觑。

  2011年10月17日,经中科院批准,中科院“浮空器系统研究发展中心”(非法人研究单元)成立,依托于光电院。光电院党委书记牛红兵兼任主任,姜鲁华任总师。研发中心代表中科院机关,具体组织实施中科院浮空器系统技术领域的战略研究、重大任务争取和总体策划组织、协同攻关、系统应用服务等。

  就像掌控貌似飘忽不定的“系留气球”似的,在光电院人们的手中,牢牢掌控浮空飞行器的核心技术,并从始至终能掌控住它的“系留”。

  再如无人机综合遥感载荷综合验证系统。

  光电院布局全系统技术链路,准确抓住结合点和切入点,从无人机、载荷、数据仿真、应用,架设成载荷与应用之间的“桥梁”,也成功实践了技术总体的范例。

  光电院从2010年底开始,着手构建基于定量化遥感载荷综合验证技术体系,其中如“天地一体化总体部”,以更高的“总体”标准、更宽的领域业务范围,更好地满足了国家的战略需求。

  2011年1月13日,“国家遥感中心总体部”组建,其依托于光电院。总体部在科技部遥感中心和依托单位的领导下,负责相关任务的组织与实施。主要工作包括:履行资源共享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和参与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按照多共享多获得的共享原则,优先获得相关共享资源;在国家遥感中心业务范围内,包括但不限于国家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向国家遥感中心提供人力、技术和资源支持等。

  飞机可无人驾驶,“总体”须有人担责;技术路线固然至关重要,“遥感”更知众生冷热。

  “创新2020” 立足“高远”

  2011年,中科院光电院“创新2020”,进一步凝练了自己的定位与发展目标:

  主线——以光电工程、航天航空及其应用科技三大领域系统集成创新为主线。

  四大重点——以前沿领域探索研究、总体共性技术攻关、综合支撑平台建设和科技领军人才炼成为重点。

  五大任务——创新总体管理体制、集成综合优势力量、提出系统解决方案、组织重大战略任务、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四大能力——持续提升战略规划引领能力、总体策划执行能力、系统协同攻关能力、集成应用服务能力。

  目标——成为可持续带动国家光电、空天及其应用技术发展的总体性科研机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实质性的创新贡献。

  2011年6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到中科院光电院调研,明确而又深刻地指出:“高技术口、特别是空间这块的发展要有总体性,没有一个总体部恐怕不行,当初讲过‘总体部’,后来就发展成为光电院。现在来看,光电院的定位、轮廓很清楚,光电院在这个领域的组织实施取得了实绩。”

  2011年7月,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到光电院调研,也准确无误地指出:“光电院作为‘集成性’研究所,不与兄弟单位重复,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强调‘有所不为’,定位准确,目标清楚。”

  十一年来,光电院总在“引领”:组织院内外数十家单位,围绕中科院光电空间领域的整体布局,以技术总体为核心,以“总体”的管理为支撑,搭建技术推动与需求牵引的桥梁,敏锐捕捉需求信息,密切沟通研究单位与主管机构和用户的联系,发挥总体单位战略规划引领和系统方案设计的能力,策划并牵头组织争取了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光刻机关键部件研发、卫星导航转发式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临近空间系统和航空载荷与处理系统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以及科研装备、光电及航空航天关键技术攻关、领域发展的前沿研究等一批系统性重大和重点科研任务。

  十一年来,光电院总在“率先”:做好系统任务分解,把握系统技术和目标导引的核心技术开发,发挥总体策划执行和系统协同攻关的能力,成功组织国内优势力量实施了重大和重点科研任务,研制了系留气球、航空光谱相机、大型复杂激光预放系统等设备;开发了光刻机准分子激光光源、平流层飞艇系统、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验证系统、激光显示系统等系统技术,突破和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空间系统工程前瞻性技术、计算光学成像技术等前沿科研工作,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突破,逐步形成引领光电空间技术发展、培育国家未来应用需求的能力。

  十一年来,光电院总在“牵引”:成功进行组织策划、管理和实施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与系统项目,与国家主管机构、行业部门和国内合作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诸多项目由光电院牵头,与光机领域的兄弟所乃至更多科研单位共同完成,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总体地位得到业界认可。

  十一年来,光电院总在“前行”:坚持“以任务带学科,但任务不等于学科”“做工程要形成产品,搞研究要形成方向”。与此同时,坚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布局,布局上不与兄弟所撞车,确立了立足“高、远”的学科布局方针。

  “高”,是立足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着重跨学科跨领域的系统集成与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以期形成系统性的技术积累。

  “远”,是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与科技进步,重视新技术与新概念创新研究,以期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引领新的系统需求。

  于兹迄今,在十一年的不断实践中,中科院光电院既出真知,又出卓见:只有真正具备前瞻性研究能力、具备综合领域科学战略发展规划能力、具备把握系统各关键技术环节的技术总体能力、具备掌握系统关键核心技术并牵动全系统集成发展的能力,并在上述基础上具备总体协调和管理能力的科研单位,才能做好“总体”,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实力型“总体”科研单位。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4-10-20 第7版 窗口)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